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畢春清 圖片/部分來自網路
淄西畢氏家族綿延六百餘年,詩書胤續,名人輩出,從未停止輝煌的腳步。清代兵部及禮部尚書畢道遠為畢氏家廟題寫的楹聯:“十七世詩禮門第,五百年孝友家風”,正是這一傳承發展的真實寫照。
畢道遠,字仲任,號東河,祖籍周村區萬家莊,明代遼東巡撫畢自肅九世孫,其祖父因家庭變故遷居淄川牛家村,遂世居於此。清朝光緒年間任禮部尚書、經筵講官、武英殿總裁兼順天府尹,為朝廷重臣、一代廉吏,還是著名書法家,生平事蹟載入《清史稿》。
他身居高位四十餘年,盡心國事,遇事敢言,深得皇上器重。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自海入侵,兵臨京津地區,京師震動,咸豐皇帝急召諸王公大臣商議對策,權臣肅順主張北逃熱河以避敵鋒,眾大臣迫其權勢,依違兩可,莫衷一是,惟獨他堅決主戰,寧死以保社稷,“大忤肅相之意”,眾皆側目,鹹服其忠勇。
道光年間,被任為山西鄉試主考官,他嚴辭拒絕地方官員及士子賄賂送禮,一掃科場腐敗風氣;惟才是舉,將大部分俸祿資助貧寒考生,晉人大悅,“畢太史進山西,只選才不收禮”的歌謠不脛而走。甫一回京,即擢升司經局洗馬、侍講侍讀學士,承擔起培養太子的重任。
道光、同治、光緒年間,先後任戶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戶部左侍郎兼管三庫事務、總督倉場等職,三次督管倉場。面對肥差,他堅決抵制屬官賄賂,廉以持己,嚴以御下,官場風氣為之一振;奏請同治帝改革漕糧海運天津辦法,革除陋規,澄清積弊,杜絕倉戶從中私肥,堅持黴糧不入倉、倉糧不黴變,京中吏民歌之:“畢公督倉場、不食發黴糧”。因功德並重,光緒帝恩准其在紫禁城騎馬,覲見面聖無須引見。
身為朝廷重臣,他既無尚書府第,亦未營生逐利,僅憑俸祿維持生計。夫人邵氏隨任在京三十餘年,“居官家若民家”,布衣荊釵,挑水淘米,事皆自理。其堂叔畢隆撫,在京做管家二十餘年,及年邁返鄉,堅拒官府屬吏所送銀兩盤纏,歸田清貧度日。
按照官制,他每次回祖籍萬家莊探親祭祖,都坐八抬大轎出京,至濟南或章丘城即換為毛驢,騎行百餘里,距村數里便下驢,身著藍布衣,腳穿老布鞋,手拿旱菸袋,見到父老鄉親主動施禮問候,平易近人,人稱“青袍尚書”。
光緒七年(1881年),他在萬家莊為其八世祖遼東巡撫畢自肅修建八支家祠,整日身著青衫,搬磚和泥,暇則與眾人抽菸聊天;輪流到本族各家用餐,只吃家常飯菜,不許特殊款待。因其非本村長大,人多不識,常有好奇村民至工地辨認,見其裝束行止,多疑其偽。
每逢歸家,地方官紳得知訊息,爭相拜訪宴請,他要麼走親訪友,要麼躲至村外,在鄉間地頭與老鄉攀談,從不出面接見。有一次,年近七十的他,在村外一段上坡路遇到一位推炭車的老漢,非常吃力,忙撩衣挽入腰間,快步上前,助其推上斜坡。後來老漢才知道,原來幫忙推車的是當朝一品大員,便逢人炫耀:“畢尚書幫我推過車”,一時傳為佳話。
他在京城為官,間有親朋故舊找其疏通關係,他或堅辭拒絕,或詼諧婉拒,從不網開一面,說情徇私。有一位族弟,久舉不第,遂親至京城,央其向山東主考官說項通融。他便讓其帶上習作,至本任衙門請諸位同僚評鑑,大家一通奚落,令其羞愧難當,從此發憤苦讀,最後考取拔貢,入仕為官。
畢道遠受其授業恩師王德忱影響,不僅善詩能文,且書法造詣深湛,為清朝八大書法家之一,居晚清四大書法家之首,有許多作品傳世。
王德忱,張店區傅家莊人,出身書香世家,貢生,當地名儒,書畫家。其子慕徽、孫遠耀、曾孫昊俱為書畫家,家學綿長。其另一個學生、清同治朝進士、天津知府鄒振嶽,官居二品,為曾國藩所賞識推重,也是著名書法家。
王慕徽幼時與畢道遠同拜其父王德忱為師,深負經世之才,耽於書法而不求仕進,曾賣舉(替別人做文章中舉)兩名,卻從不參加科舉考試,終身以教書為業,暇則精研畫藝,兼及書法,皆有大成。尤善畫羊,世人多求而不得。道光年間,畢道遠在京城督管倉場,聘王慕徽為家庭塾師,教授其子學業。兩人既師出同門,志趣相投,又有兩代情誼,故相處融洽,常把酒言歡,酒酣,則一人繪畫,一人題字,各舒所好,其樂融融。有“板橋竹子慕徽羊,東河大字世無雙”之譽,馳名海內。
畢道遠紀念館暨畢氏家族文化展館建於2012年,在萬家莊畢氏八支家祠內。萬家莊於2016年被國家七部局列為“中國傳統村落”,儲存有典型明清風格園林建築群,頗具規模,極有特色。
作者簡介:畢春清,男,淄博周村人,金融工作者,有百餘首(篇)作品被《金融作協》、《山東金融文學》、齊魯晚報壹點號等網路平臺採用發表,偶有獲獎,多首作品收入文學合集《銀海放歌》等。
壹點號渺然居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