當你在餐廳遇到一位正在狂放進食的朋友。#而他一個月前才剛剛在票圈宣佈正式進入減脂期#
你不禁滿臉疑惑:“不是...在減肥麼?”
他卻露出神秘微笑:“是呀,不過...今天是我的Cheat Day!”
What?Cheat Day?這是什麼神奇操作?
欺騙餐Cheat Meal/Cheat Day,俗稱“放縱餐”“放縱日”。
沒有固定的學術概念,意思是在連續的減脂飲食計劃中,每隔一段時間就給自己安排一次“放飛”的機會,那一天可以去吃一頓高熱量食物。
而且據說,這樣偶爾大吃一頓,反而會讓減肥效果更好。
▲一位健身博主如是說。
神馬?聽起來好有道理啊!#馬上下單零食大禮包#
彆著急點開橙色軟體,這有可能只是自欺欺人。
小栗子在逛各個社群的時候,發現這五種主流的認為吃欺騙餐能幫助減肥的觀點。
一起來看看!
聽起來的確很誘人,但還是需要動腦深入思考。
來吧,逐一擊破,首先,欺騙餐是否能提高瘦素?
查閱多項相關文獻資料後,發現有且僅有一項研究認為一頓高熱量的餐食可以提高24小時內的30%的瘦素水平。[1]
但關於這個結論是否具有真理價值的意見並不統一,目前沒有嚴格的科學研究能夠支援這一結論。所以,欺騙餐不一定能改變瘦素的水平。
那麼,即便欺騙餐能夠提高24小時內的瘦素水平,這是否就意味著身體就更易瘦呢?
一些健身博主認為:
瘦素作為一種食慾荷爾蒙,能讓人產生飽腹感併發出停止攝入熱量的訊號。由於長期減脂,體脂降低瘦素水平自然也就下降了,吃一頓欺騙餐剛好可以補充瘦素啊!
等等...瘦素是原有的脂肪細胞分泌的,並不是一頓飯吃進去的啊!
好傢伙,所以越胖的人其實體內的瘦素水平往往越高,因為他們的脂肪含量足夠啊!研究也證實了超重肥胖的人基本都不缺乏瘦素[2],但體重還是沒有被控制。
這是因為瘦素水平持續高漲,身體已經產生了“瘦素抵抗”[3],就像聽多了一個人嘮叨,會自動遮蔽對方的言語一般。
瘦素嘟囔著“我吃飽了!”,但大腦卻什麼也沒聽見...所以僅僅提高瘦素水平,並不能瘦。
不規律、不充足的睡眠會導致瘦素下降,高糖高鹽高碳水攝入會使瘦素抵抗上升。
所以如果真的想要提升自己的瘦素平均水平,降低瘦素抵抗,不如從保證健康規律的睡眠,選擇飽腹感強的如蛋白質和膳食纖維豐富的飲食做起。
吃欺騙餐的確能提高代謝。
但......別高興的太早,研究發現欺騙餐僅僅只能提高24小時內3-10%的代謝[4],這短暫提高的代謝值並不能維持。
換句話說,就提高的這點兒代謝,壓根兒就不足以抵消大量攝入的熱量。
舉個栗子:一個身高160體重50kg的軟妹子一天的基礎代謝率約為1155大卡,吃欺騙餐後24小時內代謝率提升為1190~1270大卡,你確定你這頓欺騙餐只多吃115大卡嗎?
▲100g奶油小方就有379大卡了呢!
而且因為節食而流失的肌肉,不是大吃一頓就能補回來的。
想要提高代謝,不如從增加肌肉含量,保證高質量睡眠,每餐均衡攝入蛋白質等方面入手。
食慾像彈簧,你弱,它就強。
減脂期長期壓抑自己的食慾,最終很可能會走向無法剋制的暴飲暴食,所以加頓欺騙餐,能讓自己更好地堅持減肥。
聽起來是很有道理,但是實際上操作起來,可能很難如你所願。
週日cheat day真的不會變成日日cheat day嗎?
就吃一點真的不會變成吃的停不下來嗎?
太激進的飲食方式會觸發飲食失調症,偶爾的欺騙餐也許可以幫助我們減少挫敗感。
如果你是希望透過吃欺騙餐突破減肥平臺期、增加肌肉含量、提高代謝,還是需要專業營養師提供科學的飲食指導方案。
這種說法就好像辛苦工作一陣子給自己買個禮物犒勞一下一樣。
的確,食物作為獎勵會讓人愉悅,但也相應的,會使人產生依賴。
尤其是當人處在負面情緒之中時,就更容易引起暴飲暴食。
在減脂計劃中加入欺騙餐,效果也往往適得其反。
吃了一頓豪華大餐後,第二頓又讓你吃清茶淡飯,這種對比可能會讓你更厭惡清淡飲食,也更想念“欺騙餐”。
所以,真的不建議大家把食物作為獎勵,這樣會讓人與食物之間產生對立。
都把健康飲食看成受刑了,能和食物建立起健康的關係嗎?
能培養出正確飲食的習慣嗎?
90%以上的健康博主都背書一般地給出同一套解釋 :
在減肥期間,由於熱量攝入過低,身體開始了保護機制,難以燃脂。吃一頓欺騙餐就能欺騙到身體,讓身體能繼續給你燃燒熱量。
乍聽簡直無懈可擊,可是減肥離不開熱量天平理論啊……
確保攝入的能量小於消耗的能量,才是減脂的第一步。
但怎麼保證你這一餐欺騙餐攝入的熱量低於節省的那些熱量呢?
咱們算筆賬,假設你不控制飲食的狀態下每日攝入飲食均值為1,減脂期只吃7分飽則賦值0.7,那麼你一週的總攝入量為0.7*0.7=4.9,相比原來的7少了2.1的熱量缺口,到了欺騙日,起碼也要攝入2才叫放縱吧,於是你的一週總攝入量變成了0.7*6+2=6.9。
???一頓操作猛如虎,熱量缺口只少了0.1?
對減脂人群來說,如果能夠嚴格自律,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欺騙餐還是有一些好處的,它可以幫你:
- 堅持飲食計劃
- 提高代謝,降低壓力
- 可能突破平臺期
- 可能保住肌肉
- 滿足心理愉悅
- 提高自律
但......
- 可能促發暴飲暴食,養成不良的飲食心理
- 提高的代謝只持續24小時
- 平時清淡飲食身心壓力可能更大
- 熱量天平難以控制
- 可能長肥肉
- 吃後愉悅心情收不回來,有可能往後頓頓都是欺騙餐
- 到達意志力極限,容易觸發報復性進食
總的來說,還是弊大於利的。
偶爾吃一次“大餐”並不可怕。但“欺騙餐”這種帶著僥倖心理、與食物對立的概念確是對我們有害的。
在實際的操作之中,也難以把控。
尤其是對這些人,更不適合在減脂路上使用“欺騙餐”:
- 減肥新手
對於平時飲食很嚴苛,每天有嚴格熱量攝入控制的人群,比如運動員,“欺騙餐“可能有用。
運動員在賽前可能因為需要減重或減脂,會採用限制能量的飲食方法,並且持續幾周;欺騙餐這樣的間歇性高熱量攝入可以讓能量平衡暫時恢復,從而幫助突破減重平臺期。也有一些專家認為,間隙效能量限制交替間隙性高熱量攝入,可能比持續的能量限制帶來的減肥效果更明顯。
但如果你是減肥新手,每天的飲食結構都不一樣,並不需要欺騙餐,也不需要去在意欺騙餐的概念。
你要做的是找到一個你能長期堅持的飲食方案,並開始執行。
- 自控力弱者
許多健康博主宣傳吃欺騙餐能減肥,也許他們的確減肥成功了,但你也行嗎?
每個人的自控力不同,如果平時6天飲食都嚴格控制,保證熱量缺口,那麼偶爾一頓健康飲食計劃外的大餐並不會讓你長胖。
但,如果平時就難以自律,健康飲食計劃經常脫軌,欺騙餐的效果就更難保證了。
- 飲食失調患者
對於無法控制情緒性進食的人來說,比如有暴食暴飲、情緒性進食等飲食失調的人群,欺騙餐不僅沒有“雪中送炭”,還可能會“火上澆油”。
有些人甚至可能會因此對自己感到絕望和內疚,再次觸發飲食失調的症狀。
- 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患者
對於這些患者欺騙餐也需要嚴格計劃,並且配合規律服藥,聽從醫生和營養師的建議。
對這類人,即使是飲食上的微小偏差也會對健康產生大的影響。
記住這幾個原則:
- 90/10原則
90%的食物來自健康的飲食計劃,10%來自那些不健康卻饞嘴的心頭好。
你不需要剋制和壓抑自己,特意把某些食物留到某一天專門吃,你可以每一天都在飲食計劃之中安排一些解饞的食物。把握一下食量,控制在總量的10%就好。
當你有些特別想吃的東西的時候,就去吃它,細嚼慢嚥,去感受它的美味,去練習著去把握一個量,不必剋制到某一天專門去吃它。
這樣你每一天都能從飲食中獲得幸福和滿足。
- 把欺騙餐安排在合適的時機
譬如當你已經進入了減脂後期,你的味蕾已經重塑,已經習慣了健康的清淡飲食,此時你可以加一頓高熱量的餐食來幫你突破減肥平臺期。
但是要記得選擇健康的食物,高熱量不一定非要是油炸食物或者甜食,牛奶和堅果和堅果也可以啊。
減脂前期,非常餓的時候,就別安排欺騙餐了。
這時候為了減輕吃欺騙餐的罪惡感,往往會選擇大量的運動或餐前更苛刻的節食。
結果卻吃了更多....
我們可以把欺騙餐安排在社交日,邀請朋友一起分享食物,在愉悅的交談中,分散對食物的注意力。
- 注意進食順序,放慢進食速度
當你面前有一頓大餐的時候,先喝湯增加飽腹感;接著吃蔬菜,讓豐富的膳食纖維進一步提高飽腹感;最後吃主食。
甜食搭配蛋白質食物一起吃,肉和蔬菜一起吃,控制血糖血脂。
每口嚼15下。吃到不餓就停,用正念飲食的方式享受欺騙餐/獎勵餐。
- 關注營養健康,而不是體重
不需要天天稱體重,關注每週的體重變化就好,滿懷信心,相信健康的飲食模式一定會幫助自己重塑身材。
學會了解食物營養含量,閱讀營養標籤表。更加健康均衡地去飲食,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簡單的低熱量。
- 培養健康的飲食觀念
這是最重要的,食物是我們的朋友,不是我們的敵人。
當你決定減脂,請記得並不是和食物對立,向食物宣戰。
而是和食物建立起一種合作的關係。打造一種積極健康的飲食習慣,尋求一種營養均衡的飲食模式。健康愉悅地吃,自然而然的瘦。
在這樣的膳食模式下,你的每一餐都能夠像“欺騙餐”那樣滿足食慾。
接納自己,接納食慾,用平常心去對待食物。
不要有太多的身材焦慮,找到適合自己的膳食模式,均衡飲食,配合運動。
彆著急,慢慢來,我們都會獲得理想中的身材,成為理想中的自己。
參考資料
[1]Dirlewanger M, et al.(2000). Effects of short-term carbohydrate or fat overfeeding on energy expenditure and plasma leptin concentrations in healthy female subjects. DOI: 10.1038/sj.ijo.0801395
[2]Zhao S, Kusminski CM, Elmquist JK, Scherer PE. Leptin: Less Is More. Diabetes. 2020;69(5):823-829. doi:10.2337/dbi19-0018
[3]https://www.healthline.com/nutrition/leptin-101#section3
[4]Katzeff HL, et al. (1986). Metabolic studies in human obesity during overnutrition and undernutrition: Thermogenic and hormonal responses to norepinephrine. DOI: 10.1016/0026-0495(86)90119-8
[5]Peos JJ, Norton LE, Helms ER, Galpin AJ, Fournier P. Intermittent Dieting: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for the Athlete. Sports (Basel). 2019;7(1):22. Published 2019 Jan 16. doi:10.3390/sports7010022
[6]Stewart TM, Williamson DA, White MA. Rigid vs. flexible dieting: association with eating disorder symptoms in nonobese women. Appetite. 2002;38(1):39-44. doi:10.1006/appe.2001.0445
[7]Yau YH, Potenza MN. Stress and eating behaviors. Minerva Endocrinol. 2013;38(3):255-267.
[8]Mathes WF, Brownley KA, Mo X, Bulik CM. The biology of binge eating.
Appetite. 2009;52(3):545-553. doi:10.1016/j.appet.2009.03.005
[9]Murray SB, Pila E, Mond JM, et al. Cheat meals: A benign or ominous variant of binge eating behavior?. Appetite. 2018;130:274-278. doi:10.1016/j.appet.2018.08.026
[10]Strohacker K, McCaffery JM, MacLean PS, Wing RR. Adaptations of leptin, ghrelin or insulin during weight loss as predictors of weight regain: a review of current literature. Int J Obes (Lond). 2014;38(3):388-396. doi:10.1038/ijo.2013.118
[11]Forman EM, Butryn ML. A new look at the science of weight control: how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strategies can address the challenge of self-regulation.
Appetite. 2015;84:171-180. doi:10.1016/j.appet.2014.10.004
[12]Kuijer RG, Boyce JA, Marshall EM. Associating a prototypical forbidden food item with guilt or celebration: relationships with indicators of (un)healthy eating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stres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Psychol Health. 2015;30(2):203-217. doi:10.1080/08870446.2014.960414
[13]Boggiano MM, Burgess EE, Turan B, et al. Motives for eating tasty foods associated with binge-eating. Results from a student and a weight-loss seeking population. Appetite. 2014;83:160-166. doi:10.1016/j.appet.2014.08.026
[14]Dirlewanger M, et al. (2000). Effects of short-term carbohydrate or fat overfeeding on energy expenditure and plasma leptin concentrations in healthy female subjects. DOI: 10.1038/sj.ijo.0801395
[15]Murray SB, et al. (2018). Cheat meals: A benign or ominous variant of binge eating behavior? DOI: 10.1016/j.appet.2018.08.026
編輯 | 茉莉
設計 | 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