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幾千年傳承下來的文化,我們秉承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
華夏乃是泱泱大國,具有很深的歷史積澱,因此後世對吃穿住行極為講究,在外國人看來,他們被中國歷史深深折服,殊不知華夏文化歷史底蘊相當濃厚,古人的智慧早已體現在方方面面。
俗語作為其中的一個分支包含了很多東西,例如人文、倫理、民族之精華等等,俗語一般流傳於民間,由大眾百姓以口頭訴之,雖然給人的感覺有點“糙”,其中蘊含很多大道理,一直引領後人少走彎路。尤其是關於做人的道理的俗語更是數不勝數。
這句話是孔子留給後世的話語,君臣父子之間要有一定界線的存在,否則就會亂套。
還有一句話是:“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這句的意思是一個人若要實現偉大抱負,前提是要修煉好自身的品行,首先做好一個品德高尚、正大光明的人,只有如此,才會管理好自己的家庭,進而治理好國家,最終讓老百姓安居樂業,天下共享太平。
後來經過時間推移,人們精簡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得不說,在古人心中品德最重要,如果個人有才無德,終究不會受人們的喜歡和擁戴。
然而除了品德以外,一個人的禮儀也非常重要,因此民間傳出這樣一句俗語,就是“父不進子房,官不入民宅。”
- “父不進子房”
從字面上,這句話是告訴我們父母不應該隨便進入子女的房間,這種說法讓人難以接受,畢竟子女年紀小,需要父母的照顧,在照顧孩子的期間,就免不了進出房間,相信很多人都認為這句話很矛盾。
其實不然,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是:為人父母,縱使跟子女們的關係再怎麼良好,也得注意尊重一下子女們的隱私,也要給他們屬於自己的私人空間,千萬不要試圖去窺探子女們的隱私,一旦被發現就會捨得其煩。
- “官不入民宅”
實際上“官不入民宅”的前邊實際上還有一句話“君不進臣房”,意思是說,君王作為一國之主,身份尊貴,跟臣子之間有明顯的等級之分,若貿然去臣子家裡,不但會破壞了等級禮儀,也會讓臣子說話做事變得畏首畏尾,喪失輕鬆的氣氛。
而“官不入民宅”也有兩層含義,一是讓鄰居認為這家人犯了什麼法,讓官員上門問罪,其次是在古代,百姓和官有著很大的身份差別,所以只要官爺進了百姓家就會讓人很惶恐,其次就是當官的進了你家門,到底請不請他吃飯呢?
不過無論怎樣招待,都會給主人帶來麻煩,為了不讓百姓落下話柄,所以官員還是別去百姓家。
俗語看起來好像與我們的生活沒有太大關聯,實際上卻蘊含深刻的道路,讓人受益匪淺。
宣告:內容文字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告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