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輩對於月亮的想象,充滿了純潔和嚮往,月宮潔白如玉、溫柔安詳,玉兔搗藥、吳剛伐桂,還有仙女嫦娥舞蹁躚;西方人對月亮的想象正相反,在他們眼裡月亮就非常另類,比如那裡住著長翅膀的月球人,以吃人吸血為生,而且,月圓之夜還是人狼出沒之時。
無論對月亮如何看待,公元1969年7月20日,隨著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率先登上月球表面,一切想象就此破滅,由此而來的是,人類帶著無比堅定的決心和信心,踏上征服宇宙的星途。
美國登月之路,並不好走,除了投入大量時間、金錢和科研力量之外,還因為低階錯誤和殘酷的設計理念,使三名宇航員被活活燒死,血祭登月路。
不得不說,當年美國登上月球,並非只是為了科學探索,更多的是為了和蘇聯爭奪太空霸權。
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發射了人類史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
斯普特尼克1號在軌工作22天,於1958年1月4日再入大氣層燒燬。
蘇聯衛星率先進入太空,直接擊潰了美國人的信心。
尤其是在兩天後,10月6日,美國首次嘗試發射衛星失敗,火箭在發射臺上原地爆炸,其產生的恐慌情緒蔓延整個美國,並且,製造出“斯普特尼克時刻”這個冷戰熱詞,意思相當於“到了最危險的時刻”。
PS:後來這個“斯普特尼克時刻”,成為了危機衝突、生死存亡的專用詞。當我們的“太空出差三人組”進入天和核心艙後,美國同樣喊出了“斯普特尼克時刻”。
自此,美國加大在科技創新領域的投入,從中學開始進行名為“新數學”的教育大改革,加強美國學生的科學和數學能力。
當時的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正式批准成立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並推動了載人航天計劃“水星計劃”,同時,國會簽署法令,對蘇聯進行了更加嚴酷的技術封鎖。
而另一方面,蘇聯依舊佔據絕對優勢,不但率先於1961年4月12日,把尤里·加加林送上太空,完成了史無前例的宇宙飛行,而且,在1963年6月16日,人類史上第一位女宇航員瓦蓮京娜·捷列什科娃,乘坐宇宙飛船“東方6號”升空,共繞地飛行48圈,總時長70小時40分鐘49秒。
幾乎在同時,美國抓緊實施“水星”號載入飛船計劃,NASA挑選出第一批宇航員,也就是“水星七傑”,可是,這依舊無法追趕蘇聯的腳步。
1965年3月18日,蘇聯宇航員阿列克謝·列昂諾夫在“上升2號”飛船航天飛行期間,實現了離艙12分鐘的太空行走,成為歷史上首位實現太空行走的宇航員。
從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到首位男、女宇航員升空,以及率先完成太空行走,面對蘇聯的步步領先,美國只得全力推動“阿波羅計劃”,爭奪載人登月的領先權。
其實,早在1960年代,艾森豪威爾和他的繼任者肯尼迪,均提出以“阿波羅計劃”接替“水星計劃”,儘快實現載人登月。
不過,當時NASA首要任務,還是完善“水星計劃”,對月球只進行了一系列無人自動探測,但是在爭霸太空的壓力下,哪怕條件不成熟,“阿波羅計劃”也必須加快程序了。
1963年,肯尼迪遇刺身亡,副總統約翰遜升任總統,他也是“阿波羅計劃”的積極推動者。他說,
“我們既沒有盡最大努力,也沒有達到讓美國保持領先的程度。登月計劃不僅可行,也絕對可以使美國在太空競賽中獲得領先地位。”
終於,在幾百位科學家、數千名研究人員的共同努力下,第一艘登月飛船“阿波羅1號”預定於1967年2月21日發射。
阿波羅1號搭載的宇航員分別為,指令長維吉爾·格里索姆(Gus Grissom),高階駕駛愛德華·懷特(Edward White),駕駛員羅傑·查菲(Roger B. Chaffee)。
其中,格里索姆還是NASA最早選出的“水星七傑”之一,是美國第一代宇航員。
如果阿波羅1號任務成功,將會有2次阿波羅任務緊接在後。
1967年1月27日,阿波羅1號宇航小組格里索姆、懷特和查菲,來到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進行發射前的常規訓練。
他們穿上宇航服、進入太空艙後,按照流程,太空艙內將充入100%氧氣用來加壓。
這時,格里索姆的座位下,突然起火燃燒。
在人為製造的純氧環境下,火勢迅速蔓延,而且,太空艙使用了大量易燃材料,瞬間,整個空間變成熔爐!
“阿波羅1號”是第一艘登月飛船,其中的危險性和複雜性不言而喻。
為了防止宇航員從太空艙裡面開啟門逃跑,NASA的設計者們,採用了最殘酷的設計理念,在艙門上使用了鎖死構件。
也就是說,一旦太空艙關閉,無論出現什麼情況,艙門只能從外部開啟,宇航員根本沒辦法從裡面開啟艙門逃生。
突發大火,指令長格里索姆立刻向控制檯呼救。
當時,訓練場的工作人員,也聽到了他的驚呼,“火!艙內著火了!”
駕駛員查菲也在喊,“我們著火了——讓我們出去!我們自己也燒起來了!”
然而,現場並沒有消防隊或者醫療隊出現。
隨著對講系統中傳來最後一聲痛苦的哭喊,通訊線路歸於沉寂,五分鐘後,救援人員這才匆匆趕來……
由於宇航小組進行的只是常規訓練,火箭也沒有加註燃料,所以,人們普遍認為這是一次沒有任何危險的訓練,從上到下沒有一個人處於戒備狀態。
太空艙內的大火,整整燒了五分鐘後,艙門才被開啟,可為時已晚,艙內場景慘不忍睹。
艙裡到處是裸露的金屬,以及凹凸不平的電纜,地板上遺落著宇航員的安全帶碎塊,模擬飛行計劃書位於格里索姆和懷特的座位之間,幾乎被完全燒燬,只留下一撮撮灰燼。
格里索姆、懷特和查菲,三個人的航天服都被大面積燒燬,高溫下航天服中的可熔化材料把宇航員的身體和艙室幾乎“焊接”成一體……
不過,三名宇航員慘死,並沒有影響到“阿波羅計劃”的進展。
草草完成了事故調查,“阿波羅2號”在半年後,1967年7月5日完成點火測試,代替“阿波羅1號”完成任務。
NASA同時也改進了逃生系統,悲劇沒有再發生,“阿波羅計劃”得以順利實施。
最終,1969年7月20日,“阿波羅11號”終於完成人類史上的第一次登月,美國也終於揚眉吐氣,在太空霸權上對蘇聯進行了壓制。
儘管,格里索姆、懷特和查菲三名宇航員,為阿波羅登月計劃,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實際上,NASA吸取的教訓非常有限,在後來的航天行動中,依舊出現了重大事故。
1970年4月,阿波羅13號發射升空,執行第三次載人登月任務。
發射後兩天,服務艙氧氣罐發生爆炸,太空船嚴重毀損,宇航員小組三名成員吉姆·洛威爾、傑克·斯威格特、弗萊德·海斯,在失去大量氧氣和電力、導航與控制系統全關閉的情況,九死一生回到地球。
多年以後,阿波羅13號指令長吉姆·洛威爾打破沉默,說到,“阿波羅13號極端失敗,我們雖然活了下來,但是很懸……”
在阿波羅登月計劃成功之後,沉溺在太空探索激情中的NASA,又開始啟動太空梭專案。
1981年,第一架太空梭哥倫比亞號(STS Columbia OV-102),成功完成軌道飛行和著陸能力的測試。
於是,太空梭成為美國太空探索的主要載人工具。
沒想到在1986年1月28日,美國第二架太空梭挑戰者號(STS Challenger C),在升空後不久發生爆炸,7名機組人員全部遇難。
2003年2月1日,當年進行首次飛行測試的哥倫比亞號,再次出征宇宙。
在重返大氣層的階段中,哥倫比亞號與控制中心失去聯絡,不久之後,發現哥倫比亞號在得克薩斯州上空爆炸解體,機上7名航天員全數罹難……
以上這張照片,是當年“阿波羅1號”的宇航小組。
從左到右依次為維吉爾·格里索姆、愛德華·H·懷特和羅傑·查菲。
如今,他們三個人的骨灰,已經被成功登月的宇航員,撒在了月面上,月球背面南緯39°、44°和45°的三座環形山分別用他們的名字命名。
壯士生前未能如願登月,死後終於與月球永久相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