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清官不到頭,禍害留千年”,古代的中國社會封建,皇權至上,很多清官雖然為國為民,但是因為得罪了小人而被人陷害致死的筆筆皆是,有的甚至還在死後背上了叛國的罵名,直到許多年後才被洗清冤屈。
清朝的湯斌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在世的時候為民造福,利於百姓,做了很多貢獻,但也是因為得罪了小人,被人冤枉致死。但奇怪的是他死後不久,皇帝就給他一個“文正”的諡號,他又有怎樣的貢獻呢?又是遇到了什麼樣的冤屈呢?
一、 文正諡號的含義
中國的歷史上,有著“文正”這個諡號的人也有很多,他們大多數都是時代的風雲人物,對百姓和政治起著決定性作用的重要人物,那麼究竟都有哪些人有過這個諡號呢?“文正”又有什麼深刻的含義呢?
歷史上獲得文正的人有兩位最為出名,一個是范仲淹,一個是曾國藩。范仲淹自然不用過多介紹,最出名的就是寫下了名篇《岳陽樓記》,其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更是表明了他的心思,但除了文筆精彩之外,他對社稷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力挽狂瀾。
范仲淹和西夏做戰,西夏人聞風喪膽,退居出京城。後來又提出了慶曆新政,挽救國家的危機。范仲淹去世後,宋仁宗給他的諡號“文正公”。這對於一個臣子來說,算是無上的殊榮。沒有比這更高的榮譽了。
另一個就是曾國藩,湘軍的建立者,延續了清朝的統治數十年,擊退了太平天國運動,同時又發起了洋務運動,向西方國家學習,兩年三次提升官職。一心一意忠於朝廷,死後也被慈禧賜予了“文正”的諡號,那麼到底文正是什麼意思呢,有什麼不同嗎?
“文正”中的“文”的意思是:有著經天緯地之才,什麼樣的人才能用上這個詞呢?最熟悉的就是諸葛亮,可見需要怎樣的才學了。“正”的意思是:內外賓服。是指不僅對朝廷有著巨大攻陷,同時外國的番邦鄰國也非常敬佩的人才能稱為文正。
二、湯斌的起伏人生
清朝的湯斌去世後也被賜予“文正”的諡號,可是生前卻受到小人的冤枉,最終含冤而死,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湯斌祖上是跟隨朱元璋起兵攻打天下的,也算是元老級別的人物。家中的祖上在明朝也是歷代為官,家境殷實,小時候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到了湯斌出生的時候卻趕上了政治動盪,崇禎皇帝自殺,明朝滅亡。等到他長大成人的時候,已經改朝換代,成了清朝,從前祖上的功績也不再佔有任何優勢了。但湯斌自幼苦讀聖賢書,天資聰慧,等到了科舉考試的時候,湯斌獨自一人上京趕考,果然不出所料,湯斌一考就中了進士。
後來更是做到了內閣大學士和江寧巡撫,當時江寧是大清的錢庫,清朝大量的稅銀都是從江浙一帶收上來的,所以江寧一帶的知府都是肥差,在當時也有很多人到了地方上去就任後就成了貪官。因此能被派去江寧一帶做官的人都是皇帝極為信任的人。
當時正是康熙年間,湯斌被派到了江寧去做巡撫,他到任後愛戴百姓,勤儉節約,多年積壓下來的案件都被湯斌處理了,同時在任的時候還為朝廷節省開銷,給國庫增加了不少收入。百姓們更是非常愛戴湯斌,湯斌成為當時的典範,可是好景不長,湯斌在一次諫言中得罪了當時的權貴。
三、得罪權貴
當時明珠是朝中的權臣,私底下結黨營私,貪汙了很多錢財,正直的董漢臣上書皇帝要求治罪明珠的貪汙行為,當時明珠的權勢很大,根基穩定,同時也為了制衡索額圖,皇帝並沒有想要將明珠的權力徹底廢除,另外明珠也糾集了大部分的朝臣指責董漢臣的汙衊指控,要求治罪董漢臣。
董漢臣孤立無援,這時候湯斌站出來,替董漢臣說話,董漢臣就是要直言不諱的,皇帝看到湯斌的奏章,覺得說得很有道理,也就沒有治罪董漢臣。但這次事件後,湯斌把明珠得罪了,替董漢臣求情就意味著湯斌和明珠站在了對立面。此事過後沒多久,湯斌就收到了一封罪書。
明珠上書皇帝稱湯斌在任期間有愛護百姓的心,但是沒有救助百姓的辦法,在任失職。同時還誹謗朝廷,訊息傳到了康熙皇帝那裡,康熙很氣憤,決定要治罪湯斌。湯斌被下獄後,百姓們紛紛上書,請命的百姓更是前赴後繼。這樣皇帝不知如何是好,只得先關押著湯斌。
受到這樣的委屈,湯斌的身體狀況每日俱下,不久後,湯斌便撒手人寰了,去世的時候才61歲,他一生為官清廉,死後連棺材的錢都是朋友出的,百姓們聽說湯斌去世的訊息,紛紛走上街替他送行,好似長安街上送總理一般,兩側站滿了行人。
四、總結
湯斌為後世留下了典範,他去世後沒多久,朝廷也覺得他有功績,追封了“文正”的諡號。湯斌雖然被下獄,可是百姓對他的愛戴足以說明他在當地方官時的貢獻,和上一任比起來,湯斌做了太多利於百姓的事情。
湯斌整頓吏治,抓貪汙腐敗,面對權力更是直言不諱,全然不怕明珠的權勢,要知道在當時明珠和皇帝的關係可是不一般,兩家的親屬關係更是無人可比的。但面對重重阻礙,卻沒有讓湯斌畏懼,湯斌也的確對得起“文正”的稱呼。
中國古代很多清官都曾有這樣的遭遇,清朝的袁崇煥更是這樣,甚至死後還被皇帝扣上了賣國的罪名,更是被處以凌遲的刑罰,百姓們更是分吃了他的肉,和袁崇煥比起來,湯斌真的是幸福很多,至少他的兩袖清風得到了認可,並且追加了文正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