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先烈,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永遠的精神豐碑。沒有革命先烈的犧牲,就沒有我們現在幸福的生活。我們要牢記歷史,牢記那些為我們付出鮮血和生命的先輩們!
孔昭同(1880-1940) 字從吾,是孔子的後裔。山東省滕州市界河鎮西柳泉莊人。1900年入江北陸軍學校學習。1913年到軍閥孫傳芳部任營長,後升師長。1927年初離閩回魯,在滕縣開藥房並興辦義學。1938年1月底組建魯南民眾抗日自衛軍,任副司令。他利用同石友三的舊關係,使自衛軍編為國民革命軍第10集團軍第1縱隊,並任司令。不久,所部又改編為第10集團軍暫編第6師,任師長,率部轉戰於抱犢崮山區。1940年4月,孔昭同所部接受八路軍改編,被任命為115師曲、泗、鄒、滕、費五縣游擊隊司令。同年11月11日在115師衛生部醫院病故。
史欽琛(1912—1940),原名史序書。河北成安縣亦村人。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史欽琛在堂邑縣鳳凰集動員20多位青年,收集了一批槍支,組成游擊隊。後編入中共魯西北特委直接領導的第一遊擊大隊,在陽穀縣、壽張縣一帶進行抗戰。1939年1月,任八路軍一二九師築先縱隊政治部主任。此後,率縱隊先後參加了俎店、富裕集、金郝莊等地的戰鬥。1940年春,參加了討伐頑軍石友三部的戰役。5月,築先縱隊和129師先遣縱隊合併為129師新8旅,史欽琛任22團政委。6月,日軍集結步兵、騎兵、炮兵8000餘名,配備坦克10餘輛,“掃蕩”魯西北抗日根據地。22團化整為零,史欽琛率二營到莘縣開展反“掃蕩”。25日拂曉,在耿樓村遭日軍東西南三面包圍,終因寡不敵眾,史欽琛和127名指戰員壯烈犧牲,時年27歲。
馮治綱(1908—1940),出生于吉林省公主嶺,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龍西北指揮部指揮。西征以後,馮治綱率領二支隊馳騁於訥嫩平原,屢建戰功,威震敵膽,軍威遠播。1939年上半年,就連續攻破了德都縣紫霞宮、日本飛機場、老龍門車站、北安李桂芳屯、曹乃汶屯、訥河縣三合村、呂家燒鍋等重要據點。在二支隊所活動的區域,抗日烈火越燒越旺,日偽統治者恐慌萬狀,調集大批軍警東征西討。僅從1939年6月至12月,我二支隊就與敵偽軍交戰達75次之多。敵人損兵折將,對馮治綱所部聞風喪膽。1940年2月4日,馮治綱所部在阿榮旗三岔河上游的任家窩堡與日本關東軍、偽興安軍遭遇,在這次戰鬥中,馮治綱同志光榮犧牲,時年32歲。
朱啟傑(1912-1940.5.28),又名朱啟哲、朱比莎,江蘇省漣水縣成集鄉朱南蕩人。1937年加入抗日同盟會。1939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5月率領政治工作隊到泗縣陳集鄉袁圩建立基層政權,開展減租減息工作。袁圩的惡霸地主袁林十分反動而狡猾,當面點頭哈腰,暗地裡卻投靠日軍,群眾都不敢向他鬥爭。朱啟傑掌握這一情況後,便和工作隊員分頭深入苦大仇深的貧僱農家庭,激發他們的階級仇恨,同時利用貧僱農積極分子,宣傳抗日救亡、減租減息等革命道理,袁圩的群眾鬥爭情緒迅速高漲。袁林恨得咬牙切齒,暗地向日軍告了密。1940年5月28日中午,日軍突然包圍了袁圩。這時朱啟傑正和工作隊員在屋內開會,當指揮突圍時,已經來不及了。後被敵人殺害,犧牲時28歲。
朱愛周(1902-1940),名秉蓮,字愛周,贛榆縣(現連雲港市贛榆區)羅陽人。1922年考入北平高等警官學校, 畢業後,歷任國民黨縣公安局長,縣常備大隊長和縣府秘書等職。1936年,任江蘇第三水警區區長。1938年1月,朱出任國民黨贛榆縣縣長。1940年3月22日深夜,日軍突然偷襲朱愛周部駐地,情況十分危急。朱愛週一面指揮部隊奮力抵抗,一面安排文職人員及村民撤退。敵以重炮猛轟,朱愛周多處受傷倒在血泊之中。敵人逼近後,朱愛周舉槍自戕,壯烈殉國。時年39歲。
我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希望大家不要忘記那段悲壯的歷史,和那些為我們付出鮮血和生命的先輩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