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了解“閉關鎖國”是為了什麼?
如果有人說是防止沿海某些漁民與海上來的倭寇、盜賊勾結,破壞治安、威脅統治,那這些人看到的只是表象。明清時期的民眾沒有受過義務教育,很多人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海禁”“閉關”這樣的政策在頒佈時,官方要得到民眾認可,就以防倭為由做宣傳。
通貨膨脹這種概念不是人人都能知道的,只有對宏觀局勢足夠了解才能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明清時期大量白銀流入的時候,普通民眾的直觀感受是“銀賤”,而明清統治者卻十分警惕,以至於“閉關鎖國”。
從防止通貨膨脹的角度講,為了防止經濟瞬間崩潰,提前採取“閉關鎖國”的方式來限制或控制外部白銀流入,是一個有效措施。
然後,可能會有人說“閉關鎖國”導致中國技術落後於西方,落後就要捱打,於是清朝滅亡了。但是這個觀點也有問題,技術確實落後了,但落後為什麼一定會捱打呢?彼時的沙皇俄國、今日的沙特等中東產油國,同樣物產豐盈,同樣技術落後,為什麼他們落後就沒有捱打呢?
這樣來看,打起來的原因不是技術,更可能是為了搶佔市場打起來的。英法等國的內閣冒著被解散的風險也要試上一試,面對當時中國的體量他們沒有信心贏,但巨大的市場讓他們垂涎欲滴,非得賭一把。
在當時的明清統治者看來,這麼大個國家能做到自給自足就不容易,小農經濟能符合這個條件就可以了。白銀從外部流入太多就會出現“銀賤”(通貨膨脹),白銀從外部流入突然減少就會導致“銀荒”(通貨緊縮)。面對白銀從外部自由流入導致的一系列問題,明清兩朝都是透過“閉關鎖國”限制流入市場的白銀數量,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市場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