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確實需要空間和距離。即便在兄弟姐妹面前,夫妻父母之間,也不可事事由著“己所欲”。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八個金光閃閃的大字,是世人公認的儒家思想精華。那麼,己所欲呢?
多年前,我在滬上北郊的一所學校任教,上下班全靠學校的幾路班車。其中一路班車的駕駛員喜聽流行歌曲,來回將近四個鐘頭的車程,車上的教職員工不得不跟著他一起聽歌——“不要問我太陽有多高,我會告訴你我有多真……”“妹妹你坐船頭,哥哥在岸上走……”音響裡郎情妾意,駕駛座上司機精神抖擻,只是苦了想打瞌睡、閉目養神的乘客。
很多年過去,回看自己的行事,或旁人的行事,己所欲,施於人者,屢見不鮮。小到口味、審美,大到理念、原則,哪一樣勉強地施於人,都是不合適的。偏偏,很多人喜歡如此行事,理由都是“為你好”。最常見的代溝,其根源,就是兩代人的“己所欲”天差地別。就拿吃飯為例,老的認為,年輕人該白白胖胖豐滿壯實;小的崇尚節食,時不時斷食清腸,管理體型。老的主張自己做飯,小的喜歡點外賣……
這麼一想,那些不管閒事的人,竟也有點可愛。熱心過頭的,難免要“討惹厭”,好心被當作驢肝肺。常常,很多好心,就是驢肝肺。最典型的,莫過於當年,張三練氣功,推薦親友們也練氣功;李四打雞血針,鼓動同事們一起打。從古到今,總有望子成龍的父母——自己是隻鵪鶉,下個蛋,卻要求孵出來的小鳥長成蒼鷹。
究其根源,己所欲者,就是不尊重他人的獨立人格,總以為自己作為長輩前輩,要比小輩後輩聰明,有見識。總喜歡越俎代庖,替他人思考,決定。
從網路語言來看,究竟是年輕人瀟灑些。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確實需要空間和距離。即上海人深諳奧義的分寸感。即便在兄弟姐妹面前,夫妻父母之間,也要顧及對方的感受,不可事事由著“己所欲”。
20年前,寫過一篇隨筆《己所欲》,今日重讀,覺得尚未說透,是以再談一談。只是,有的己所欲,不宜強加給別人,比如喜好和習慣;有的己所欲,還是應當發揚光大的,比如急公好義、見義勇為。只要付出的是自己的力量和勇氣、時間與精力,只要不是慷他人之慨。此間的區別,應該不難區分。(孔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