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上下五千年”之說,世人也多將“黃河”定義為始祖源頭。但隨著越來越多的考古發現,諸多證據顯示,中華歷史或許超過了“五千年”,其源頭也不止“黃河流域”一處;而華夏先祖或許就傳說中的哪位“搏黃土做人”的女媧。說到這兒就要提一處文化遺址了,即位於遼寧省凌源、喀左、建平三市、縣交界處的“紅山文化遺址群”;1981年,考古專家在這裡不僅發現了最早的“女媧像”,而且找到了“煉石補天”的證據。
今天看來,“女媧”多現於神話傳說中,其最為著名的功績有兩件,即“煉石補天”和“捏土造人”;因其“神話”色彩濃厚,很多朋友並不相信她曾真實存在。但是,現存的歷史文獻中卻對“女媧”有另一番記載,諸如《帛書》記載:“女媧”和“伏羲”為華夏共祖,伏羲二世和伏羲三世皆臣服於“女媧”;“女媧”死後葬於風陵渡,位置雖不在今天的考古遺址,但仍隸屬於“紅山文化”。不過雖有《帛書》記載,但現實考古中卻並未出現過實質性的證據,因此關於“女媧”是否真實存在,一直是專家們爭論的話題。
再說“紅山文化遺址”,具體位置大抵遼寧凌源、喀左、建平三市、縣交界處,是數座6000年前的大型“祭祀”遺址;上世紀40年代,這裡就曾出土了“玉雕值豬龍”、“玉鵠鳥”等陶、玉器,不過由於大環境的所限,一直未對其進行專業考古發掘。直到1981年,一場文物普查活動展開,這裡再次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專家在勘察初期發現,“紅山文化”並非僅此一處,而是數座“文化遺址群”,以出土文物來看,早在6000年前這裡就形成了具有“國家雛形”的原始社會特徵;正因如此,“紅山文化遺址群”還被評為“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首,它的出現更是將我國曆史向前推進了至少1000年的時間,而且將華夏文明的起源從“黃河流域”拓展到了燕山以北的“西遼河流域”。
當時考古規模很大,工作強度也很高,考古隊每天都要工作到很晚才收工;這天傍晚,一天的高強度工作終於結束了,一支考古隊本應收拾好裝備,趕在天黑前回到營地。可其中一位隊員忽然覺得肚子不舒服,便找了個僻靜處準備方便一下;就在此時,腳下一踉蹌,一塊石頭差點將這位隊員滑倒。當時已是日落西山,光線昏暗,這位隊員低頭尋找,見是一塊形狀怪異的“石頭”,一時好奇便將其撿起來湊近了仔細觀看;這一看把他嚇了一跳,原來手裡的不是普通石頭,而是一隻“鼻子”。
當然,這隻“鼻子”可不是肉的,而是陶土燒製,這位隊員驚嚇之餘也十分欣喜,忙招呼其他成員; 欣喜的理由很簡單,當時考古隊所在地人跡罕至,屬於典型的荒山野嶺,這裡出現一隻“鼻子”,說明其原型應該是一尊“塑像”,正常邏輯下,附近還應該有一廟,至少也是廟的“遺址”。在場的考古專家也認同這一點,雖是日色將晚,可考古隊卻放棄了下山休息,再次找出工具投入到工作中;功夫不負有心人,就在發現“鼻子”的區域不遠,考古隊果然發現了一處“遺址”,看其形制,很可能就是預想中的“神廟”,那麼塑像會不會也在其中呢?
隨著發掘深入,一尊殘缺“神像”終於露出真容,據時候斷代檢測得出,這尊陶土塑像距今已有5500——6000年的歷史;以目前考古發現來看,這尊塑像或是我國最早的人形塑像,也是最早的女性塑像,因此專家稱其為“紅山女神”。這裡僅簡單介紹,公正的說,這尊塑像在今天看來顯得較為粗糙,但放在6000多年前“原始社會”,能塑造成型已說明了我國先民的聰明才智;其面部特徵大抵為:高顴骨,淺眼窩,低鼻樑,薄嘴唇。眼珠以晶瑩碧綠的圓玉片鑲嵌而成,以目前的還原技術來看,“紅山女神”具有明顯的蒙古人特徵,和今天的華北人臉型較為近似。
或許有朋友不耐煩了“即使找到了‘紅山女神’,這和‘女媧’有什麼關係,總不會因為兩者都是女性,專家就說它是‘女媧’吧?”當然,僅依靠“女性”這條線索自然不能說明什麼,隨著“神廟”的發現,專家又在附近發現了諸多陶片和冶銅用的坩堝片;之後還在附近發現了另一處遺址——“女媧煉石”山。這裡的“山”,其實是一座全部由人工夯築的“金字塔”,地上部分夯土堆直徑近40米,高16米,外包巨石;內石圈直徑60米,外石圈直徑約為100米,如此規模,這在6000年前可稱“浩大工程”。土山大體為圓錐形,上面以3圈石頭圍砌,每一層石頭縮排去10米,高度大概1米,如此層層遞減,其形狀類似於“金字塔”。
最讓專家感興趣的是,“金字塔”發現了大量紋彩陶片和坩堝片,經現代技術分析復原,這些坩堝片的原型應該為煉紅銅的坩堝,數量大概在1500只左右,每隻大小與今天的水桶差不多;實事求是的說,6000年前最多算是“新石器時代”初期,甚至還沒有出現青銅器,如今這麼多的“鍊銅鍋”,其作用是什麼?這禁不住讓人聯想到“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的神話傳說,其實最初就連考古專家也這麼想;當然,與“神話”人物聯絡在一起有些牽強,可事實就在眼前,除了能與“女媧”聯絡在一起之外,專家實在找不到其他的證據。
這裡還有個問題,傳說“女媧煉五色石”,但這裡出現的卻是冶煉“紅銅”的場景;難道所謂“五色石”指的就是最初含有雜質的“紅銅”?當然,“補天”是不可能的,那麼如此大規模的鍊銅,古人究竟把“紅銅”用在了什麼地方?帶著這樣的問題,考古專家進行了大量的勘察驗證,但依然沒有找到關於“紅銅”用處的證據,自然難以解釋前面的兩個問題;雖說如此,但專家依然堅定的認為,“紅山女神”的原型就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女媧”,或許她僅是某一部落的“首領”,但其影響卻貫穿了數千年的華夏曆史。
不管怎麼說,“紅山女神”在考古史上佔據著重要地位,也是華夏民族起源的重要佐證;因此,自發現後她就成了一件“禁止出國(境)”展覽的珍貴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