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12月7日晚,毛澤東在中南海豐澤園菊香書屋,接見了一位風塵僕僕的客人。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政務院總理周恩來一起接見,規格很高。
時隔一天,下午,毛澤東在中南海頤年堂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來客一道參加。
12月9日,毛澤東提筆給來客寫了一封信。
隔天,12月10日晚,毛澤東再次在中南海頤年堂召開會議,周恩來、高崗、彭德懷、聶榮臻、黃克誠,這位遠道來客一起參加。
短短四天內,和同一個人三次見面、一次去信,在毛澤東繁忙的日程中,是非常少見的高頻。
而且在第一次見面時,周恩來還送給此人4瓶茅臺酒。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01 毛澤東和他談話,周恩來送他茅臺
1952年11月,艾森豪威爾戰勝民主黨總統候選人阿德萊·史蒂文森,當選為美國第34任總統。
艾森豪威爾的名氣,主要來自二戰中的表現。但他之所以在1952年當選,美國人卻並非期望他來打贏下一場戰爭。相反,是希望他能結束這場戰爭。
艾森豪威爾清楚地知道這一點。因此在10月24日的競選演說中承諾,如果當選,“打算前往朝鮮,努力就地終止戰爭……集中精力結束朝鮮戰爭,體面地了結這件事。”
說到“體面”,不止一個美國總統喜歡用這個詞。
今年9月,澳大利亞以國家利益之名,行背信棄義之實,踢開與法國簽署的560億歐元潛艇大單,轉向美國買核潛艇。美國總統拜登在10月底會見法國總統馬克龍時,自認美國這麼做,不是很“體面”。
當然,艾森豪威爾所說的“體面”,卻有一番威脅的意思。類似一個西部牛仔,拔槍,放倒對手,吹一吹槍口還未散去的硝煙,這大約就是他追求的體面。
他其實就準備這麼幹。
當選後,馬上去韓國,主持制定了“艾森豪威爾攻勢計劃”,其中包括,對中國“在戰術上使用原子彈”——這可是他的前任杜魯門不敢幹的事。麥克阿瑟因鼓吹對中國使用核武器等原因,被杜魯門免了職。
過去一些報道,把艾森豪威爾描述為一位英雄。站在美國角度,站在二戰角度,無可厚非。但站在朝鮮戰爭時的中國角度,值得商榷。
人性是複雜的,特別是涉及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萬不能對別人抱不切實際的幻想。好位元朗普下臺時,有些國人說,終於挺過四年,美國換新總統了,對中國不會這麼任性妄為了吧?
是,確實不那麼任性了,但“妄為”呢?剛跟你們承諾,“尊重一箇中國政策”,轉背又打“臺灣牌”。耍的就是這個“手腕”,他覺得蠻“體面”的。
現在回到1952年12月7日晚,毛主席在書房和客人談話。
“聞鼙鼓而思良將。艾森豪威爾上臺,看來會有新的動作。找你來,是要研究對付艾森豪威爾的對策。”
這個客人,原來正是時任志願軍代理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鄧華。彭德懷已於當年4月回國,主持中央軍委日常工作。
毛澤東指出,志願軍的行動方針,要以美軍可能在朝鮮西海岸,特別是漢川至鴨綠江一線登陸,來做好應對準備。
毛澤東的判斷,來自當時從各個渠道掌握的情報,並非泛泛而談。他要求鄧華,放五個軍在漢川至清川江一線,其中要有四個有經驗的軍,劃定防區,堅決阻敵登陸。
他強調,西海岸指揮部要加強和擴大。“最好你親自去,你去了,我放心!”這是他對鄧華這位“良將”的高度肯定。
作為從井岡山時期就跟隨毛澤東的“老“人,鄧華對毛澤東的高瞻遠矚,向來心服口服。同時讓他特別佩服的是——用今天的話講——毛澤東忘我的”敬業精神“。鄧華對毛澤東說:“有一次,志司凌晨一點發出的電報,到兩點就收到了回電,主席真是太操勞了。”
毛澤東笑答:“兵貴神速嘛!我同秘書說了,凡前線來的電報,隨到隨報,一分鐘也不得遲延。你們是在大炮底下,沒有你們在朝鮮,我在這兒也不安穩嘍。”
“兵貴神速“四字,也是毛澤東對自己戎馬生涯的經驗總結。他一生都沒有懈怠過,大戰之時,更是忘我投入。舉一個例子:
西柏坡期間(1948年5月26日至1949年3月23日),每天十幾個小時坐在辦公桌前起草電報和檔案。據統計,親自起草電報400餘封,僅遼瀋、平津、淮海三大戰役期間就達197封。平均每天親筆起草1.3封。這些電報,可不是隻寫“同意”“閱”。
說完了正事,一旁的周恩來笑著拿起準備好的一個包,對鄧華說:“新年快到了,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幾瓶酒你帶回去,算作新年賀禮吧!”
毛澤東笑了,“你這禮太少了點吧?”
周恩來說:“禮輕情意重嘛!”
02成功都是奮鬥得來的
周恩來送給鄧華的,是4瓶茅臺酒。
1952年,茅臺酒可不像今天這樣,人人皆知。但是,鄧華卻不陌生,因為,他早在十八年前就知道茅臺了。
不僅他,凡參加過長征,勝利到達了陝北,又迎來了新中國成立的中央蘇區紅軍戰士,那時都知道茅臺。
1935年3月16日晚,到3月17日十二時,中央紅軍在茅臺及其附近西渡赤水河——長征中有名的“四渡赤水”第三渡,向四川南部前進,擺出北渡長江的架勢,把幾十萬國民黨軍主力吸引去了赤水河以西的地區。透過聲東擊西的戰術,變被動為主動,成功甩開幾十萬敵人的前堵後截,迎來了一個決定性的大轉折。
說大白話,就是連搞了四個假動作,甩開對方所有的前鋒、前衛、後衛、守門員,直奔空門去了。
渡過赤水前,紅軍將士在茅臺鎮,被醬香濃郁的漫天酒氣吸引。會喝酒的,買酒暢飲。不會喝的,買來裝滿一水壺,行軍中用來擦腿搓腳,通筋活血。
萬里征戰途中的大轉折,大轉折前又遇上美酒,相信誰都永難忘記。
也正因為這層淵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全國政治協商會議開會,商定國名,當晚,周恩來在北京飯店為參會的委員們舉行宴會,上的酒,就是茅臺。
1949年10月1日,第一個國慶節晚上的國宴用酒,主酒是茅臺。
1954年4月,周恩來率團參加日內瓦會議。中、蘇、美、英、法、朝鮮、越南等19個國家參會,討論兩個問題,一是和平解決朝鮮,一是恢復印度支那和平。會議期間,周總理用茅臺酒宴請各國貴賓,廣交朋友,留下一段佳話。
1955年,印尼萬隆會議,周總理再次用茅臺酒招待貴賓。這次會議後,在東南亞、全世界第一次掀起了一股茅臺熱。茅臺酒逐漸為世界熟知,成為中國白酒的代言。
當然,周恩來之所以把茅臺酒作為新年禮物,送給百戰歸來,又要重新回前線的鄧華,不僅是因為,茅臺酒裡有他們難忘的長征回憶、深厚的戰友情感,而且是因為,茅臺酒本身的品質過優,確實拿得出手。
舉個例子:
茅臺酒的傳統工藝是,端午踩曲、重陽投料,一年一個生產週期,再經過三年陳釀,加上原料進廠、勾兌存放的時間,前前後後,一共五年,才能出酒。與此相比,其他的名優白酒生產,有的只需幾十天,有的幾個月,最多的一年左右。
沒有任何成功是簡單容易的。成功都是奮鬥得來的。
一瓶酒如此。一個人如此。一個國家,更如此。
我們的中華文明,經歷了至少五千年。不說別的,僅僅這五千年光陰的延續和積累,在今日的地球,就稱得上一種成功。
在這五千年裡,中華民族到底經歷了多少苦難,多少打磨,多少挑戰?翻翻歷史,白紙黑字,都在那裡寫著呢。只要願意細品,多少能品出些滋味。而抗美援朝,為這份成功,又添上了重重的一筆。
03 這四瓶茅臺是怎麼喝掉的
1952年12月15日下午,朝鮮的冬雪,比往年下得更大一些。
這天,鄧華回到了前線。
當晚,志願軍司令部幾位領導聚首,聽鄧華傳達毛主席、黨中央的指示。
鄧華在傳達前,先把周恩來送的4瓶茅臺酒拿出來,笑著說明了情況。這年7月新被任命為志願軍第二副司令員的楊得志馬上說,把酒留著,等我們打個大勝仗再喝。他也是經歷過四渡赤水的老紅軍戰士,明白這酒的價值。
但其實,幾天後這酒就被喝掉了。
12月17日,志願軍召開由各軍軍長、政委和各獨立師師長以上幹部參加的會議,傳達毛主席、中央軍委的指示,研究志願軍下一步的戰鬥部署。
會議開了四天。在會議結束的前一天,收到了毛澤東簽發的中共中央《關於準備一切條件,堅決粉碎敵人冒險登陸,爭取戰爭更大勝利的指示》。
這個指示中,有幾句話,特別耐人尋味,和今天的國際形勢,似乎也很搭配。
“兩年多以來,我志願軍同朝鮮人民軍……已經摸清了敵人的底子,克服了很多困難,極累了豐富的經驗。美帝國主義採用了很多辦法和我們鬥爭,沒有一樣不遭到失敗……希望同志們小心謹慎,堅韌沉著,動員全力,爭取時間,完成一切對地登陸作戰的準備工作。只要準備好了,勝利就是我們的。”
歷史的天空下,很多活劇都在重複上演。
12月21日,會議結束,志願軍司令部組織了會餐。鄧華和楊得志商量,乾脆,把周恩來送的這4瓶茅臺酒貢獻出來了。
鄧華說明了酒的來歷,“同志們,總理要我向大家問好,總理祝大家早日凱旋!”
這些軍長、軍政委、師長們,大部分都是長征過來的老戰士,一聽就轟動了。乾杯!4瓶酒,一喝而空。平均一算,這麼多人,每人也就攤上了一兩杯。
過完年,1月20日,艾森豪威爾在大洋彼岸上臺,發表了第一份“國情諮文”,宣佈解除“臺灣中立化”,意圖唆使臺灣的國民黨軍隊對中國大陸進行騷擾,配合其對朝鮮的新一輪戰爭。
毛澤東很快進行了回應。在全國政協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發表了著名的講話:
我們是要和平的。但是,只要美帝國主義一天不放棄它那種橫蠻無理的要求和擴張侵略的陰謀,中國人民的決心就是隻有同朝鮮人民一起,一直戰鬥下去。這不是因為我們好戰,我們願意立即停戰,剩下的問題待將來去解決。但美帝國主義不願意這樣做。那麼好吧,就打下去,美帝國主義願意打多少年,我們就準備跟他打多少年,一直打到帝國主義願意罷手的時候為止,一直打到中朝人民完全勝利的時候為止。
這場戰爭,又延續了半年有餘。
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正式簽署。
當志願軍勝利回國後,周恩來為志願軍代表們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宴會,用的酒,也是茅臺。
最後多說一句跟茅臺有關的事。
今天我們說起茅臺,都是用了不起的口吻。最近一個季度,也就是2021年第三季度,茅臺酒的淨利潤是126.12億元。它似乎天生就應該是成功的,對不對?
其實不然。
在茅臺的歷史上,從1961年到1977年,連續十六年,都是虧損的。
虧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次有機會再給讀者介紹。我在這裡想說的是:沒有任何成功是簡單容易的。成功都是奮鬥得來的。
沒錯,這句話在前邊已經說過了,但還要說一遍。一瓶酒如此。一個人如此。一個國家,更如此。道理就是這麼個道理,人人都知道,但總是容易被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