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喜歡喝酒。喝到嘴裡呲牙咧嘴的樣子,就證明了酒真的很難喝。
但為什麼還是有很多人喜歡?
他們不是喜歡酒的味道,味道只是為了讓他們更容易喝下去。他們喜歡的是酒後的感覺,氣氛和情調。
我們今天就想科學地講一下,為什麼酒難喝,還是很多人會喜歡。
01
酒的主要成分當然是酒精。酒精進入人體後,會影響到人體三種激素的分泌:
多巴胺,內啡肽、γ-氨基丁酸。
多巴胺分泌出來,人的直觀感覺就是做成一件事,獎勵一下,讓你產生快感,希望下次還能再做。
許多毒品的作用就是快速提高多巴胺的分泌,以達到精神刺激。
但這種刺激很快就會消失,陷入賢者時間。如果分泌過多,會使人早逝,即使倖免一死,也會出現精神分裂症、癲癇病的症狀;不分泌或少分泌,又會使人得帕金森氏綜合症、痴呆症等。
於是人體有第二種興奮劑作為補償——內啡肽。
內啡肽分泌出來,直觀感受就是做一件事時感覺很難受,補償一下,讓你產生快感,讓你堅持下去,產生成就感。
就類似於大量運動後產生的快感。
這類快感來得慢,走得也慢,帶給人的感覺也更舒緩和健康。一旦被啟用,人就會情緒高漲,幹勁十足,思維敏捷,記憶力明顯增強,產生無比的快感。
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太過於沮喪和灰心,多巴胺和內啡肽都拯救不了。
γ-氨基丁酸這時候就會來幫忙。它分泌出來就會讓人覺得:這件事讓你不開心了,沒事,睡一覺就好了。
γ-氨基丁酸主要負責降低大腦的興奮性,起到鎮靜的作用。酒精是氨基丁酸的激動劑,能透過結合γ-氨基丁酸受體,增加γ-氨基丁酸在大腦中的水平,從而抑制大腦興奮程度。
喝酒會醉,就是大腦過度鎮靜的結果,類似麻醉劑的效果。
所以人喝酒過程中,會呈現3種狀態,亢奮、文思敏捷;激動、精神錯亂;斷片、昏昏欲睡。
02
多巴胺和內啡肽的分泌,是有閾值的。年紀越小,越容易分泌;年紀越大,閱歷越多,越難分泌。
這也解釋了,年輕人不愛喝酒的原因。
可以讓他們興奮的東西太多了。
每天刷抖音,一刷就是一天,就是因為看完每個短影片後,我們對下一個短影片的期待都會讓我們產生多巴胺,快樂的停不下來。
川菜、辣條、泡椒鳳爪辣麼好吃,就因為辣椒刺激我們舌頭產生痛覺,大腦為了平息這種痛苦,分泌了一堆內啡肽,讓你辣而更快樂。
相比較古人,我們能接觸的,能吃的,能玩的太多了,這些東西都成為大腦分泌多巴胺和內啡肽的動力。
當這些刺激太過於頻繁,多巴胺和內啡肽的分泌閾值就會提高。會讓人對短影片的要求、辣條的辣度等有更高的要求,並且變得不那麼容易興奮、高興,對生活失去幻想和希望,變得容易抑鬱。
因此也就有人借酒消愁,借新的更強的刺激,來讓自己忘卻,讓自己糊塗——其實都是被身體控制,尋找更多多巴胺和內啡肽的刺激方式。
03
有研究表明,攝入同樣的酒精,男性大腦相比較女性而言,會分泌更多的多巴胺,讓男性產生更多的快樂。
也就難怪喜歡大魚大肉、大碗喝酒的總是男性,成為酒的主力消費大軍。
可是對於初次喝酒的人而言,高度的白酒都不友好,只能讓人感受到酒精的刺激,卻無暇也沒興趣去感受裡面的複雜。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普通人會更喜歡有點甜的半乾型或甜型的紅酒。
但慢慢地,多巴胺和內啡肽的分泌閾值會不斷被拉高,從而需要更高度數的酒精來刺激。
於是,中國高度白酒,就成了馬雲所謂的“40歲之後才懂的”的興奮劑。
所以說,不是你不喜歡喝酒,而是你的身體喜歡喝酒;不是你不懂喝酒,而是你的身體需要酒。
封面圖源於網路,侵權請聯絡刪除。
本文首發於公號“天下純糧”,關注帶你探秘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