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福建最南的城市,東與廈門、泉州接壤,西與廣東梅州、福建龍巖毗鄰,九龍江水穿城而過,從城中的中山橋往東二三十公里,就可到達大海。
紅磚紅瓦紅房頂的老城區
作為閩南文化主要分佈區域之一,漳州這片土地上書寫了無數關於拼搏的故事。
拼搏之始:陳家父子開基立業
溯源這股子“拼”勁兒,還得從一千三百多年前說起。
那還是唐高宗時代,福建東南沿海動盪不安,將軍陳政奉命來此戍守。跟隨他一起到來的,還有兒子陳元光和58個姓氏的將士。
然而那時的東南沿海,並不是什麼人間樂土,叛亂平定之後,擺在陳家父子和58姓將士面前的,是一片荒蠻。
為了在異鄉生存發展,這些來自中原的將士,在荒無人煙的九龍江畔插柳為營,自此立下根基,成為最早的一批“閩南人”。
陳政去世後,陳元光承襲父職,鎮守閩南。唐垂拱二年,他奏請朝廷在泉州和潮州之間建立漳州,成為首任漳州刺史。
陳氏一門開疆拓土的功績被漳州人銘記,陳元光由此被尊稱為“開漳聖王”。如今海內外有八百多座供奉“開漳聖王”的廟宇,鼎盛的香火散佈在漳州人足跡到達的地方。
朱子講學明理轉世風 何生求知若渴不惜命
由於漳州偏居東南一隅,且城中大多數人是軍戶出身,民風彪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還是一片文化的荒漠。直到大儒朱熹的到來。
南宋紹熙年間,年屆六旬的朱熹來到漳州任知州。見當地“俗未知禮”,迷信成風,百姓不知孝悌之義、人倫之重,朱熹深感責任之重。
為了矯正人心、轉變世風,他專門抽出時間,放下政務,去古城各處為學子講學。有時遇到好天氣,還會選擇在室外講學。
一次,他正在城中的白雲岩下講學,有一位名叫何有的學子匆匆趕來,發現不大的空地上已經擠滿了人。何有不敢驚動老師,就挪到旁邊的山石上去聽。
朱熹講得精彩,何有聽得入神,卻沒有發現背後就是深谷,稍有閃失,就會掉下懸崖。
何有的求知若渴,讓朱熹十分欣慰,就衝著這股求學的“拼”勁兒,漳州文脈興盛有望了。
朱熹的到來為漳州帶來了文化的甘霖。後人記載:“大儒朱文公來守其郡,講明理學教化。名宦鄉賢彬彬輩出,稱為海濱鄒魯。”
漳州人的拼勁,放在武將身上,就是不顧生死,豁出性命。
清康熙二十二年,將軍施琅率軍攻臺。激戰之時,作為主將的施琅被流矢射中負傷,軍心動搖。
危急之時,先鋒藍理帶領漳州子弟兵迎著猛烈的炮火,衝向敵軍。就在這時,一發炮彈落在了藍理的船上,爆炸的彈片擊中藍理腹部,頓時肚破腸流,一頭栽倒。
看到帶頭衝鋒的猛將倒下,敵軍大喊:“藍理死了”。
話音未落,身負重傷的藍理卻一躍而起,高呼“藍理沒死,殺賊,殺賊”。他勢不可擋的勇猛,讓清軍士氣大振,最終取得了勝利。
如今,漳州城中還矗立著當年為藍理立下的牌坊,其上“勇壯簡易、所向無前”八個字為康熙皇帝御賜。這八個字既是藍理所向披靡、勇往無前的寫照,也是閩南人的精神所在。
這是一座“活著”的古城,漫溢著閩南人家的煙火味道,那些保留著漳州記憶的建築、古蹟和文化遺產,講述著漳州人一路拼闖的歷史,也書寫下愛拼會贏的故事。
播出時間:2021年8月28日(週六)22:00
播出頻道:CCTV-4 中文國際頻道
來源:CCTV4《記住鄉愁》
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華語環球節目中心新媒體
製片人/楊修雯
責編/王冉 編輯/石香雲
END
世界精彩 盡在掌握
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