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世紀初,德國有一個叫卡爾·威特的孩子。他有點木訥,反應有點遲鈍。他的父親老威特憑直覺感到兒子並不傻。老威特制訂了早期教育計劃,鼓勵卡爾儘可能多地閱讀和提出問題,問題讓孩子自己來回答,以訓練他的思考能力。他培養兒子自學的能力,堅持學習上的困難由孩子自己來回答。
小卡爾 9歲時開始學習法語、英語和拉丁語,同時大量閱讀外國作家的經典作品,10歲時,就被萊比錫大學所錄取。卡爾14歲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16 歲又獲得了法學博士學位,並被柏林大學聘為教師。後來成為世界上研究但丁的最權威的學者。
一個並非聰明過人的兒童,是如何成為偉大學者的呢?老威的教育是關鍵,他的教育原則是:“孩子是天才還是庸才,不是由天賦和遺傳決定的,而是由出生後的早期教育決定的。對兒童的教育必須與兒童智力曙光的出現同時開始,儘可能早、儘可能多、儘可能正確地開發孩子的智力。”
(本文是閱讀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