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式並不是單一的復刻
是理性中凝練人文內涵
後臺時不時就有粉絲說想看新中式案例~新中式在當下受歡迎,卻也難設計。
因為它不僅門檻高,還要求屋主和設計師對傳統文化的瞭解,稍有差池就會顯得不倫不類、經不起推敲。
不是擺一個屏風、置一套中式桌椅、供幾個古董,就是“新中式”。
歷史長存,城市向前,現代風格與傳統中式如何融合,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解。
現在流行新中式的家裝風格,看起來大體相似、風格單一,只剩形體,缺乏內涵。
直到小夢在一本雜誌上看到美國“中餐女王”孫江芸(Cecilia Chiang)女士的家,才發現除了實木傢俱、暖色燈光、盆景古董,“新中式”還有一種全新的思路。
01
民國大小姐在美國的家
中西平衡的“新中式”
孫江芸女士的家,在美國舊金山的一幢頂層公寓中。
她家的“新中式風格”有些別緻,融合了現代和歐式的味道,但任誰見了都知道,這個家是 “中國魂”。
這個家的第一眼,就給我時空倒流的感覺。米色的牆面,像一封舊家書柔和可親;現代風格的白色書架上,擺滿了書籍和老照片。
搭配最妙的是客廳:
柔軟的歐式沙發與古樸厚重的實木椅子搭配,中間配一張四四方方的實木茶几,一盆蘭花、幾摞書、一套杯碟,就展現出一種溫文爾雅的氣韻。
富有中國風格的靠包,將中西兩種風格融合得極好,削弱了風格差異,更為和諧統一。
孫江芸女士家中的器皿多為青花瓷,花盆、花瓶、杯盤、裝飾、檯燈……青花瓷一登場,東方美學的氛圍感就穩了。
沙發四周擺滿了老式傢俱,鬥櫃、屏風、矮凳……色彩不一、制式不同,多少有點“中式極繁主義”的味道。
餐廳的設計也很雅緻:
餐桌並選擇中國傳統的圓桌,是一張長餐桌,但風格是中式的,搭配一水兒的靠背椅。椅子上的靛藍墊子與條案上的青花瓷呼應,桌下的地面鋪著一塊中國古董地毯,弱化了現代大理石的冰冷感。
餐桌側面的牆體是一整面白色的書架,裝滿了書籍、舊物品、老照片,與條案上的瓷器、牆上的字畫一起營造出一種繁而不亂的中式味道。
餐廳的另一邊的小空間裡,還放了一張小方桌,用於日常吃早飯。這裡佈置了餐廳同款地毯,角落裡一盞青花瓷檯燈,牆上的中式字畫,依舊透露著中國魂。
靠牆的角落放了一張透明的矮几,桌上歐美風格的銀器,這些零星歐式單品穿插其中,有效弱化了風格上的審美疲勞。
孫江芸家的新中式,不同於我們以往所見的。
它是一種中西交融後的平衡,是現代感與傳統文化的彼此成就,優雅又耐人尋味。
江孫芸的“新中式”風格,或許不是你理解的“新中式”,但它的確是“中式”的另一種表達,在一水兒的“假中式、真日式”的風格中,讓人耳目一新。
而這種特別的新中式,正是江孫芸的人生經歷、精神世界的具象化。
看完江孫芸的家,你或許都不知道,這個中國老太太究竟是誰。
她的一生,比電影還要傳奇。
02
美國的中餐女王
中華美食的海外傳播者
孫江芸,被稱為“美國中餐女王”,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音樂家約翰列儂、丹麥國王等都是她的座上賓。
她的故事要從民國開始說起。
1920年,江孫芸出生於無錫一個大戶人家,她的本名是孫芸,家裡有12個孩子,她排行老七。
4歲時,江孫芸全家搬到了北京生活,住進了一座王府舊邸中,那座王府一共7個院落52個房間,江孫芸從小就過著千金小姐的生活。
江孫芸的父母對飲食極為講究,家中還有2位大廚,分別執掌南方菜和北方菜。雖然七姑娘十指不沾陽春水,但在耳濡目染下,對美食有自己獨到見解。
長大後,她嫁給了在北平輔仁大學教書的江梁,後來江梁做了外交官丈夫,被外派常駐日本,她也和丈夫一起,居家遷往東京。
來到東京的第三年,江孫芸就和朋友在那裡開了一家中餐館——紫禁城,成功吸引了大量食客。她本以為自己以後會在日本待一輩子,直到有一天,她收到了在遠在美國的六姐傳來的訊息——姐夫去世了。
於是,江孫芸決定遠赴美國舊金山看望姐姐。沒有人會想到,她的人生,就此改變。
初到舊金山時,江孫芸就發現,當地的中餐廳水平很低,只能做出一些芙蓉蛋、炒雜碎,而且價格低廉、環境髒亂差。
這讓江孫芸有些難過,中國博大精深、繁複深奧的美食文化怎麼能這樣被誤解?!
恰在當時,江孫芸遇到了兩個在日本認識朋友,她們想在美國開一家餐館,就拜託江孫芸幫忙去和房東商談。熱心的江孫芸為朋友墊付了10000美金的押金,可誰知事成之後,朋友又不想要那家店面了。
更糟糕的是,押金不能退!她深吸了一口氣,乾脆自己開餐廳:“我要讓美國人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中國菜!”
1960年,江孫芸的中餐廳開業,取名the Mandarin(福祿壽)。
福祿壽的出現完全打破了當時中餐館髒亂差的環境,她在餐館中融入中國元素,燈籠、中國字畫,將餐廳裝扮成具有中國特色,又有西式就餐氛圍的感覺,別有情調。
不僅如此,她還把真正的“中國菜”帶到了美國人的餐桌上,宮保雞丁、鍋貼、北京烤鴨……一共300道特色菜餚。
在創業初期遇到了許多美國人還是無法接受正宗的中餐,但她沒有因為他們的喜好改變根本的味道,只是在服務、餐具、擺盤上做調整。
這一點,和江孫芸家居中體現中西平衡很相似,裡子都是中國味。
江孫芸相信,“好食物就是好食物,這和你是美國人或我是中國人無關。”
正如她所料,漸漸的,店裡人多了起來,桌子坐滿了,門外排起了長隊。
1975年,她在加利福尼亞州比佛利山莊開設了第二家Mandarin。
一時間,福祿壽成為美國最受歡迎的餐廳,從普通百姓到上流社會、商人政要,都以去吃過福祿壽為榮,類似現在的網紅打卡餐廳。
可以說,福祿壽改變了美國人對中餐的印象。中餐不再是低廉的快餐,而是和西餐一樣新鮮、美味、有文化有內涵的美食。
71歲時,江孫芸選擇賣掉自己苦心經營30多年的“福祿壽”,退休養老。
但她沒有放棄推廣中餐,給餐廳做顧問、給大廚做老師、參加美食節……
她說:“我只是改變了普通人對中餐的認知,他們都不知道中國是個那麼大、那麼有文化內涵的國家,我想在更大的地方宣傳我們中國的飲食文化。”
無論是中餐,還是家中的東方元素,都是她一生割捨不掉的家國情懷。
去年秋天,北京王府裡銀杏滿樹金黃時,江孫芸在舊金山的家中永遠睡去…..閉上眼時,她的身上還穿著中國的服飾,旗袍、盤扣,房間裡的老傢俱陪伴了她一生,那一刻也跟著她,魂歸故里。
在美國生活了60年,江孫芸一直穿著中傳統的服飾,坐著中國的椅子,在中式的桌上吃中餐。
把家裝成“新中式”對許多人而言是一種風格追求、流行趨勢,但在這位老太太心中,成了一種情懷、一種寄託。
她沒有學過設計,她也不懂什麼才是“新中式”家居,但她懂得什麼才是“中式的魂”,這也恰恰是現在許多“新中式”家居所欠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