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除了彭總,其實這四人也足可勝任志願軍司令員!
長久以來,在人們的印象裡,彭德懷似乎是志願軍唯一的司令員,他的耿直、果敢、勇氣、敢於硬扛強敵以及“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的氣魄,幾乎成了志願軍的代名詞!
但很多人都忘了,除了彭老總之外,志願軍還有陳賡、鄧華、楊得志以及楊勇等幾位司令員,他們都是在前任回國之後繼任的。甚至就連對軍事感興趣的人,都對這幾位繼彭德懷之後出任司令員的志願軍高階將領不甚瞭解,更不要提除了彭總,當年哪些人有能力勝任第一任志願軍司令員了。
鮮為人知的是,在決定大軍揮師北上入朝作戰時,毛澤東和中央反覆考慮過由誰掛帥的事情,彭德懷並非第一人選!而且,就大兵團指揮能力來說,比彭德懷更適合入朝的還有幾位大將。
眾所周知,在朝志願軍的人數是極為龐大的,至少在百萬之眾,非具備大兵團作戰能力的將領根本無從駕馭這麼多兵力。從這個角度看,很多將軍,甚至是後來在1955年獲得元帥軍銜的將領就被排除在考慮範圍了。
新中國成立前,曾經指揮過百萬大軍的僅有二人,他們就是四野(前身是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以及三野(前身是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粟裕。那麼其他將帥呢?我們先逐一排除下。
排除的標準有二,一是大兵團作戰能力,二是綜合軍事造詣。
朱德
朱老總作為後來的十大元帥之首,無論是資歷還是能力都是沒有問題的,但他最大的問題有二,一是年事已高,二是長期擔任人民武裝最高軍事主官,並不適合在此時出任志願軍司令員率兵入朝。
賀龍
賀老總是軍中傳奇,老資格的革命家,南昌起義的總指揮、紅二方面軍總指揮、八路軍120師師長,這三個分量極重的職務保證他必然是元帥,但賀龍並無大兵團指揮經驗,在解放戰爭中他的主要貢獻是給彭德懷的一野做後勤,所以,賀龍也可排除。
陳毅
解放戰爭後期,陳毅的三野兵力非常龐大,僅次於四野,陳毅無論是戰功還是威望都是軍中的佼佼者。但陳毅的特長在於資源整合和坐鎮指揮,具體到軍事造詣他比副手粟裕還是略有差距的,所以,陳毅也可排除,他曾向毛澤東表示願意帶兵入朝,毛澤東也對他的態度非常欣賞,最終並未同意。
羅瑞卿、聶榮臻、徐向前、陶鑄、葉劍英、陳毅、劉伯承、林彪、賀龍和羅榮桓
羅榮桓
顯然,羅榮桓並非志願軍司令員的人選。羅帥的主要特長在於軍隊的政治工作,雖然在抗日戰爭中他也曾獨當一面,任山東軍區司令員,但那時他的主要貢獻是山東根據地,而不是大兵團作戰。解放戰爭時他是林彪四野的政委,並非軍事主官,因此,羅榮桓也不在考慮的範圍之內。
聶榮臻
聶榮臻和羅榮桓很類似,都是根據地建設大師級的人物,他建立的晉察冀根據地對後來的歷史走向影響深遠。但就軍事指揮水平而言,聶帥不算突出,在華北和強敵傅作義的對峙中,他敗多勝少。儘管華北軍區軍力強大,但聶榮臻明顯不算是“很能打”的元帥。
葉劍英
葉劍英是後來的十大元帥中最不適合擔任志願軍司令員的,因為葉帥的特長是參贊軍機,關鍵時刻發揮扭轉乾坤的作用,但單獨率兵擔任方面大員,葉劍英幾乎沒有類似的經歷。所以,葉劍英也可排除在外。
這樣分析下來,後來在1955年授銜的十大元帥中,有六個被排除在外,除了彭德懷以外還剩三個:林彪、劉伯承以及徐向前。
事實上,這三位元帥從指揮造詣看,都不弱於彭德懷。除了他們三人,還有一人,軍事能力不在他們之下,此人就是在1955年授銜中,非常遺憾地與元帥軍銜擦肩而過的第一大將粟裕。
概括而言,單純從軍事能力上看,能替代彭德懷出任志願軍第一任司令員的,就是這四人:林彪、劉伯承、徐向前以及粟裕。
林彪
林彪的資歷在十大元帥中倒數第二,僅比羅榮桓強一點。南昌起義中賀龍、葉劍英、朱德、聶榮臻、劉伯承等都擔任軍級高官,林彪才是個部隊基層幹部。
但林彪就像布袋中的錐子,很快就顯現了耀眼的鋒芒。
井岡山會師之後,林彪的軍事天才被朱德和毛澤東發掘出來,從此成為井岡之星,開始了他令人驚歎的高升。井岡山和中央蘇區這幾年,是林彪的高光時刻,到長征前夕,年輕的林彪已經成長為紅軍骨幹將領,任絕對主力紅1軍團軍團長。
通過幾次“反圍剿”和長征路(特別是血戰湘江),我認為,就紅軍時期而言,林彪的作戰指揮水平略強於同為主力軍團軍團長的彭德懷。
抗日戰爭林彪沒有太多發揮機會,在打了一次漂亮的“平型關大捷”後,就因傷淡出,即使傷愈復出,也不再領兵打仗了。等林彪出人意料在出現在方面大軍最高軍事主官位置上的時候,他已經身在東北了。
東北野戰軍時代是林彪軍事上的最高峰,經歷過幾次被國軍追著跑的狼狽之後,林彪反敗為勝,戰錦州關門打狗,隨後以摧枯拉朽之勢解放了東三省,之後揮師入關,和老戰友聶榮臻打贏平津戰役,然後繼續南下。他率四野從東北的白山黑水一直打到海南的天涯海角,可謂打遍大半個中國。林彪帶兵最多的時候,四野加中南軍區,高達令人瞠目結舌的150萬人!
如果說林彪是解放軍中大兵團作戰第二人,那就沒人敢當第一了!從這個角度講,林彪絕對有資格擔任志願軍司令員一職。他最終沒有去朝鮮,一是因為他不太贊同出兵,二是身體的原因。
劉伯承
劉伯承是十大元帥中軍事理論最為深厚的一個,也是新中國軍事教育的奠基人。
我們先歷數下劉伯承在軍中各個歷史時期的最高職務,就會發現,在軍事指揮能力上超過劉伯承的,還真沒幾個。
南昌起義中,劉伯承是官方認可的領導人之一,其餘如葉劍英和聶榮臻等元帥,都沒有列入排名。而劉伯承任南昌起義“參謀團團長”,大概就相當於總參謀長。
紅軍時代,劉伯承成為紅軍總參謀長,是紅軍總部最具威望和水平的高階領導人之一。
抗戰爆發之後,劉伯承開始顯示他無以倫比的軍事天賦,他任八路軍129師師長,和政委鄧小平結下長達半個世紀的戰鬥情誼。劉鄧組合成為令敵人聞風喪膽的組合。劉鄧在抗日戰爭最大的貢獻就是開闢了對後世影響巨大的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而且,著名的百團大戰中,劉鄧也一直和彭德懷和左權等總部領導並肩作戰。
進入解放戰爭後,劉伯承深厚的軍事素養和戰略能力得到充分發揮。
他和鄧小平先是率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解放軍戰略反攻的序幕,隨後,又和陳毅、粟裕等合作,組成淮海戰役總前委和渡江戰役總前委,如秋風掃落葉般在徐蚌戰場一戰殲敵55萬,這一光輝記錄永遠定格在軍史上。
從淮海戰役到渡江戰役再到解放東南,劉伯承始終是最高統帥之一,他和其他同志指揮二野(中原野戰軍)再加華野的百萬大軍在東南如入無人之境。可以想見,如果由劉伯承這位“川中軍神”掛帥出征朝鮮,必然也會取得輝煌戰果!
徐向前
可能很多朋友對為什麼把徐向前列入這個名單感到困惑,這正說明兩方面的問題,第一,徐向前的戰績和在元帥中的排名沒能前進一步,是因為受了身體在其它因素的影響;第二,徐向前的大兵團作戰能力被嚴重低估了。
其實,徐向前早在紅軍時期,就展現了突出的指揮能力。
無論是在鄂豫皖蘇區,還是在川陝蘇區,徐向前都用他神出鬼沒的戰術,成為國民黨各路軍閥的噩夢。他領導下的紅四方面軍節節勝利,一度成為紅軍三大主力中最為強大的隊伍,就連作為紅軍猛將的彭德懷,都對他的軍事造詣十分佩服。
徐向前向抗日戰爭中被派往山東,正待開啟局面時就奉召回延安參加七大(事實上七大在五年之後的1940年才召開)。他的另一個高光時期是在解放戰爭。
解放戰爭中,他先任晉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再次成為劉伯承的副手。但劉鄧走後留下的人數極為有限的非主力,經過徐向前的妙手,居然成長為一支戰無不勝的虎賁之師!尤其在隨後的山西戰場,徐向前以一支偏師,牢牢牽制住閻錫山的數十萬大軍,使其東不能支援傅作義,西不能支援胡宗南,完全起到了方面大軍的戰略作用——這就是徐向前,一個化腐朽為神奇的戰神級人物。
戰太原是徐向前的一個經典戰例,他在山西開始了第二個高光時刻,如果不是身體拖後腿,他本可以取得更輝煌的成就。
徐向前是一個善於利用手中有限資源,發揮出無限的作用的戰略戰術大師,從紅軍時期就顯露出大兵團作戰能力。可想而知,如果徐向前率兵入朝對抗美軍,結果一定是讓美軍大吃苦頭!
粟裕
在我的想法裡,粟裕雖然不是元帥,但就軍事造詣和大兵團指揮能力而言,他即使在元帥中的排名也是很靠前的。
而且,還有一點,新中國成立後,戰事基本結束,其他將帥有很多都從軍隊轉業,而粟裕卻因為正率部解放東南以及準備解放臺灣島,不但沒有放鬆,反而枕戈待旦——他是那個年代唯一一個帶領百萬大軍的戰神級人物。
粟裕出身南昌起義和井岡山,和林彪、羅榮桓一樣,那時他只是個基層幹部,雖然在軍中的進展很快,可以用“神速”來形容,但由於有林彪如此璀璨耀眼的躥升,比起來粟裕就低調多了。
粟裕沒有參加長征,而是留在南方堅持游擊戰爭。抗日戰爭時成為新四軍的骨幹將領,特別是在“皖南事變”後,劉少奇和陳毅重建新四軍軍部,陳毅任代軍長,粟裕的軍事實力也更明顯地發揮出來。
解放戰爭正式開始後,粟裕以一個耀眼的蘇中“七戰七捷”震驚華東,隨後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合併成立華東野戰軍,陳毅總負責,而戰事指揮則交粟裕負責。所以說,華野在軍事上的成功,應該主要歸功於粟裕。
從淮海大戰到渡江戰役再到進軍東南,粟裕手下指揮的兵力高達近100萬,他也是解放軍高階將領中指揮兵力達百萬的第二個人,僅次於林彪。而他的指揮能力即使是林彪也非常歎服,曾感慨:“粟裕盡打神仙仗!”
作為和林彪並稱“戰神”的粟裕來說,如果能有機會帶兵入朝,以他的能力和經歷,必會取得輝煌的戰果,這簡直是不容質疑的。
以上就是我的分析,除了彭德懷,還有林彪、劉伯承、徐向前以及粟裕四人,都可以出任志願軍司令員,率部跨江入朝,和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美軍一較高下。
只是,歷史不容假設,當時毛澤東和中央選擇了彭德懷,而彭德懷也不辱使命,硬是把強大的美軍趕回“三八線”,取得了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
1955年大授銜,志願軍第一任司令員彭德懷高居元帥第二,林彪第三,劉伯承第四,徐向前第七,粟裕沒有進入元帥名單,但他是大將之首,這也是一個極為特殊的榮譽。
以上就是我對彭德懷替代者的分析,期待和大家共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