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50年代,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生產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因而經濟資源和商品市場便顯得尤為重要。
第一次鴉片戰爭中,他們已經窺視到了中國廣泛的能源空間和商品流通市場。於是,他們利用各種手段向中國提出有損民族利益和領土主權的要求。
1854年和1856年,他們要求在《南京條約》的基礎上籤訂新的不平等條約,英、法、美還以曾兩次幫助鎮壓太平天國為藉口,向清政府提出包括中國全境開放、鴉片貿易合法化等無理要求,但均遭到了清政府的拒絕。隨後,英法便策劃了一場新的侵華戰爭,試圖再次以武力達到他們實施經濟掠奪的目的。
1856年2月,法國神父馬賴在廣西西林從事非法活動,被當地官府處死,法國即以此為口實對華採取軍事報復。英國也處心積慮地尋找重開戰端的藉口,蓄意製造了"亞羅號"事件。"亞羅號"是一艘中國走私船,曾經在香港領過一張登記證,但已經過期。10月,中國水師在廣州附近登上"亞羅號"拘捕匪徒,遭到英國駐廣州領事巴夏禮的抗議,他們硬說這是一艘英國船。儘管已將"亞羅號"上緝捕到的走私船員交還給他們,但英方卻未予理睬。10月23 日,他們突然發起進攻,佔領廣州以南沿江各炮臺,並一度衝進廣州城內,第二次鴉片戰爭便由此爆發。
法國此時也迫不及待地尾隨其後,於次年出兵中國,與英軍組成了英法聯軍。1857年12月,英法聯軍五千六百餘人(其中法軍一千人)在珠江口集結、準備大舉進攻。美國公使列衛廉和俄國公使普提雅廷也到達香港,與英法合謀侵華。此時,清政府正以全力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對外國侵略者採取"息兵為要"的方針。葉名琛忠實執行清政府的政策,不事戰守。12月28日,英法聯軍炮擊廣州,並登陸攻城。都統來存、幹總鄧安邦等率兵頑強抵禦,次日失守。將軍穆克德訥投降,並在以巴夏禮為首的"聯軍委員會"的監督下繼續擔任原職、供敵驅使。葉名琛被侵略軍俘虜。
廣州陷落後,四國侵略者合謀繼續北上,以便對清政府造成直接威脅。
英法聯軍
1858年4月,英、法、俄、美四國公使率艦陸續來到大沽口外,分別照會清政府,要求指派全權大臣進行談判。
俄、美還表示願意充當"調停人"。咸豐帝命令清軍在天津、大沽設防,一面派直隸總督譚廷襄為欽差大臣,前往大沽辦理交涉,並把希望寄託在俄、美公使的"調停"上。英、法侵略者並無談判誠意,只是以此拖延時間,加緊軍事準備。5月20日,英法軍艦炮轟大沽口炮臺。駐守各炮臺的清軍奮起還擊,與敵鏖戰。但譚廷襄等毫無鬥志,望風披靡,加以炮臺設施陳陋,大沽口失陷。
大沽口舊照
英法聯軍溯白河而上,於26日侵入天津城郊,並揚言要進攻北京。
在侵略者的淫威恫嚇之下,清政府再次屈膝投降。6月下旬,連驚帶嚇的大學士桂良分別與英、法、美、俄簽訂了可恥的賣國條約——《天津條約》。而沙俄在《天津條約》中迫使清政府承認已簽訂的《援琿條約》,徹底霸佔了中國東北的大片國土。
1859年6月,英、法駐華公使以換約為由,執意要率軍艦從大沽口,溯白河進京,遭到清政府拒絕。6月25日,英法軍艦便向大沽口炮臺發動進攻。經過整頓的大沽口守軍奮起反擊,擊沉擊傷英法兵艦十餘艘,斃傷侵略軍四五百名。英法聯軍狼狽撤出大沽口。
英法聯軍進攻大沽慘敗的訊息傳到歐洲,英、法統治階級內部一片戰爭喧囂,叫嚷要對中國"實行大規模的報復,佔領京城"。1860年2月,英、法兩國政府分別再度任命額爾金和葛羅為全權專使,率領英軍一萬五千餘人,法軍約七千人,擴大侵華戰爭。4月,英法聯軍佔領舟山。5、6月,英軍佔大連灣,法軍佔煙臺,封鎖渤海灣,並以此作為進攻大沽口的前進基地。
此期,清朝前敵統帥僧格林沁則以為敵軍不善陸戰,因而專守大沽口,盡棄北塘防務,給敵人以可乘之機。8月1日,英法聯軍在北塘登陸,沒有遇到任何抵抗。14日,攻陷塘沽。再水陸協同,進攻大沽口北岸炮臺。守臺清軍在直隸提督樂善指揮下,英勇抗擊。但清政府本無抗戰決心,咸豐帝命令僧格林沁離營撤退。清軍遂逃離大沽口,經天津退至通州(今北京通縣)。8月21日,大沽口失陷。侵略軍長驅直入,於24日佔領天津。清政府急派桂良等到天津議和。英、法提出,除須全部接受《天津條約》外,還要增開天津為通商口岸,增加賠款,以及各帶兵千人進京換約。清政府予以拒絕,談判破裂。侵略軍遂從天津向北京進犯。此時,清朝上下,慌作一團,爭相逃命。9月22日,咸豐皇帝率后妃、大臣們逃往承德避暑山莊,命恭親王奕訢向侵略者求和。10月,英法聯軍完全控制北京,進而將圓明園洗劫一空,並放火焚燬。
侵略軍入侵北京舊照
10月下旬,清政府代表、恭親王奕訢與英、法代表訂立了《北京條約》。
條約規定∶開天津為商埠;准許華工出國;割讓九龍司地方給英國;發還天主教資產;對英、法賠款增加到800萬兩白銀。國土淪喪,權益受損,清政府再一次用中華民族的尊嚴為第二次鴉片戰爭畫上了屈辱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