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麼?很久以前我就思考過這個問題,我相信很多人也思考過這個問題。我們在努力掙錢,讓家庭生活過得好一些,我們鍛鍊身體,使自己身體健康、遠離疾病,體魄強壯;我們外出旅遊,讓自己視野開闊,見識增長,壓力減少,心情舒暢。我們在追求財富,健康,快樂、權力、名譽等等,都無非是在追求幸福而已,那麼如何才能夠獲得幸福?
平民、社會底層的人民在為柴、米、醬、醋、鹽煩惱;中產階層在為還房貸煩惱,那上流階層,富人階層就幸福了嗎?我看未必,上流社會為自己的企業能否支撐得下去煩惱(比如這兩年新冠疫情影響下大部分企業家的煩惱,又如俞敏洪的新東方)。每個階層都有每個階層的煩惱,下至平民,上至帝王,做皇帝很牛了吧?要財富有財富,要權力有權力,要女人有女人,那他們真的幸福嗎?真的快樂嗎?我看也未必,秦始王,統一六國,但卻為不能長生不老而煩惱,最終也沒有一個好下場;朱估樘,明朝評價較好的皇帝之一,每天都在處理國事,日理萬機,嘔心瀝血,做皇帝還要加班加點,超負荷工作,最終累到病死;朱由檢明朝最後一個皇帝,登基時,面臨魏忠賢政黨的威脅,後來除掉魏忠賢后,又面臨邊境努爾哈赤的威脅,雖然也很努力,但最終也未能保住大明江山,最後自縊而死。
就算佛陀---釋加牟尼在成佛悟道以前也無法做到真正的快樂,幸福。佛陀---悉達多(佛陀未成佛前的名號)出生在一個帝王家,從小衣食無憂,成年結婚後,有一個愛他的美麗的妻子和一個可愛的兒子。但悉達多覺得這樣的生活不快樂、不滿足,天天被困在宮中很壓抑,他想外出遊歷。有一天他逃出了皇宮。看到了生、老、病、死,於是修煉,想找一種讓人們幸福的、解脫、出離這世間的方法,於是他去修煉,修煉的過程中歷經種種磨難,還差點餓死,最後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如果你熟知孔子,王陽明、耶穌、蘇格拉底等這些聖哲生平事蹟,你會發現聖人的人生也是充滿各種苦難與波折。聖人的人生尚且充滿波折、歷經種種苦難,何況我們凡夫?
我們既然生活在這個世間,就要受到這個世間規律、規則的束縛,我們這世間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放不下。
生:我們無法選擇與改變,這是八苦中我認為唯一一個我們無法改變以及不以我們意志為轉移的苦難。有人說:“生下來有什麼苦?生下來的時候,嬰兒一時間無法適應這個陌生的環境,從母親的子宮中來到一個安全陌生的環境中,受到新環境中空氣對氣管的衝擊,所以哇哇大叫,痛哭流淚,你見到哪個嬰兒是笑著出生的麼?都是大哭大叫出生的,所以生是痛苦的,只是我們長大回憶不起那麼小時候的事情,我們沒有這部分的記憶,所以長大了感覺不到,想不起當初這種痛苦。
老及病:這個我們可以改變,只需要我們經常煅煉身體、保持健康強壯體魄,注意飲食,不暴飲暴食,注意養生,我們是可以避免大部分的疾病和延緩衰老的,你看現代很多人保養得很好,五六十歲的年紀看起來像二三十歲一樣,比如,很多女明星,不但是女明星,很多普通人注意保養也可以做得到。加上現代科學發達,生物技術廣泛應用,很多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療方案。
死:死這個是不可避免的,在這個世間上所有上都避免不了,終歸於塵土,迴歸自然,無論是將相王侯,凡夫俗子或是聖哲都擺脫不了,但行善積德,積極樂觀,壽命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延長的,見《了凡四訓》。
愛別離、怨憎會:相應相愛的人卻要相離別、相分開,所以很苦;互相埋怨,憎惡對方的,互相看不順眼的,卻聚會在一起,所以也很苦。
求不得:有所求,但是得不到。如想獲得某一件東西,經濟力量達不到;愛上了某個人,但那個人卻不喜歡自己。有所求,求而不得,豈不苦惱?
放不下:對於前面所有的苦,如果心態好,看得開、放得下,那麼也不苦,偏又放不下,所以才會煩惱,才會痛苦。如果看得開、放得下,那麼很多痛苦都不再是痛苦或不再那麼痛苦。那麼如何才能“放得下”呢?
我覺得可以透過“拓寬自己的視野,寬闊自己的心胸、放大自己的格局”來應對。只要做到這些很多煩惱的事都不再是煩惱,自己也不會再為那些雞毛蒜皮的芝麻小事而煩惱。《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平高中畢業與同學離別時,田曉霞對他說:“希望你能保持愛看書,常看書的習慣,希望我到時候再見到你時,你不是一個為了一瓶醬油,為幾個瓜果,為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與鄰居大吵大鬧的那樣的人。如果你真的成為了那樣的人,我會看不起你的。“如何才能”拓寬自己的視野,寬闊自己的心胸,放大自己的格局”?我覺得可以透過以下兩種途徑:
1、多看書,看經典的書,看暢銷書/觀看或收聽名人、智者的授課
“書是人類思想的結晶,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牛頓
“我願意用我所有的財富去換取與蘇格拉底交流一個下午” ---喬布斯
“讀書越多就會越耳信,深化自己對人情世故的理解,能讓自己心胸開闊,到那時,你身上自
然而然就會體現出鎮定自若,氣度非凡。” ---羅曼、羅蘭
“人類那些思想家如天空中璀璨的明星指引著我們前行” ---王東嶽
經典的書籍中含有巨大的能量,讀一本經典的書,相當於與作者面對面交流一般。一切物質都在振動,振動頻率低的,為有形物質,如:椅子、桌子。振動頻率高的,為無形物質,如:光、思想等。振動頻率越高,擁有的能量越大。所有的人都會死亡,但為什麼有的人死而不亡?他死後依舊活在人們的心中,為後人所傳唱。那是因為他的思想,他的精神影響了後人。可見思想的力量/能量有多大。而思想的載體是書籍,到了近代,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載體延伸至電子書,音訊、影片等多媒體。所以多看書:看經典的書,看暢銷書或聽名人/智者的演講或授課。他們的思想中含有巨大的能量,可以傳遞給我們,影響我們,改變我們。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區別是思維、思考方式的區別,是思想不同的差別。我們看明星演戲。同一個演員對不同劇本的演繹,對不同階層人員的演繹,你看到他們好像是兩個不同的人。都是同一個軀殼卻因為思想的不同,表現出來的也不同,看起來就像不同的兩個人。比如郭富城和章子怡主演的《最愛》,郭富城演一個平民,表現出這個階層的低俗、易怒、斤斤計較和你在小村在看到的流氓地痞差不多。而你看他演的警察,又是那麼機智,成熟、果斷、睿智。同一個演員,對不同角色的表現,會讓觀眾看到他好像真的是不同的人似的。他用農民的心態,農民的思維去演,他就像農民;他用警察的心態,警察的思維去演,他就像警察;他用上流社會的心態,上流社會的思維去演,他就是上流社會的人。所以我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關鍵在於我們用什麼樣的姿態,用什麼樣的思維去指導我們的行為。而讓你的思維,讓你的思想發生改變的,是有其他的思想影響你。而多看書,看經典書,看暢銷書或是聽名人/智者的演講授課這是一個很好,很好、很好的途徑。這些書籍/音訊/影片中含有巨大的能量、養分,我們從這些渠道中獲取能量,獲取養分,會使我們的思想發生改變及提升。思想改變了,行為、處事方式也會發生改變,我們的人生、我們的生活也就改變了。
2.多交友、交正能量的朋友
歷史上發現有狼孩、豬孩、熊孩、羚羊孩等,這些人類的小孩因為遺失了而被動物餵養,跟餵養他的這些動物朝夕相處,長時聞生活在一起,而養成了這些動物的特性,如羚羊孩他跟羚羊一起吃草,身上有傷口時會像羚羊一樣用舌頭去舔傷口,還會像羚羊一樣在山崖中跳來跳去,而人類的攀巖高手也不如羚羊孩那般靈活。比如狼孩,他像狼一樣捕食,吃生肉、食腐肉,而腸胃竟然承受得了。人跟野獸相處久了,尚且會變成野獸,可見你周圍的人對你影響有多大。跟什麼樣的人長久相處,你將會變成為什麼樣的人。
“與天才相處多了,你就成為天才”--- 木心
與天才相處多了,他的言行舉止,思考方式會影響你,會同化你,慢之地你也像他們一樣去思考,去處事,你就成為了天才。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多和這樣的人相處。
“你的財富的多少,基本上等同你最好三個朋友的平均”
可見交友是多麼的重要。如果你能和馬雲,馬化騰這些大神成為好友,那麼你的財富值也自然會大大地提升。但問題是一般人不可能和這些大神成為好友,因為層次差距太大。但我們可以多與我們層次高一些的人接觸,接觸多了,你漸漸成為這個層次的人,然後再和自己再高一兩個層次的人接觸,慢慢地自己的層次就提高了。多交友、交正能量的朋友,有很多線下的讀書會和演講協會,多加入一下他們的活動,這裡面有很多愛讀書,很多正能量的人。
如果說前面學會放下,會減少煩惱,讓你感到幸福,那麼下面的幾個方法也可以增加你的幸福感。
1、學會感恩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聖經·馬太語音》
這句話可以這麼理解:“心懷感恩之人將被賜予更多,變得富餘。不存在感恩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你們的主曾宣佈說:“如果你們感謝,我必對你們恩上加恩;如果你忘恩負義,那麼我的刑罰確是嚴厲的”---《古蘭經》
“讓我們充滿感激地生活,即使今日沒有學到太多,至少我們收穫些許,哪怕沒有任何收穫,至少身體健康,哪怕疾病纏身,至少活在人世,因此感恩銘記於心” ---佛陀
心懷感恩的人不會滿是批判和抱怨之詞,心懷感恩的人很少自傷、自憐、思想消極。學會越恩,培養自己的慈悲心,感恩會讓自己與周圍的人,與環境,與世界相處得越來越融洽。越來越和諧,幸福越也會越來越高。
2、適合而止、知足常樂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知足知足,常足矣” ---《道德徑》
最大的禍害莫過於不知是,最大的災難莫過於貪得無厭,所以知道滿足,才會永遠客足。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道德經》
過分的貪愛必定會要付出重大的來耗費,過多的藏貨必定會招致慘重的損失(精神、人格,品後),所以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知道適合而止就不會帶來危險,這樣才可以長久。
多藏:對物質過度的追求
“不懂得滿足者,難言幸福,就算他主宰整個世界也會如此”。---古希臘哲人·伊壁鳩魯
伊斯特林悖論(Eastertin's Paradex)當月薪大開約人民幣2.2萬以下時,發入越高幸福越越高,然而超過這個數字時,便不再有那麼緊密的聯絡了,而發達國家的公民並不比窮困國家的公民的幸福指數高。伊斯特林驚論所意味的事實是,我們所有人從某個標準開始,就不會再變得更幸福,但我們還會想要更好的東西,於是自己折磨自己。
知足常樂,不知足使人躁動、煩惱、焦走,知足使人年靜、安詳、達觀、超脫。知足常樂,但願你能知足。
3. 多出去走走,親近自然,多運動
多出去走走,親近自然,我們的祖先在從林中,在綠色的自然界中生活了幾十萬年,我們對綠色是會感到很親切的,我出去走走,親近自然。比如:去公園逛逛、去爬山、手腳一起並用。儘量不要宅在家裡,不要過分沉溺於電子產品。“宅”在人類歷史上可能只有短短几十年,電子產品出現後,使人們足不出戶,在家裡就可以瞭解到全世界的資訊,在家裡可以網上購物,甚至可以在家裡叫外賣,真的可以做到不用出戶,“不出戶,知天下”--“笑”。但這樣的生活並不健康。人類在從林中生活了幾十萬年,人類對自然的景色會感到更加親切,也更加容易提出你體內的焦慮、煩惱等負面情緒。
如果你感到焦慮、煩惱,多親近自然或者去執行,打一場球,跑一下步,但一定要出汗,隨著身體的運動,體內產生的化學反應會把負面的情緒(焦慮、煩惱等)隨著汗液一起排出了體外。
4.專注、活在當下
專注是指做某一件事的時候要一心一意,不要三心兩意,這樣我們會覺得這件事很快能夠完成,而且時間會過得很快,比如我們在寫程式的時候,我們專注在其中,會發現時間過得特別快,一天的班,感覺一下子就過了,寫程式寫出了“心流”, 有本書叫《心流》,有時間可以看一下,“心流”指沉溺在某件事中很專注,忘卻周圍的事物,心中只有這件事,而且時間過得也特別快,也完全感覺不到辛苦。
但如果你做一件事不夠專注,比如在開會討論問題的時候卻有一個電話打擾了你,說有另一件緊急的事情要你去處理。雖然你還在開會,但心裡想著是怎麼處理另外一件事情,當下會議的內容你聽不進去,另外一件事也沒處理好,你會感到很焦慮。所以做事情儘量專注、活在當下,這樣我們的焦慮情緒會少很多。
上面說了增加幸福感的四種方法,現在從生物的角度說一下“多巴胺式生活”和“血清胺式生活”。
1、多巴胺式生活(Dopamine-driven-life)
在很多人眼中,幸福最重要的是“成功”,他們一直堅信只要能獲得成功就能變得幸福,為了取得成功,他們一直心無旁騖拼命地往前跑。現在這條信條也慢慢出現了裂縫,因為人們終於漸漸地明白, 就算得到再多,也不能保證一定會幸福。
並不是取得的成就越多,幸福就會變得越強烈,更重要的是,和期待相比,我們收穫了多少。如果用一個公式來表示的話,就是“幸福=成就/期待”,按這個公式來看,想要幸福,有兩個必要條件,即讓作為分子的“成就”變大,同時使分母“期待”變小,我們取得成就時,大腦分泌出多巴胺激素,它能使人感到興奮和快樂。
然而,多巴胺的侷限性在於,面對已經產生過反應的刺激,就無法再分泌出來了。所以想要藉助多巴胺獲得幸福的話,就只能“持續不斷地”取得更大的成就,發展到最後,就會變得如果沒有更強的刺激、更強烈的開心,就完全不會覺得幸福。
2、血清胺式生活(Serotonin-driven-life)
當我們心裡特別舒坦的時候,例如冥想的時候,在叢林中散步的時候,曬太陽的時候,幫助別人的時候,一種柔軟的幸福感會油然而生,這是因為我們大腦分泌了另一種叫血清胺的激素,當我們追求幸福的時候,只靠多巴胺是不夠的,還需要血清胺。相比取得更多的成就,擁有更多的物質而言,保持自己擁有的一切滿足和感恩的心態更重要。
想要擁有幸福,重要是調節多巴胺和血清胺的分量。
前面說了透過多看書、多交正能量的朋友來“拓寬自己的視野,寬闊自己的心胸、放大自己的格局”、也說了增加幸福感的四種方法(1、學會感恩;2、知足常樂;3、多運動、親近自然;4、專注、活在當下),以及從生物的角度說了“多巴胺式生活”和“血清胺式生活”,適當調節多巴胺和血清胺的比例,會讓你更加幸福。
最後總結一下,幸福與你所處的階層無關,而在於你自己的心態,任何一個階層都可以獲得幸福,不論你是平民、中產還是富豪。任何人的人生也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帝王、聖哲也是一樣,都充滿曲折與艱辛,充滿磨難與機遇,有苦也有甜,有悲也有喜、有落也有起。像股市一樣,你不可能找到一支股票是沒有波動的,都是有波峰亦有波谷,有的波谷只是為了積聚能量向更高的波峰衝刺。希望你遇到磨難時,能以一個平和的心態去對待。“禍之福之所倚,福之禍之所伏”,禍福相倚,禍福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平常心對待。
希望你遇到事情時,能拿得起、放得下。多鍛鍊身體,有一個強壯健康的身體。多看書、看經典書、看暢銷書,聽名人、智者的授課,用以“拓寬自己的視野、寬闊自己的心胸、放大自己的格局”。懷有感恩之心,能適合而止,知足常樂,能隨遇而安。最後希望你能健康、幸福,謝謝!
歡迎發表評論^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