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是詩詞裡常見的意象,可以表達思鄉之情,寄託惆悵之意。月亮也是禪宗的術語,修行者經常以明月比喻佛性圓滿。而在生活中人們更是以月圓月缺,象徵人生的起落浮沉。
無論是正月十五的人約黃昏後,還是中秋佳節的萬家團圓夜,大家都喜歡仰望蒼穹,欣賞明月。詩人們更願意以此為素材,展開浪漫的想象,獻上溫馨的祝福。下面分享兩首描寫秋月的小詩,充滿生活情趣,更值得細細揣摩。
中秋對月
唐代:曹松
無雲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盤上海涯。
直到天頭天盡處,不曾私照一人家。
曹松是晚唐詩人,他70歲才進士及第。他寫詩頗有賈島的苦吟精神,雖然傳世作品不多,但讀者都熟悉他的名作《己亥歲二首》,可謂字字珠璣,令人震撼。
詩人為了實現年少時的夢想,更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他在科考的考場裡不停地摸爬滾打,幾乎對大唐的考試製度瞭如指掌,那些考官也對他非常熟悉。最後不知是老天爺開了眼,還是那些大人們覺得有些過意不去,最後他終於如願以償。
人生經歷豐富了,感受也會增加,詩人在羈旅途中奔波,多少次在夜幕下,獨自凝望蒼穹中的那輪玉盤,每次都會有不同的感想。
這首詩質樸平易,卻值得細細咀嚼。皓月當空,晴空萬里,十五的月亮分外圓滿明亮。無論地處何方,大家都爭相賞月,又彼此思念。
詩的前兩句比較平淡,描述了佳節同樂、萬家團圓的場面。而後兩句卻如奇峰突起,令人感受深刻。詩人似乎也不願落入俗套,於是筆鋒一轉,“直到天頭天盡處,不曾私照一人家。”
帝王家雖然號稱人間第一人家,但月光卻對誰都毫不偏袒,而是一視同仁地對待帝王將相和普通百姓,全詩體現了詩人對平等和博愛的認同和嚮往,同時也委婉地表達出自己渴望被關照和提攜的心願。
戲題秋月
唐代:戎昱
秋宵月色勝春宵,萬里天涯靜寂寥。
近來數夜飛霜重,只 畏娑婆樹葉凋。
戎昱也是中晚唐期間的詩人,他雖然比曹松要幸運一些,中年時就進士及第,而且還當過刺史,但其一生也是跌宕起伏,還經常寄人籬下。所以詩人的人生經歷豐富,感觸也很深刻,這首詩就表達出其內心的複雜情感。
題目有“戲題”二字,說明詩人心態放鬆,並以調侃的語氣,抒寫秋月下的感受。詩人在一個秋天的夜晚外出散步,夜風習習、月色柔柔,周圍一片寂靜無聲。皎潔的月光灑在小路上,地面也好像鋪上了一層白霜。
詩人心情愉悅,竟然有一種很奇怪的感覺,都說秋景蕭索,他卻說“秋宵月色勝春宵”,很顯然是非常欣賞和陶醉於眼前的靜謐氣氛。“萬里”二字,極指範圍之廣,好像整個月亮只為他一人專屬。
可是後兩句卻又發生了情感的波動,秋夜裡氣溫較低,深夜後會在枝葉上凝霜,詩人擔心它們無法承受寒氣侵襲,便有些擔心。
“近來”二字,說明作者已經觀察了一段時間;而“只畏”二字,則明確地表達出作者的憂慮。作者虛構了枝葉染霜的畫面,與首句的“勝春宵”形成對比,頗顯波瀾曲折,也傳達出既愛又憐的複雜心情。
而詩歌是傳情達意的載體,詩人戲題秋月,絕非簡單地表達對大自然的讚美,必然另有深意。細味全詩,作者縱然喜愛明澈的月光,但又擔心秋意深濃、霜冷花謝,作者正是委婉地表達自己的訴求。
有時一項措施看似正確無比,也得到了一些人的肯定,相比過往或許會產生一種更好的效果。但其實深入觀察,很可能卻傷害了更多人的利益。詩人以枝葉自比,含蓄地指出,那些秋夜裡染霜的枝葉,更需要得到照顧和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