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哀鴻遍野的新冠疫情肆虐,另一邊是紅紅火火的股市等資產價格大漲,這不禁讓人感覺有點混亂:到底哪邊跟現實更接近?
截至2021年9月9日,全世界累計超過2億人被新冠病毒感染,因新冠導致的死亡人數超過450萬。其中,美國、印度和巴西的新冠致死人數分別達到了65萬、44萬和58萬。目前在美國、歐洲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內,每天的新冠感染人數依舊非常高,甚至在某些國家創下歷史新高。從2019年底算起,已經快2年了,然而我們究竟何時能走出新冠大流行帶來的各種限制和不便,以及由此造成的行業蕭條,似乎誰都說不準。
然而,如果我們縱觀全世界各國的主要股市表現,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以美股為例,從年初到2021年9月9號,標普500指數上漲了21.4%。在過去的12個月內,標普500指數上漲了35%。同期的英國富時、德國DAX和日經225,分別上漲了17%、18%和30%。一邊是哀鴻遍野的新冠肆虐,另一邊是紅紅火火的股市大漲,這不禁讓人感覺有點混亂:到底哪邊跟現實更接近?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先來看一組資料:
在2020和2021年,為了應對新冠流行帶來的負面影響,全球主要國家的政府和央行,總共推出了加起來總值高達32萬億美元的財政刺激和貨幣刺激政策。幾個主要工業國推出的財政和貨幣刺激佔到GDP的比例分別為:美國53.8%、日本63.8%、德國71.6%、英國57.8%、法國55%、澳大利亞48.1%、加拿大40.1%。這樣的刺激力度,在人類歷史上前所未見,甚至超過了一戰和二戰時期全球政府推出的刺激總量。
2008和09年,為了應對次貸引發的金融危機,全球各大央行紛紛開始放寬貨幣政策,推出量化寬鬆。截至2009年底,美聯儲、歐央行、日本中央銀行和中國人民銀行這四家央行的總資產加起來為9萬億美元左右。而截至2021年7月底,同樣這四家央行的總資產,加起來達到了30萬億美元左右。僅僅美聯儲一家,在過去18個月內購買了價值4萬億美元的債券。
如此力度的量化寬鬆,推高了幾乎所有資產的價格,並不僅限於上文提到的股市。
最先受到直接影響的,是全球的債券市場。目前全球的央行,以平均每小時8.34億美元的速度近乎瘋狂的購買本國的政府債券。在央行如此力度的干預之下,幾個主要工業國的10年期政府債券到期收益率,不是接近零,就是低於零:美國1.3%、日本0.03%、德國負0.36%、英國0.65%、法國負0.04%、瑞士負0.28%。
在規模和流動性最大的國債市場的推動下,其他型別債券的價格也水漲船高。比如美國垃圾債券指數成員的平均收益率下降到了4%以下,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歷史新低。哪怕只是幾年前,很少有人會相信,一個信用評級為垃圾級別的公司,能夠以低於每年4%的成本在資本市場上融資。也很少有投資者會願意把錢借給這樣的公司,每年僅收取4%的利息。但這些之前不可想象的情景,在當下已經變成現實。
在債券以外,股權是另一個受到資金追捧的大類資產。上文中提到了全球主要股市的價格上漲。截至2021年8月,全球股票類基金受到的資金淨流入達到了6000億美元,即年化約1萬億美元。與之相對比的,從1996年到2020年,前後累計25年,全球股票基金受到的資金淨流入總量,也才7270億美元,很有可能不如2021年一年流入的資金量那麼多。
瘋狂的資金流入,推高的股市指數,以及股票的平均估值。截至2021年6月底,美股中市銷率(PS Ratio)超過20倍的公司市值,加起來達到了4萬5千億美元。市銷率20倍的意思,是股票的價格,達到了公司每年營業收入的20倍。注意,是營業收入,而非淨利潤。也就是說,哪怕公司沒有一分錢費用和開銷,其所有的營業收入全都變成淨利,購買其股票的股東也要花20年才可能收回成本。市銷率超過20倍的公司市值之和,在大部分時間都非常低,因為大部分投資人都會覺得這樣的股票賣的太貴。之前的歷史新高,是2000年的3萬6千億美元。在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破裂之後,美股中市銷率超過20倍的公司市值總和,一度跌落到接近零的位置。
相對於二級市場,風險更高的一級市場(即風投和私募股權),同樣經歷了瘋狂的兩年。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1月,全球PE基金的總募資額達到了1.9萬億美元,為歷史新高。2021年的第一和第二季度,美國私募股權(PE)基金共投了993個專案,總投資額超過3,500億美元,已經超過了2020年全年PE總投資額(2570億美元)。在風投(VC)板塊,美國的VC基金,在2021年前6個月共投放了1500億美元,已經非常接近之前的歷史最高,即2020年全年的投資額(1640億美元)。如果按照2021年前6個月的速度發展,全年VC投資額達到3000億美元的話,將創下一個讓人很難想象得到的歷史新紀錄。
我們再來看看房地產市場。截至2021年6月份,美國S&P/Case-Shiller房價指數達到歷史新高260點。之前的歷史高位是2006年的184點。在那之後,美國的房價開始觸頂下跌,並繼而引發2008年的金融危機。金融危機發生後,該房價指數一度下跌30%左右。然而今天,該房價指數不光早已收復之前的下跌,並且甚至比2006年的高點還高出41%。
當投資者把市場上能買的資產,也就是國債、公司債、二級市場股票、一級市場股票和房地產都買下來以後,他們還能再買什麼?答案就是各種新潮的另類資產,比如數字加密貨幣、非同質化代幣(NFT)藝術品等。這類資產本身不產生任何現金流,其價格波動非常劇烈,能夠給投資者帶來非常大的刺激快感,特別受到一些想要一夜致富的投資者的追捧。這樣的高風險資產(或者被有些人稱為投機工具),受到如此多的投資者關注,本身也反映出流動性過剩導致資產荒的投資者困局。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清楚的邏輯鏈,那就是全球主要的工業國政府和央行,為了應對新冠流行對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推出了史無前例的大規模財政和貨幣刺激,導致資本市場裡各種資產價格普漲。這些資產不光包括比較傳統的股票、債券和房地產資產,也包括最近幾年比較新潮的數字加密貨幣和NFT藝術品等新型資產。價格普漲的一個典型體現,是估值非常高的股票市值越來越大,債券的收益率越來越低,甚至降低到負值。對於任何一個投資者來說,我們要看到這些資產價格變化後面的主要原因,理解市場中蘊藏的風險,時刻準備好資本市場裡隨時可能來臨的暴風雨,透過多元分散、控制成本、長期堅持等有效原則來管理自己的投資組合並在危機中生存下來,成為笑到最後的投資贏家。
參考資料:
FTX research, The everything bubble & TINA 2.0, Aug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