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鑾
陳鑾(?一1839)字仲合,號芝楣,蘄春株林河姚壪(今株林公社姚壪大隊)人。後遷居江夏(今武昌)。
鑾幼時學習十分刻苦,讀書如縷金刻玉,寫字若移山走海。清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考取一甲三名進士,授翰林院編修.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鑾奉命典試浙江,道光五年出任江蘇松江知府。其時,南運河淤塞,糧不能運到京都,鑾乃創辦海運,制定海運章程,招募大船自吳鬆口駛往天津,勾通了京、津、滬三大埠。自此,船無停滯。繼而任江寧知府,適逢水災,受災群眾蔽江而下,鑾率先捐款賑濟。
在任上海道臺時,鑾組織領導疏浚吳鬆口,並在黃浦江上設定救生艇。遷往江蘇藩司後,鑾又在寶山、華亭兩地築海堤數千丈,並開太倉州、昭文縣河,興劑除患。在漸江臬司內,又修太湖堤岸,及開府江西,鑾留意維護江堤,其壩塌處,一一補修,使群眾免遭水患。在江南(相當今江蘇、安徽、江西三省)總制任內,還議建義倉備荒,注意國計民生。
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鑾奉命檢閱整頓三省營伍,因積勞成疾,卒於兩江任所,清廷追贈鑾太子少保銜。鑾輯有《先正格言》十卷,著有詩文集《楚名臣言行錄》與《鹽法志》,但《鹽法志》撰寫未成。
來源:《蘄春縣簡志》/四、古今名人
編纂單位:蘄春縣人民政府
編纂人員:宋光銳,張其威,李鐵營
頁數:33-34
出版時間:1981年版
陳鑾
陳鑾(1786一1839),字仲和,一字芝楣,蘄春縣株林河姚壪人.其灣又名探花府.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陳鑾中殿試一甲第三名(探花),為科舉考試中,蘄春士子之學位最高者。
陳鑾與浠水陳沆均受業於陳詩,同負才名。陳沆中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恩科狀元,陳鑾誓欲趕上同窗,第二年,果以殿試一甲第三名及第,授翰林院編修。
鑾具經世才。道光二年(1822年),副主浙江鄉試。道光五年,升任松江知府,適逢南運河淤塞,糧餉不能入京,他實行“濟運通漕”,創辦海運,制定海運章程,招募大船出吳淞口溯天津,勾通京、津、滬三大埠。後任江寧知府,值水災,鑾竭力賑恤災民。調任上海道臺後,募民疏浚吳淞江口,並在黃浦江上設定救生船。後歷任江安糧道、蘇松糧道、廣東鹽運使、浙江按察使。繼而升任江蘇布政使,他重視農田水利建設,疏浚瀏河、白茅河及各支河,興修寶山及華亭海塘,築海堤近六於丈;並與江蘇巡撫林則徐協同加強海防,厲行禁鴉片煙。道光十六年,任江西巡撫,豐城縣雷公堖等處堤潰,乃建石閘、石壩,以御水勢,免除了水患。道光十九年,任兩江總督兼署河南總督<應河道總督>,冒暑巡閱,染疾,卒於任所。清廷追贈為太子少保。
陳鑾持身儉素而篤義好施,於蘄州建陳氏家廟,置義田四百餘畝;他出籍江夏(今武昌),於江夏建義田.義莊。道光十一年,湖北大水,他捐金數千兩助賑。生前輯有《先正格言》十卷,著有《耕心書屋詩文集》、《楚名臣言行錄》;所撰《鹽法志》未完稿。鑾善書法,摹泐三楚名賢墨跡於石,為楚帖十卷。
來源:蘄春縣教育志/第十九章人物傳
編纂單位:湖北省蘄春縣教育局教育志編纂組
條目型別:傳
編纂人員:趙德鼎,駱生智
頁數:285-286
分類:教育->教育綜述
內容時限:1882-1985
陳鑾
陳鑾(1786--1839年),字芝楣,湖北江夏人。清嘉慶二十五年進士,道光五年出任松江知府,歷任蘇松太道、江西糧道、蘇松糧道、廣東鹽運使、浙江投察使、江西布政使,道光十七年為江蘇巡撫,十九年卒於兩江總督任上。
道光十五年(1835年)六月風潮,華亭西段外護土塘全線坍潰,巡撫林則徐見外塘已無灘地,即使修復,亦難持久,遂議定加固內塘,壅土加厚,增築坦坡,並於坦坡外壘築樁石玲瓏壩。十七年,尚未開工即調任離去。陳鑾接任後,海塘經歷了秋潮大汛,情況發生變化,見五、六兩段塘身直對海中三山,漵勢衝擊尤甚,即決定利用坍塘玲瓏壩基址加釘短樁砌石,築護灘壩,以柔潮勢,並築盤頭壩、挑水壩、攔水壩等,使金山海塘首次出現保灘壩工。陳鑾並親至搬江府屬各縣及嘉定、寶山兩縣向紳商富戶,廣為勸輸,籌集資金14萬餘兩.工程至道光十八年九月竣工,次年即代署兩江總督。
來源:《金山縣海塘志》/第六篇人物
編纂單位:金山縣水利局
編纂人員:陳積鴻
頁數:188頁
出版單位:河海大學出版社
ISBN:7-5630-0351-7K·14
出版時間:1991年07月
林則徐、陳鑾
林則徐(1785---1850年),字少穆,晚號俟村老人,清侯官(今福建省閩侯)人,嘉慶十六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遷御史。未幾,出為杭嘉湖道,修海塘,興水利。道光二年授淮海道,署浙江鹽運使,遷江蘇按察使,署布政使。
道光十八年授欽差大臣,赴廣東禁菸,二十年(1840年)任兩廣總督,籌備海防,屢次擊退英帝國主義的武裝挑釁,但受投降派誣陷遭革職。不久又被充軍新疆。後起用為陝西巡撫,擢雲貴總督,因病辭歸。旋又起用為欽差大臣,赴廣西督理軍務,道光三十年(1850年)在潮州途中病逝,諡“文忠”。遺有《林文忠公政書》、《信及錄》、《畿輔水利議》、《雲左山房文集》等。
陳鑾(1786---1839年),字芝楣,湖北江夏人。清嘉慶二十五年進士,道光五年出任松江知府,歷任蘇松太道、江西糧道、蘇松糧道、廣東鹽運使、浙江按察使、江西布政使,道光十七年為江蘇巡撫,十九年卒於兩江總督任上。
林則徐十分重視水利,他認為“賦出於田,田資於水,故水利為農業之本”。並自刻“管領江淮河漢”圖章一枚,把治水作為自己從政的首要任務。道光四年大水,林則徐多次乘船考察‘太湖下游入海入江水道,發現普遍淤積嚴重,遂作出規劃,建議疏浚。由兩江總督孫玉庭上疏允准,疏浚黃浦、吳淞、劉河、白茆等幹河及其支流。為統籌兼顧太湖流域全域性,又經孫的推薦,林則徐以江蘇按察使身份奉旨督辦江浙七府水利。先浚黃浦一路,完工時逢母病故歸裡。次年二月又逢高家堰黃河決口,又奉特旨督理堵口復堤工程,道光十一年升任河東道總督,總管山東、河南兩省黃河河務。次年(1832年)調回江蘇為巡撫。其時原規劃的吳淞江、澱湖等疏浚工程已由他人主持完成,林即全力以赴領導未競之工程,道光十四年疏浚劉河、白茆,使與黃浦、吳淞交匯通流。在各大幹河通暢後,又檄蘇松太道疏浚所屬各重要支河,審其高下,或疏或浚,各興水利。這次工程規模浩大,界連十五個廳、州、縣,效益顯著,“為吳中數十年之利”。其中在今金山境的有大小運港、龍泉港、互逆港、朱涇市河、高蔣涇、鄉界涇、後崗塘、前崗塘、潘涇、烏泥涇、褚石涇、祝家港、新河港、奉賢涇、下橫涇、俞塘等三十餘條。道光十五年五月林則徐還利用驗收寶山塘工、查視華亭坍塘之便,凡可以經由之處,俱親歷驗收。
道光十五年(1835年)六月,颶風海溢,今上海地區沿海塘堤多有塌損,尤以寶山、華亭(今金山)為甚,金山海塘西段外護土塘自戚家墩至胡家廠全線塌潰,林則徐考慮到其時浙江正在大修海塘,而國家經費有限,決定江蘇塘工不動用國帑,帶頭率領藩、臬、巡道、州、縣各級官員各捐三千兩以為倡導,發動地方富紳捐輸,寶山塘工先行開工,十月下旬親至寶山工地視察,十一月初二又到金山沿海,船至金山衛,即步行十餘里環塘考察,見塘外灘地已嚴重沖刷削進,坍毀的外塘舊址,潮至時已水深數尺,不但修築困難,即使不惜工本勉強築成,則。外無老灘之土塘,豈能抵擋浩瀚汪洋之巨浪”?否定了有人要在舊址重築的主張,決定加固內塘,增高加厚,並在外坡加築護塘壩,並根據護塘必先護灘的道理,為金山海塘建立了挑水壩、攔水壩、護灘壩等一系列護灘工程,是上海市海塘有護灘工程的肇始。這些壩工存在近百年,起了巨大的作用。他並指示要根據險夷的不同,在工程完成後劃分東西兩段,有重點地加強管理。道光十六年工程尚未開工,即被調任湖廣總督而離去,由繼任巡撫陳鑾於十七年十一月開工,又加築盤頭石壩等並親至松江府屬各縣及嘉定、寶山兩縣向紳商富戶,廣為勸輸,籌集資金14萬餘兩。工程至道光十八年九月竣工,次年即代署兩江總督。
來源:金山縣水利志/第七篇水利人文
條目型別:傳
編纂人員:陳積鴻
頁數:238頁
分類:工業->水利工程
內容時限:0000-1992
陳鑾(1786~1839)
字仲合,一字芝楣。江夏(今武昌)人(一說蘄春人)。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進士,任翰林院編修。道光二年(1822年)奉命典試浙江,五年(1825年)升任松江知府。當時南運河淤塞,糧餉不能運到京都。他創辦海運,制定海運章程,招募大船自吳淞口駛至天津。調任上海道臺後,募民浚吳淞江日,並在黃浦江上設定救生船。
繼而調任江蘇藩司,對江南水利及海塘等多有建樹。道光十一年(1831年)湖北大水災,他捐銀數千兩助賑,十九年(1839年)因勞累過度成疾,卒於兩江總督任所。輯有《先正格言》,著有《耕心書屋詩文集》、《楚名臣言行錄》;所撰《鹽法志》未完稿。
來源:湖北水運志/人物事績篇
條目型別:傳
編纂人員:徐誠,梅雪,嶽啟富
頁數:567
出版單位:武漢出版社
分類:交通郵政資訊產業->水路
ISBN:7-5430-1589-7
出版時間:1996年10月
陳鑾
陳鑾(1788--1839)清朝官員。字玉生,一字芝楣。江夏(武昌)人。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一甲三名進士,授編修。道光二年(1822年),副主浙江鄉試。京官考核為一等。五年,擢松江知府,調署江寧。值水災,賑恤得宜,調蘇松太道。設黃浦江救生船,浚吳淞江口。升蘇松糧道。歷廣東鹽運使,浙江按察使,升江蘇布政使,又升江西巡撫,再調江蘇,在各地修水利,建義倉,禁鴉片,頗有政聲。道光十一年(1831年),從春至冬,湖北沿江,漢各地皆遭大水,捐銀數幹兩為家鄉助賑。後升兩江總督,兼署江南河道總督。十九年(1839年),冒暑行閱,病卒。輯有《先正格言》10卷,著有《耕心書屋詩文集》、《楚名臣言行錄》等。
來源:江夏史志/人物
條目型別:傳
頁數:266頁
分類:地情概況->地方名人
內容時限:公元前870-1995
出版時間:1996-01-01
陳鑾
字芝楣,湖北江夏人。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進士,授編修,道光五年(1825年)任松江府知府,宏獎士類唯恐不及,凡行為不檢的革斥不貸。道光六年(1826年),試辦海運,綜理得宜。道光七年,升蘇松太道,不辭煩苛。修葺南園為蕊珠書院,集課諸生,又捐俸為諸生應鄉試。藉資設黃浦救生船用以拯救覆船溺死者,利惠極廣。官至江蘇巡撫,署兩江總督,卒於任。祀名宦祠。
來源:上海舊政權建置志/第六章人物
編纂單位:《上海舊政權建置志》編纂委員會
條目型別:傳
編纂人員:王國忠,楊震方
頁數:94
出版單位: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分類:政治軍事外交->政治綜述
ISBN:7-801618-881-9
內容時限:751-1949
出版時間:2001年08月
陳鑾
字芝楣,號仲賀,一號玉生(1786清高宗乾隆五十一年-1839清宣宗道光十九年),清湖北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初為諸生,嗜讀先正格言以為法。兩江總督百齡聞其賢,延佐幕府。清仁宗嘉慶二十五年(1820),中一甲三名進士,授編修。清宣宗道光五年(1825),出為江蘇松江知府。助陶澍創行海運漕糧,駐上海,多所贊畫。署江寧知府。值下河諸縣水災,陳鑾設賑廠郊外,又以災民宜散不宜聚,分各縣留養,大縣二千人,小縣千人,賑畢資遣,競事無譁。調蘇州知府,歷蘇松太道、江西糧道、蘇松糧道、廣東鹽運使、浙江按察使,署布政使。水災治賑,親勘遭災湖州,規建堤防,修築垸岸,以保田疇。
道光十二年(1832),遷江西布政使,調江蘇布政使,護理巡撫。陳鑾歷官江蘇最久,周知利病。會陶澍、林則徐先後為督撫,百廢俱舉,凡治漕,治運,浚吳淞江、劉河、白茆河,修寶山、華寧海塘,陳鑾皆預事,陳澍、林則徐皆倚如左右手。道光十六年(1836),擢江西巡撫。次年,復調江蘇。道光十九年(1839),代署兩江總督。嚴禁鴉片,籌辦海防,甚被倚任。同年冬,逝於官,年五十四。贈太子少保。
陳鑾識深慮宏,裕於經世之略。其文學政事,足為士林模範。善書工詩,名為政聲所淹。著有《根(耕)心書屋詩文集》、《重浚江南水利全書》,與修《江蘇海運全案》,輯有《先正格言》、《三楚歷朝名賢墨跡·撫楚帖》。
來源:中國名人志第十二卷/清朝
編纂單位:中國名人志編纂委員會
條目型別:傳
頁碼:1217-1218
編纂人員:澹泊
出版單位:中國檔案出版社
分類:地情概況->地方名人
ISBN:7-80166-145-1
出版時間:2001年12月
陳鑾
陳鑾(1786-1839)字玉生,一字芝楣。江夏人。清朝官員。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一甲三名進士。授編修。道光二年(1822年),副主浙江鄉試。京官考核為二等。五年,擢松江知府,調署江寧。值水災,賑恤得宜。調蘇松太道。設黃浦江救生船,浚吳淞江口。升蘇松糧道。歷廣東鹽運使、浙江按察使,升江蘇布政使,又升江西巡撫,再調江蘇。在各地修水利、建義倉、禁鴉片,頗有政聲。道光十一年,湖北江、漢一帶大水,捐銀數千兩為家鄉助賑。後升兩江總督,兼署江南河道總督。輯有《楚名臣言行錄》、《先正格言》,著有《耕心書屋詩文集》等。
來源:湖北省志附錄/湖北古代人物
編纂單位:湖北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條目型別:傳編纂人員:陳輝,司念堂,餘玉鵬
頁數:303-304頁
出版單位:湖北人民出版社
分類:政治軍事外交->地方誌
ISBN:7-216-03534-8
出版時間:2002年11月
陳鑾
陳鑾(1786-1839),字仲和,一字芝楣,蘄春縣株林河姚家灣人。與蘄水陳沆均受業於陳詩,同有才名。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殿試一甲第三名進士,中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其灣遂名探花府。道光二年(1822年)任副主考浙江鄉試。道光五年(1825年)出任松江知府,適逢南運河淤塞,糧餉不能入京,他實行“濟運通漕”,創辦海運,制定海運章程,招募大船出吳淞口溯天津,勾通京、津、滬三大埠。海運之利自此始。後任江寧知府,值水災,鑾竭力賑恤災民。調任上海道臺後,募民疏浚吳淞江目。繼升任江蘇布政使。重視農田水利建設,疏浚瀏河、白茅河及各支河,興修寶山及華亭海塘,築海堤近6000丈。道光十一年(1831年),湖北大水成災,他捐銀數千兩助賑,還曾在蘄州置義田400餘畝,贍養族人。在江夏置有義田義莊。道光十五年(1835年),泰州府屬九個鹽場淹水成災,產鹽大減,鑾組織商人捐款,購買穀米,按場撥發,使各鹽場順利渡過難關。道光十七年(1837年)江蘇又發生旱災和蝗災,秋季歉收,他決定緩徵賦稅並廣設義倉。在黃浦江上首設救生船,保護來往商賈的生命財產。並加強海防,厲行禁鴉片煙。在江蘇任內曾上疏雲:“制治之法,節流必先清源;用刑之道,由輕而後及重。查鴉片煙土來自外洋,凡沿海奸民運銀出口易土圖利者,坐謀叛己行律。內地煙販及開設煙館者,坐毒藥傷人律。愚民吸食者,予限一年,違者依律論死。如是衡情定法,分別得差,庶幾人心就正,民俗還淳,漏厄塞而國本培矣。”曾在上海查獲窩藏販賣鴉片煙土人犯一批,繳獲煙土16000餘兩,並諭令外商進El船隻繳出煙土41000餘兩,全部予以沒收。在任善政不可列舉,清廷特旨慰勞,擢任兩江總督兼署河南總督<應河道總督>。察吏鋤奸,閱河巡海,皆以實力整頓,積勞成疾,卒於任所。清廷追贈太子少保。
來源:黃岡市志(下)/卷四十二人物
編纂單位:湖北省黃岡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條目型別:傳
編纂人員:無
頁數:1930-1931頁
出版單位:崇文書局
分類:地情概況->地方名人
ISBN:7-5403-0790-0
出版時間:2004年10月
陳鑾
陳鑾(生卒年不詳),祖籍蘄州,寄籍江夏(今武昌),字玉生,一字芝楣。嘉慶二十五年(1820)探花,道光初年任松江知府。當時南運河淤塞,江南漕糧難以北運。在江蘇巡撫陶澍、布政使賀長齡的主持下,陳鑾創辦海運增糧。他制定海運章程,招募大船自吳淞口駛至天津,用船900餘隻,兩次運米160餘萬石。每石運費僅用銀4—5錢。海運增糧獲得成功,溝通了京、津、滬三大埠的海上交通。後任蘇松太道,募集民工疏浚吳淞江口,並在黃浦江上設定救生船。在江蘇藩司和江西巡撫任上,重視水利建設。陳鑾持身儉樸而篤義好施,在祖籍蘄州建陳氏家廟,置田400餘畝,作為祀祖贍族之資。在江夏仿范仲淹做法置義田義莊,以救貧窮。湖北發生大水災時,他曾捐俸銀數千兩助賑。後署兩江總督兼署江南河道,冒暑巡閱河道,勞累過度,卒於任所。
來源:《武昌區志》(下卷)/人物
編纂單位:武漢市武昌區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編纂人員:朱向梅
頁數:1101頁
出版單位:武漢出版社
ISBN:978-7-5430-3808-0
出版時間:2008年0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