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夷山當地飲茶圈裡,有一種說法喝好茶會打嗝,打嗝的原因是茶氣。這是廣泛流傳於茶圈裡面的一種說法,但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對於【茶氣】這個概念依舊不知何物。
一、何謂茶氣?
1、資深老茶人黃老先生說:茶氣有別於茶味,茶氣首先可以聞,再者可以品。例如山場氣息、品種氣息就屬於茶氣的認知之一。哪裡的茶就應該有該單片區域的特性。高山茶要有高山韻,巖茶要有巖韻等等。
2、武夷山茶專業教師說:茶氣是一種民間說法,但也是客觀存在的。主要可以從香氣、滋味、綜合品質進行捕捉。
3、茶葉種植加工人員:茶氣應該要和巖韻一樣,包含多方面的內容,查喝了會打嗝、會發汗、全身都很舒服。
4、茶葉加工人員:茶氣應該和山場、品質、工藝、焙火等有關係吧。
5、喝茶人:茶氣?不太瞭解,感覺應該就是他們說的喝了會打嗝、會發汗之類的...
二、茶氣的五個特點。
1、是地域性,例如高山地區所產之茶具有高山韻,正巖茶區所產之茶具有巖骨花香之韻。
2、是品種特性,例如肉桂該有桂皮香,水仙具有蘭花香。
3、是工藝特性,例如全手工製作、半機械化製作、炭焙、電焙下的茶香氣、滋味存在差異。
4、是焙火程度,例如輕火茶一般具有明顯花香、中低火茶一般具有花果香、中火茶一般具有綜合香型等。
5、是季節特性,如春茶滋味較冬茶(冬片)厚重、香氣較之馥郁。冬茶(冬片)滋味較淡薄,而香氣高揚,這也是所謂的春水秋香。
三、如何感受茶氣?
茶氣的形成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決定的,由於各方面因素的差異而存在長短強弱之分。那茶氣的體驗應該從哪幾方面入手探尋呢?我們認為,感受茶氣分三個步驟:一聞二品三體會。
1、聞,即聞香氣,就是從嗅覺上去感受茶氣。一般我們在溫潤蓋杯之後就開始搖蓋碗進行聞幹香,幹香主要是聞香氣的有無、強弱以及有無較為突出的山場和品種氣息。前不久與友人品飲牛欄坑肉桂時,就在搖香的過程中搖出了強而有力的薄荷香,該薄荷香就是特殊的山場所具有的氣息表現。在茶葉開始沖泡後,我們主要聞蓋香,分三次聞,第一次嗅香氣的高低,是否有異氣;第二次辨別香氣型別、粗細;第三次嗅香氣的持久程度。我們也常常透過聞香氣來初步判定茶品的品種、山場、工藝特點、焙火程度、產茶季節等。
2、品,品即嘗滋味,就是從味覺上去體味茶氣。陳宗懋院士主編的《中國茶葉大辭典》第9頁在對於【茶氣】這個概念的解釋中提到三點:1、亦稱茗氣,蒸煮茶葉的熱氣。2、蒸氣辨湯。3、茶味。前兩者略微難以理解,而茶味一詞則是可以實實在在體驗的。這說明茶氣有別於茶味並於此之上,茶味含於茶氣並可體現茶氣。
我們利用口腔內強大的味蕾系統去感知茶湯滋味的淡薄濃烈、苦澀甘甜。並從茶湯的綜合表現來進一步判定茶品的品種、山場、工藝特點、焙火程度、產茶季節。例如高山茶的茶湯甜度高、回甘顯但滋味略微柔和欠缺力道;正巖產區之茶的茶湯厚重、富有收斂性具有明顯的巖骨;洲地茶的茶湯則滋味較淡薄沒有力道。
3、體會。茶氣如果缺少人氣使之充滿生氣,即缺少人這個具有情感思想的行為人去發覺體味、構造茶氣這整個從感官意識、生理作用到心理生華的系統,那茶氣縱然存在也無法在茶人心裡驚起一片漣漪。因此,精神上的體會是尤為重要的。
唐代詩人盧仝所著茶詩《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最精彩的部分,就是整個品飲過程中從感官意識到生理作用再到心理上的一系列漸進式的變化與生華。它寫出了品飲新茶給人的美妙意境(節選如下)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茶是無意識的自然產物,沾染上幾分人情味,才會變得生氣靈動。
四、茶氣對人體有何反應和作用?
眾所周知,茶葉具有諸多有益於身心健康的內含物質。每一種物質在進入人體後都會透過不同的作用機理來體現不同的效果。從中醫學的角度來看,飲茶有行散的作用,散來自於辛,辛則散,散則行,行則血脈通,這就是氣通。
另外,茶葉亦是一種能源物質,在飲茶的過程中,先是將茶水的熱量直接帶入體內,再者,茶葉自身具有的糖類物質進入身體後經過一定的轉化反應也會形成能量積蓄在體內,使得飲茶人微微發輕汗、身體發暖、行氣順暢。這是"茶氣"對於人體產生的良好積極的生理作用。
當人身處於一種十分放鬆釋然愉悅的狀態下,人們便會從生理上的滿足昇華到精神層面上的體驗。如唐代僧人皎然於《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中寫到:
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
二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真情實意的自然流淌,全身心的放鬆與坦然。放下般般塵世,在這飄然自在的茶氣裡滌得身心清淨,便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