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極是地區上環境條件最為惡劣的地方之一,其中南極並沒有定居生活的人,而愛斯基摩人卻常年生活在北極地區,有研究表明,愛斯基摩人在北美的北極圈內孤立地生活了4000年。
雖然有一些比北極更冷的地方也有常住人口,比如:俄羅斯的奧伊米亞康,歷史上的極端低溫是-71.2°C,北極冬季溫度在零下50℃左右,但要知道的是,這些常住人口也是最近100-200年搬過去,而且有了現代化設施,比如:電,天然氣,煤炭等,外界雖然冷,但房間卻很宜居。當地還有著食物貿易,根本不用擔心食物來源問題。·
相比之下,愛斯基摩人的生存條件要惡劣地多,他們沒有任何現代化的取暖裝置,甚至連火都無法使用,但卻在這裡生活了4000年;他們的工具落後,資源匱乏,冬季時北極地區幾乎沒有什麼食物可以狩獵,但他們卻像是一個奇蹟,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依舊生生不息。
那麼問題來了,愛斯基摩人是如何在條件如此惡劣,資源如此匱乏的環境下生存4000年之久呢?
愛斯基摩人又叫做吃生肉的人,事實上,吃生肉就是他們在北極地區生存的秘密。
北極地區有半年的時間處於極夜環境,全年平均溫度較低,光熱條件非常不好,以至於這裡根本無法發展農業和畜牧業,這裡在冬季時植被被大雪覆蓋,所以也難以發展採集業,當地人只能以狩獵為生。
在夏季時,北極地區會迎來極晝,溫度上升,部分冰雪融化,植物開始生長,一些動物會來到北極地區覓食,繁衍生息,此時是愛斯基摩人食物最豐盛的季節,他們可以捕捉洄游產卵的魚兒們,也可以獵殺馴鹿,馴鹿體型較大,獵殺一頭可以讓愛斯基摩種群吃上兩三天。愛斯基摩人還會在懸崖上撿拾海雀蛋,捕捉大量的海雀製作醃海雀,醃海雀雖然臭,但是醃海雀可以將夏季食物豐盛時吃不完的食物,儲存到食物匱乏時期。
等到了冬季,愛斯基摩人就要面臨食物匱乏了,河流海洋結冰,沒有了魚可捕;哺乳動物們和鳥兒們也已經回到了南方,北極真正地成為了“苦寒之地”;為了更好地應對環境,愛斯基摩人會群居生活,由好幾個家庭組成一個大家庭,住在冰屋裡禦寒。
冰屋雖然是由冰組成,但是冰屋沒有一絲縫隙,可以有效阻擋寒風的侵襲。另外,冰屋的熱傳導性非常差,冰屋內產生的熱量能夠儘可能地留在冰屋之中,具有較好的保暖效果。
愛斯基摩人在冰屋生活時,會點燃一個油燈,油燈是一件奢侈品,因為北極缺乏植物,人們無法利用植物生火,愛斯基摩人會將狩獵獲得的海豹脂肪提取出來,用於點火,海豹油燈雖然非常微弱,但24小時持續不斷的燃燒,也能生產一部分熱量,使得冰屋內的溫度能夠維持在零下幾度到十幾度之間。
冰屋的入口處非常窄,這可以儘可能地減少熱量流失,同時也能抵禦北極熊的襲擊。
冬季的北極氣溫非常低,很多人都會避免在冬天出門,然而愛斯基摩人在冬季還要外出狩獵,否則就無法存活。為了保暖,愛斯基摩家族的女人們會為全家縫製皮毛衣服,防水靴子等,衣服的原材料是各種動物皮毛,針和線也是自己製作,其中針是使用撿拾的馴鹿骨頭製作而成,線則是使用海豹皮切割成一條條細小的線。
愛斯基摩女人從小就要跟著母親、祖母學習縫製衣服,男孩們則從小要與父親學習狩獵知識。
穿上家人們縫製的厚厚衣服,男人們就外出打獵了,冬季時愛斯基摩人的主要獵物是海豹,海豹是哺乳動物,生活在海洋之中,它們必須要每隔一段時間浮到海面上呼吸。
冬季北極地區海洋被冰封,海豹會在冰塊的縫隙薄弱的地方,留下呼吸孔。北極熊會守著呼吸孔,等待海豹露面時襲擊對方,所以海豹會留下很多呼吸孔,但它只會從一個呼吸孔中狩獵,減少被天敵攻擊的機率。
為了狩獵,愛斯基摩人會分別守在一個呼吸孔,這樣無論海豹從哪個呼吸孔中露出水面,他們都有狩獵機會。狩獵成功之後,愛斯基摩人會將其帶入到冰屋內大家一起分享,分享是人們在北極存活的關鍵,因為北極環境惡劣,即便是最優秀的獵人也無法保證每天都能獲得食物,所以他們必須要群居,但同時因為北極食物匱乏,群居的人數又不能太多,大約10-20人左右,這些人之中無論誰獲得了食物,其他人都可以分享。
剛狩獵的食物還帶有體溫,愛斯基摩人會趁“熱”將其生吃。如果食物存放時間太久,則會因為外界溫度過冷而難以嚼動,所以存放太久的食物要放到室內解凍。
愛斯基摩人生存條件惡劣,工具又非常落後,但他們硬是憑藉著智慧在北極地區生活了上千年,雖然現如今有一部分愛斯基摩人離開了極地地區,但仍舊有些人留在這裡,不過有了現代化設施,他們的生活條件也改善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