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會之中對於等級制度的規章制度十分的嚴格,其中的目的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粗淺層次的人會覺得這是皇帝在維護自己的秩序,讓自己有那種做皇帝的感覺,從此往下推導也是這個原理,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不讓底層人違背該有的制度和規矩實際上是為了更加長久的統治。
秦代開始有愚民政策,這個政策的終極目的逃不過維護統治的長久性,讓老百姓渾渾噩噩的活著,讓他們成為耕田種地,為國家創造無限財富的機器,讓他們不知道反抗的真理和維護自己權利的需求。但在更早之前的夏朝就已經創造出來的等級制度。
等級制度才是中國古代設計的最為厲害的制度,這個制度在很多人看來是如此的理所應當,其實這個世界上根本就沒有那麼多的理所應當,除去叢林法則和物競天擇的自然規律之外,其他這個社會之中的各種規矩包括等級在內其實都是人創造出來的。
創造等級制度讓百姓在自己的活動範圍之內做事情,只要不將題目逼到活不下去的地步,安這個朝代基本上是沒有什麼危機的,所以等級制度從來都不許僭越,出現了僭越和皇帝平權的人,那這個朝代離改朝換代也就不遠了,可歷史之中總是有一些倖存者偏差,都說皇權不可僭越,那“一字並肩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一字並肩王的來歷
一字並肩王的確是有這樣一個稱號,並不是空穴來風。周朝的時候就制定了完善的存在於法律之中的公侯伯子男五級等級制度,當年春秋時代周平王東遷之後王權一落千丈,但還是沒有人敢直接的稱王,春秋五霸之中等級最高的那幾個中原霸主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都只是公的稱號。
到了秦漢之後,這五層等級制度已經越來越不滿足人們的需要了,皇帝發現五層等級制度的設計實在是太過於粗糙,如果按照這個制度去建立手下的有功之人,那自己的獎勵一下子就會封完,到時候功臣不斷立功,自己到底是殺了他呢?還是繼續獎勵呢?
秦朝時候中國人口到達了2000萬這個巨大數值,所以秦國境內為了獎勵有功之人專門的在軍隊之中設計了十五軍功爵制度,從小兵一直可以升級到王之下的侯爵,在秦國你只要打仗夠狠,殺人夠快,立功夠多,你就可以成為秦王之下的萬人之上,那個時候因為人相對於今天少很多,所以上升的道路很廣闊。
到了東漢滅亡,魏晉南北朝的時候,中國人口再一次突破,不再是秦漢時代的2000多萬了,盛世王朝和太平時代,中國總體人口已經突破到了5000萬左右,這個時候的十五等級制度再一次不夠用了,所以經過多方朝代完善,在隋朝的時候出現了“九品十八等級制度”,而一字並肩王也就是從隋朝的時候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
使用一字並肩王的名人
在爵位制度之中,王爵無疑是最高的爵位,是皇帝之下天下最為尊貴的人,而在王爵之中有一個特殊的爵位叫作一字並肩王,這個王位稱號說的就是和皇帝肩並肩,在位置和身份上是和皇帝平等的。一般來說這些一字並肩王見到皇帝的時候是不用行跪拜大禮的,只需要拱拱手就行。
可以把自己放在和皇帝平齊的身份上與皇帝交流,但在中國古代皇權獨尊的時代,這些一字並肩王真的能夠活得長久,難道他們真的不會受到猜忌和暗殺嗎?
歷史之中有幾個十分有名的一字並肩王,比如李世民在李淵做皇帝的時候就是一字並肩王,哪個時候的李建成已經被冊封為了太子,但李世民所立下的功勞如果不去重賞的話,那天下人和李世民手下的那群驕兵悍將也是不服的,所以李淵就冊封了李世民為一字並肩王,並且下令讓李世民享受王位稱號之中最為尊貴的秦王稱號。
中國古代的王位稱號也有講究,一般都是以國家稱號冠在王前面,按照春秋戰國時代國家實力大小來看誰更加尊貴,我們都知道秦國在後面統一了天下,所以李世民的秦王稱號十分尊貴,和皇帝平等地位,這讓李建成十分的嫉妒,後來兄弟二人為了名位的事情爆發了玄武門之戰,李世民索性不做一字並肩王了,直接殺死太子,軟禁父親自己做了實權皇帝。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之中知道李世民是一字並肩王的人還比較少,我們知道唐朝歷史故事一般都是透過看《隋唐演義》得來的,這個演義的中後期有有個叫作薛仁貴的人被李世民封為了一字並肩王,李世民因為征伐遼東的時候被薛仁貴所救,所以一直叫薛仁貴為薛王兄,但兩個人的實際年紀不知道差了多少,這樣的事情也是不存在的,薛仁貴存在,但沒有被封為一字並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