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中華文化的奠基者之一,那麼,孔子他老人家姓什麼呢?
問這話的該抽!廢話,當然是姓孔啊,姓孔名丘字仲尼。恭喜你,答錯了!孔子姓子,但是你卻不能說他是“子子”。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在中國古代,準確地說是在西漢以前,中國人的姓和氏是分開的。從“姓”字來說,女生為姓,就是說一個媽生的就都是一個姓,這是典型的母系社會特徵,為了最大化增加人口,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這和後來的父系社會不一樣,現在是同父異母是一個姓,同母異父可不一定是一個姓。姓的最大作用是“別婚姻”,中國古人也不允許近親結婚,倒不一定是因為優生,主要考慮的還是人倫,哥哥怎麼可以娶妹妹呢?但是林黛玉和賈寶玉是兩回事,他倆是表兄妹,不是一個姓。
中國古代有八大姓,比如姬、姜、姚、姒、贏等,都帶女子邊,黃帝姓姬,炎帝姓姜,舜帝姓姚,治水的大禹姓姒,秦始皇姓贏。後來姓就多了,也不一定都帶女子邊了,比如商湯姓的“子”和楚國的國姓“羋”,羋月的羋。
隨著人口越來越多,一個大的部落就會分出去許多小的部落,人類社會進入父系氏族,男人長大了,要頂門立戶單過日子,並以他為首,又有了一個新的小家族,小家族越來越多,再都姓一個姓就會很混亂,於是就有了“氏”,一個姓是由若干個氏組成的,但只有男人才有氏,女人依然保留姓。比如西周末期的美女褒姒,她可不是姓褒名姒,而是姓姒的褒地人;再比如羋月,她是楚國王族的女兒,姓羋,而這時楚國的王族是熊氏。
氏,可以是國名、封地、住地、官職、身份、先人的字等等,貧民是沒有資格有氏的,與姓“別婚姻”相對應,氏的作用是“明貴賤”。比如姬姓是周朝的國姓,很多諸侯國都是姬姓,像晉國、鄭國、蔡國、燕國等等,這些諸侯國的國名就都成了姬姓下屬的氏。說一個人比較典型,就是商鞅,在秦國變法的那位,他是衛國國君的後代,姬姓,孫子輩,可以以公孫為氏,開始叫公孫鞅,後來他去了魏國求官,人們就叫他衛鞅,來自衛國嘛,再後來他在秦國變法有功,秦孝公就把商地封給他,就又成了商鞅。還有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楚國王族,羋姓,但是他的祖先沒有繼承王位,就不能用熊為氏,而只能以封地屈邑為屈氏,名平,字原。
再回來說孔子。聖人是商朝王室後裔,子姓,周武王滅商,將宋國封給了商王存留的子姓家族,孔子的十四世祖是國公,到了十世祖沒有當上國公,但仍是公室成員,後人可以以公子、公孫為氏,到了他的六世祖就不行了,因為按照禮法,五世以後就當別立一族,被公室家族開除了,成為平民了,他的六世祖叫孔父嘉,孔父是字,嘉是名,所以後人就取孔父嘉的字的首字為氏,於是就有了當今堪稱中國第一家族的孔氏。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古人習慣把字在前名在後連著稱呼,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叔梁是字,紇是名。《封神榜》裡周文王姬昌的長子叫伯邑考,我認為他應該是姬姓,名考,字伯邑,伯是長子的意思。仲尼的仲就是次子,所以文革時期罵孔子是“孔老二”。也就是春秋時期開始,氏得到了廣泛的使用,也就沒有人稱孔子為仲尼丘了。到了西漢時期,姓氏逐漸合一,估計也是因為劉邦出身寒微,再有,姓氏分離也實在是太麻煩,平民也都有了姓氏了,所以被稱為百姓。
最後再說一句,我本人的馬姓可能起源於養馬的平民,但我更願意相信另外一個起源:戰國時代趙國大將趙奢被封為馬服君,後人便以馬服為氏,後來就簡化為馬姓,在這裡跟姓趙的握握手,本是同根生,2500年前是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