慘無人道的二戰時期,也是風雲人物薈萃的時代。
要說二戰時期,對後世造成的影響最深遠的奸雄,莫過於前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
1946年3月5日,剛卸任英國首相一職不久的丘吉爾在應邀訪美過程中,發表了題為“和平砥柱”的演說,公開譴責蘇聯“擴張”,呼籲歐美各國應抱團對抗蘇聯陣營。這就是史上著名的“鐵幕演說”。
丘吉爾發表“鐵幕演說”後,世界各國都無法獨善其身,原來的反法西斯陣營迅速發生內訌,以美、英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同以蘇聯為代表的社會主義陣營從此走上了全面對抗的道路。
數十年後,蘇聯不復存在,美國作為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也因受“鐵幕演說”陽謀的影響,元氣大傷。
丘吉爾如何登上二戰奸雄之位?
15世紀到19世紀初,歐洲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激化,導致歐洲列強不斷進行殖民擴張;這為後來的工業革命和新的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激化創造了條件。
19世紀中葉,英國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透過加速殖民擴張的方式,迅速確定了其稱霸海洋的地位。
緊接著,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再次激化,資本階級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不斷擴大生產,無限度地剝削勞動者,從而導致生產不斷增長但消費市場日漸萎縮的怪現象。為了解決這一系列問題,殖民主義國家往往都是換湯不換藥,那就是不斷擴大自身的殖民地範圍。
老牌列強各國都在擴張地盤,後來者能夠瓜分的地盤就寥寥無幾,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的目標,那就搶唄。對於列強來說,殖民地本來就是明目張膽地“搶”,從競爭者手上搶殖民地,性質一樣,只是被搶物件不同而已。
實施殖民運動,被搶的是被殖民者;搶地盤時,被搶的是殖民者。在搶地盤過程中,因利益關係的存在,或多或少還會得到被殖民者的支援。
而搶地盤的藉口比殖民地的藉口來得容易;即便是情面上的宗法維繫問題,也可以成為一個理直氣壯的藉口,可以毫無顧慮地發動戰爭,打贏了,要麼獲得賠款,要麼獲得地盤。
在此背景下,就出現了日本和沙皇俄國在東北地區打仗,而大清採取“中立”態度的荒唐事。當然,這也不能怪大清,那是咱沒有能耐打得過人家的堅船利炮,只要牢牢記住歷史,以後不重蹈覆轍就好了。
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最終,以德意志帝國為首的幾個新列強搶地盤失敗。戰爭嘛,就是因利益而起,因資源供給不足而結束。戰敗的國家就要割地賠款給戰勝者。而作為戰勝者一方,也要看誰的實力強,誰就能想怎麼分贓就怎麼分,不服來打一仗。
德意志帝國雖然戰敗了,但這個國家,成功將英國和法國拉下世界霸主的寶座,催生了蘇聯這個龐然大物,讓美國迅速崛起;不過,列強殖民擴張的發展理念始終沒有改變。崛起的資本主義國家仍舊是想盡一切辦法殖民擴張。
因為割地賠款,德意志帝國幾乎是民不聊生。有個叫希特勒的小鬍子先生,這個時候想起了曾經威震天下的德意志帝國鐵血宰相俾斯麥的名言:大炮是用來丈量國土面積的,真理只在射程之內。
或許,這個時候,很多德國底層民眾也是這樣想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要是俾斯麥還活著,德意志帝國不至於被其它列強欺負。
小鬍子希特勒正好利用本國民眾的這一點訴求,迅速拉起隊伍,沒多久,不僅解決了大家的溫飽問題,還積累了一定實力,準備再去找那幾個戰勝國的麻煩。
英、法兩國作為昔日的世界霸主,又是德國的鄰居,小鬍子希特勒心裡的那點小九九,他們一開始就看穿了。但是,想到自身打了一仗下來,不僅人財兩空,而且地位一落千丈,這兩個國家就不高興了。
本來,只要英國或法國稍微動一下手,德國根本就沒有翻身的機會。可養寇自重是古人都視為金科玉律的大道理,借刀殺人才能使他們早日恢復元氣,因此,就任由小鬍子亂來。
英、法是這樣想的,蘇聯也是沒辦法,也只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了;美國得益於自身的地理位置,周邊無勁敵,為了火中取栗,早期更是故意支援德國、日本這幾個刺頭,特別是裝置、技術、能源方面,都給予了大量援助。
就這樣,以德、意、日的首的法西斯陣營在亞、歐、非大陸上無惡不作,導致生靈塗炭。法國軍隊在巴黎被攻陷前就舉手投降了。緊接著,日本主動進攻美國,製造珍珠港事件,重創美軍太平洋艦隊。
為了削弱盟國的實力,時任英國首相的丘吉爾,在用兵方面頗有手段,特別是在東南亞戰場上,面對6萬餘日軍陸軍的攻擊,兵力超過10萬的英國東南亞殖民軍隊,居然還要裝備落後的中國軍隊救援,從而成就了日酋山下奉文“馬來之虎”的名號。結果,1942年初,10萬中國遠征軍進入緬甸,就打贏了第一仗,就被英軍出賣,慘敗而歸。
當日軍繼續向印度進攻時,英軍才開始拼死抵抗,擊敗日軍。
美國和蘇聯作為當時實力最強的國家,早就看穿了英國的小算盤,於是,在談論歐洲戰場問題時,兩個大國不謀而合。
英國首相丘吉爾當時希望盟軍從南歐出兵,開闢第二戰場,美國和蘇聯卻堅持從東歐地區出兵。誰都知道,大兵所至,即勢力範圍所至。美蘇兩國就是透過第二戰場完全插手歐洲,嚴重削弱英國在歐洲的影響力。
曾擔任斯大林翻譯員的瓦列金·別列什科夫,在其編著的《斯大林私人翻譯回憶錄》一書中披露:在德國即將戰敗時,美蘇兩國撇開了英國,直接確定了殖民地戰後的地位問題。這就嚴重觸動了英國的利益。
二戰結束後,交戰區中的很多國家被美、蘇兩國單方面劃出了自己的勢力範圍,如,朝鮮的“38線”、中國的“劃江而治”,越南的“北緯17度線”。作為戰勝國的英、法、中三國,完全插不上話。
二戰結束前,英國好歹也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作為曾經主宰世界的霸主,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就被美、蘇兩國大國以反法西斯的名義,削弱成為一個二流的國家,英國咽不下這口氣。
國仇家恨交織,不斷注入心頭,使得丘吉爾不得不想辦法挑撥美蘇之間的關係,註定要登上二戰奸雄之位;希望趁美蘇對抗之際,能夠重新恢復日不落帝國的雄風。
禍水東引報仇雪恨一箭雙鵰
1946年3月5日,丘吉爾公開發表“鐵幕演說”後第10天。蘇聯領袖斯大林公開譴責丘吉爾和他的朋友跟法西斯頭目希特勒沒有什麼兩樣,美、蘇兩大陣營之間的明爭暗鬥由此拉開序幕。
在此背景下,美、蘇、英等列強希望中國劃江而治。偉人毛主席深知劃江而治是列強奴役他國的伎倆,不予理睬,並表示,將革命進行到底,最終,實現了南北統一。
這個時候,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國家不承認新中國的合法地位。但英國就與美國唱反調,於1950年初就開始承認新中國的合法地位。
緊接著,美蘇之間的對抗,引發朝鮮戰爭。此時,英國極力支援美國出兵介入,把戰火燒到中國一側。新中國為了保家衛國,不得不出兵朝鮮;蘇聯為了保障自身在東亞地區的海上通道,也不得不出兵朝鮮。
在僵持過程中,以美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為首的好戰派人士認為,應把戰火燒到中國境內。這個時候,英國明確表示,只支援美國打到38線為止。
朝鮮地區停火以後,接下來是無休止的軍事競賽,雙方拼命研發各種大規模殺傷武器,並不斷在一些敏感地區製造摩擦,從而坐收漁翁之利。
此時,因為新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發展路線,不願意淪為蘇聯的傀儡,蘇聯感覺自身在東亞地區的海上通道沒法保障之後,迅速把目光轉移到印度洋地區,印度成為了其拉攏的物件。
1962年,想出來刷存在感的印度硬是挑釁中國,中國被迫實施對印反擊作戰後,美、蘇兩個陣營破天荒地為印度撐腰,使得亞太地區的火藥味越來越濃。
與此同時,中南半島戰火不斷,取代法國殖民越南的美國,最終因本土爆發能源危機,經濟體系嚴重受挫,不得不撤出南越。
蘇聯為了早日南下打通印度洋出海口,實現稱霸海洋的目的,迅速鼓動越南建立印支聯邦,不斷挑撥越南與周邊國家的關係。越南黎筍集團傻不愣登地走上了軍事擴張的道路,不斷對中國進行武裝挑釁。
中國對越反擊戰後,帶有軍事同盟性質的《蘇越友好合作條約》形同廢紙,中東地區、北非地區一些國家看到蘇聯不仗義,紛紛脫離蘇聯。蘇聯不得不發動阿富汗戰爭。
結果就是,窮兵黷武的蘇聯及其盟友,因“軍事優先”戰略而忽視了農業、輕工業等領域的建設,內部矛盾不斷激化;終於在20世紀90年代初的時候,蘇聯解體,蘇聯陣營不復存在。冷戰正式結束。
當時,美國作為當時唯一的超級大國,並沒有因為蘇聯解體而受益,相反,因為其建立的“胡蘿蔔加棍棒”的新型殖民體系面臨土崩瓦解的危險,不得不到處找藉口出兵入侵其它國家。當然,自冷戰結束以來,美國所攻打的國家,主要都是中東地區油氣資源大國。
多年來,美國頻繁對外發動戰爭,結果才發現,以英、法、德為主導的歐洲聯盟贏得了喘氣的機會,不斷崛起。當歐洲地區的經濟體系逐漸對美國的利益構成重大威脅的時候,美國又慌了神。
後來,英國一直吵著要脫離歐盟,仍舊是想將德、法兩國拉出來充當擋箭牌,自己可以伺機重振日不落帝國的雄風。
但是,美國變成了一個社會財富兩極分化的國度,財政赤字居高不下,歷屆國會只能在華爾街資本家的鼻息下生存。
隨著第三世界國家的崛起,世界格局從一家獨大向多極共存的趨勢轉變。
至此,二戰奸雄丘吉爾的鐵幕演說,讓昔日兩個超級大國“一死一傷”,實現了報仇雪恨的目的,還成功將禍水東引,為英國製造了東山再起的機會,簡直就是一箭雙鵰。
參考資料:
[1]大鹽龜雄:最新世界殖民史[M]商務印書館,1930
[2]李巨廉、王斯德:第二次世界大戰起源歷史檔案資料集:1937.7-1939.8[M]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5
[3]呂園平、斯壯立:冷戰奸雄智謀大師丘吉爾[M]中原農民出版社,1997
[4]劉金質:冷戰史(1945-1991)(上冊)[M]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
[5]諾姆·喬姆斯基、牛田盛(譯):美國衰落:原因和結果[J]國外社會科學,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