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宋襄公即位看宋國繼承製度的演變
在宋襄公的故事開始前,還有必要說說宋國的繼承製度。
宋人作為殷商後裔,宋公之位本應按照殷商的兄終弟及制傳承。根據宋國世系,宋公啟死後也確實是由他的弟弟衍繼承的國君之位的,然之後直到宋宣公,宋公的繼承卻都是按照父死子繼在傳承(宋閔公是個例外,但不影響整體趨勢)。是什麼原因造成出現這種轉變呢?
有兩種可能。
一種可能是宋公啟沒兒子,只能傳位給弟弟。雖說作為一國國君可以有很多小老婆,但如果啟自己出問題了自然就是根源性的問題了。兩千多年後,趙家人的宋朝宋高宗不就是驚嚇過度生不出孩子了麼(也是真巧,都是宋,這宋高宗也是北宋被滅後復的國)。這是從自然的角度存在的一種可能。
還有一種可能是啟覺得自己作為殷商的繼承人應當繼續推行祖上傳下來的宗法制度,就把君位傳給了弟弟。但此刻已是周人的天下,像繼承這樣的大事由不得你商人胡鬧,必須按照周人的傳統來。於是周王室出手干預了。既然弟弟衍已經是宋公衍了,這次就算了,以後必須傳給兒子。所以才有了從宋公衍開始到宋宣公以父死子繼為主的繼承方式。
當然也可能是宋人之後發現周人的父死子繼制度比兄終弟及更加科學合理,所以索性入鄉隨俗,改了過來。但這種可能性比宋公啟生不出兒子還不靠譜。
何以見得?因為宋宣公開始,宋國一改建國以來的父死子繼制度,又玩了一波兄終弟及。難不成宋人又發現兄終弟及新的優勢了?
顯然不是。之所以有這種轉變很可能跟周王室的衰弱有關。宋宣公繼位是在公元前747年,卒於公元前729年,其後的宋穆公(宋宣公弟弟)繼位是在公元前728年,這期間甚至之前,周王室已經衰弱,周平王已經東遷洛邑,周王室再無力對諸侯國指手畫腳了。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姬姓諸侯也都不再遵循周禮的條條框框,在婚姻繼承製度上日漸隨意,更何況骨子裡還有兄終弟及觀念殘餘的宋人,此刻恢復祖宗制度的慾火再度被點燃。
為何過了幾百年宋人兄終弟及的觀念還未完全消亡?
之前講的兄終弟及到父死子繼的轉變,發生在宋國公室內部,而在民間是否也有同樣的轉變?
宋國的國民仍是以商人為主體,你國君跟著周人改習易俗,老百姓未必跟著改,反正你也管不到我這麼多。如果宋國公室和大夫們是被迫變更繼承製度的,自然也不會強迫民間也變。因此,民間極有可能仍是按照原有的制度在繼承。
如此,到了春秋時期,宋國的殷商遺俗究竟保留了多少已不可知,但宋宣公死後傳位其弟宋穆公的做法是否受商人原有制度的影響也未可知。
此後一直到宋襄公的父親宋桓公,宋國國君都是在兄弟間傳承,甚至出現叔叔立侄子(前任國君的兒子)的現象。但這種傳承過程中免不了爭鬥和殺戮,畢竟按照父死子繼,嫡長子只有一個,而依照兄終弟及,弟弟可能有好幾個。還是那句話,都是弟弟,憑啥你在上吃香喝辣,我就得在下面跪著咽口水。
宋宣公之後自宋穆公到宋桓公一共六位國君,有三位在位時被殺,政變率和弒君率達到50%。而縱觀中國歷史,兄弟間爭權的頻率和慘烈程度遠遠超過父子間的爭鬥。同樣是宋,趙宋王朝的第一次皇位交接也是兄終弟及,燭影斧聲仍是一宗迷案。兄終弟及確實恐怖。
或許是經過幾十年的洗腦,宋國公室讓位讓出了慣性。在宋襄公的父親宋桓公臨終前,他的倆兒子又玩起了讓位的套路。
當時宋桓公已立嫡子茲父為大子(可能宋桓公沒弟弟了),而茲父這哥們還沒等自己死就要讓位給目夷(茲父的庶兄),理由是:目夷長且仁。真是要提前上演兄終弟及,上癮了。宋桓公找到目夷說茲父提出要改立大子,死後讓目夷繼位。這目夷也確實是賢人,趕緊推辭:茲父說我仁德,但他能以國家相讓,還有比他更仁德的嗎?我是不如他的,而且我不是嫡子,就算咱老宋家喜歡搞兄終弟及,但現在您是老子傳兒子,還是得讓嫡子先繼位,怎麼都輪不到我啊。
說完立馬跑了。
就這樣,宋桓公死後,茲父還是順利繼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