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斜月西沉,一帶遠山掩映。盧溝橋上,石獅端坐著,橋下是靜靜流淌的永定河水。靜穆的天地間,橋身畫出一道堅實有力的弧形,似乎訴說著它所承載的歷史滄桑。
橫亙延綿的城牆、青石鋪就的深巷、古樸典雅的民居,每一處歷史的褶皺裡,都彷彿在向人們訴說那段流轉百年曆史記憶。
當黎明的光亮劃破天際,清晨的第一縷陽光透過層層薄霧,照射進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城,灑落在古老的城牆上,一個身影已經準備好出發,他是這座古城的守護者,更是國家和民族歷史記憶的見證人……
1
入警
丁黎亮,北京市公安局豐臺分局盧溝橋派出所宛平城社群民警,兼宛平城社群黨委副書記。
從小聽著老一輩“抗戰”故事長大的他,懷著對部隊的熱愛,在17歲時光榮參軍。
那時候的丁黎亮,不僅是戰術能手,也是軍事訓練標兵,他摸爬滾打不怕苦,多項考核均名列前茅,這使他在部隊這所大學校裡迅速成長起來。
22年的軍旅生涯,教會了他忠誠與擔當。
退伍時,當面臨人生的又一次重要抉擇時,他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從警,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人民警察。
從空軍藍到藏青藍,從軍人到警察,改變的身份,不變的是初心。
2013年轉業後,丁黎亮成為了豐臺分局盧溝橋派出所宛平城社群民警。從那時開始,他便與這座古城結下了不解之緣。
2
守城人
“從今天開始,你就是這座古城的守護者”。
宛平城這個社群比較特殊,雖叫城區,卻沒有高樓大廈,全是高矮不等的平房;1937年,“七七事變”在這裡爆發,標誌著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中國在東方開闢了第一個大規模的反法西斯戰場。這裡,成為了全世界中華兒女都難以忘卻的地方。
時至今日,宛平城地區因其擁有盧溝橋、宛平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等眾多歷史文化資源,而成為了國家重大紀念活動的承載地。
能夠成為宛平城社群民警,對於丁黎亮來說,是壓力也是動力。當從師傅手裡接下社群的那一刻,師傅就告訴他:“守護好古城的平安,守護好城內群眾的平安,是我們的基本義務和責任”。
下片、接警、巡邏、走訪。丁黎亮成為了群眾微信運動裡的“步數大王”。護送孩子上學、調解鄰里糾紛,這些成了丁黎亮工作中再平凡不過的場景,也是社群工作最真實的畫面。
丁黎亮發現,在宛平城內東西兩個城門是城內居民們唯一的出行要道,但由於門洞狹窄,機動車大多雙向行駛,經常發生車輛刮蹭事故引起糾紛,並造成交通擁堵,居民們對此抱怨紛紛,更讓丁黎亮擔心的是極容易對古建築的牆面造成損害。
看到古城牆面被車輛刮損過的一道道傷痕後,他感到那是自己的面板被刀劃開。最佳化交通出行,保護古建築,化解矛盾糾紛,勢在必行。他立即牽頭協調城管、交通、社群幹部、居民代表等召開協商會。大家集思廣益,獻計獻策,終於找到問題的癥結,並順勢出臺新規——所有車輛變雙向出行為單向迴圈,西門進,東門出。
路再也不堵了,車流更順暢了;古城牆笑了,百姓的心結也打通了。
“關上一扇非法的窗固然重要,但開啟一扇合法的門也更為重要。”
在宛平城,至今還沒有將天然氣管道鋪設進來,群眾生活全靠灌裝的煤氣罐,結果就出現了非法倒賣不合格煤氣罐的問題,存在著極大的安全隱患。為此,在依法對這些行為進行打擊的同時,丁黎亮聯絡相關部門,在城外附近建立了燃氣站便民分點,居民可隨時打電話聯絡,公司的業務員會24小時上門服務。
在工作中,丁黎亮發現,宛平城平房大多為木質結構,而且都是文物級的建築,防火工作是重中之重。由於此地距北京市區較遠,很多居民們的工作單位都在附近,出行方式以電動車為主。
居民們在給電動車充電時,一般都在院裡或是在自己家裡,安全隱患非常大。後經多方部門努力,終於在城內街醒獅廣場東南側修建了一個30多平米的電動車充電間。整個充電間可滿足40多臺電動車同時充電,並設有專人全天候值守,大大方便和滿足了居民們的需求。
“居民們看我的眼神都不一樣了,除了信任、情誼和關切外,讓我感受最深的則是溫暖二字。”
3
歷史記憶的守護人
“我守護的不僅僅是一座城,更是守護著國家和民族的歷史記憶”。
2015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之際,《偉大勝利 歷史貢獻》主題展覽也即將對外開放。而丁黎亮也成為了這次展覽消防安全的負責人。
從布展前的籌備到藏品的入駐,丁黎亮提前兩個月開啟了“無死角檢查”。在此期間,每週他都要至少入館一次,徹底瞭解展覽佈局的整體結構和環境設施,檢查紀念館的每一個角落,將可能存在的苗頭隱患逐一消除。
7月7日,主題展廳正式開放。1170幅照片順利上牆、2834件文物擺放到位,那一天,他面向展館內的浮雕敬禮,這也成為了他自己向組織交的第一份答卷。
一個人對待事物的擔當,藏著他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而這份擔當,也會推著他走向更遠。
百年滄桑,山河鉅變。我們不會忘記,在那風雨飄搖的戰爭年代,歷史烙刻在盧溝橋的每一處。
如今,作為紅色紀念地,盧溝橋上每天接待著來自全國各地的群眾,而橋上的石獅最能引起人們的興趣。它們每一個都是獨一無二的,樣貌、姿態也各不相同。
“警察叔叔,這橋上的石獅子都被曬黑啦!”丁黎亮仔細一看,原來是橋上的這些石獅子長時間無人打掃,經過風吹日曬,上面已經有了一層深深的汙漬。
“石獅子是盧溝橋的形象名片,不能讓大家看到有汙漬的石獅子”。自那之後,丁黎亮將黨員居民共同組織了起來,成立了黨員志願者服務團隊,發動一切力量共同參與到社群的治理工作中來,定期組織黨員志願者來到盧溝橋上,擦拭石獅子上的汙漬,尤其是在惡劣天氣之後,無論是冒著寒風凍雨還是炎炎夏日,他都會以身作則,在他的帶領下,大家也幹勁滿滿。
4
紅色故事的講述人
每一個紅色故事,都是一段厚重的紅色歷史,而如何講好這段紅色故事,成為了丁黎亮心中的一個難題。
“宛平城這一片的歷史,是擱在我心裡的事,向大家講述好盧溝橋的抗戰史更是大事兒。”
生於1931年的鄭福來老人,是土生土長的盧溝橋人,他目睹了“七七事變”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也見證了新中國的成立與變遷,成為了記錄歷史的“活化石”。
鄭老是宛平城的第一任鎮長,在退休後,仍然自發地用自己“接地氣兒”的話語為遊人和孩子們講述著盧溝橋抗戰的那些故事,以令人讚歎的美德傳承著紅色的抗戰精神,他也成為了丁黎亮學習的老師。
丁黎亮多次向鄭老請教宛平城這一片的歷史故事,並學習講解技巧。鄭老也把自己的講解經驗傾囊相授,叮囑他“不光講盧溝橋的歷史文化,還要有那段抗戰史”。比如,面對小學生要多講一些小故事,講盧溝橋的傳說或者抗戰英雄人物;面對軍人就重點講當年的軍人是如何英勇奮戰、流血犧牲的……
“讓世人銘記歷史,是我的責任”。
如今,每逢節假日或紀念日時,丁黎亮都會準時出現在抗戰館前及盧溝橋頭,為遊客們講解那個年代的歷史故事。
一個偉大的民族,一個偉大的國家,總是在對歷史的一次次回望中不斷汲取前行的力量。
“我要讓更多的人知道,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曾經歷過怎樣慘烈的戰爭,人們受到過怎樣的磨難,更要讓大家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5
致未來
星光不問趕路人,時光不負有心人。
8年的相守,丁黎亮把自己最好的年華都傾注在了這片土地,這片土地也成為了他人生中無法割捨的一部分。
今年11月,丁黎亮被評選為2021“北京榜樣·最美警察”第三季上榜人物,從宛平城守城人到歷史記憶的守護者再到紅色故事的講述人,丁黎亮也實現了一名普通社群民警的三重跨界。
隨著冬奧會的即將到來,北京這座全球首個“雙奧之城”將再一次站上世界的舞臺,丁黎亮作為“決勝冬奧先鋒”,將繼續守好這座國家的歷史之城,守護好平安北京這座“雙奧之城”,以社群的“小平安”推動冬奧的“大平安”。
入夜,熙攘的古城迴歸寂靜,盧溝橋上的獅子也在月光的映襯下熠熠生輝。
丁黎亮抖了抖被汗水浸溼的執勤服,朝著這座古城走去,開始了新一輪的巡邏……
素材來源:豐臺分局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責任編輯:小馮
校對:小雷、唐毛毛
【2021-297-0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