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阿嬌被罵慘了。
拍攝的網路電影《封神:妲己》上線,豆瓣2.8分。
阿嬌的宣傳海報,更被質疑打擦邊球。
前兩天,阿嬌還和阿Sa合體上了一個新節目《因為是朋友呀》。
節目中,40歲的阿嬌說了這樣一段話:
“我是進娛樂圈才開始我的生命,公司像一個大家庭。
媽媽沒有把我照顧得很好,爸爸也不在了。我是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
而39歲的阿Sa在回答“你覺得自己童年幸福嗎”時,說道:
“我覺得我的童年挺幸福的,雖然爸爸媽媽不在一起,我也沒有兄弟姐妹。”
兩個人的話放在一起,網友忍不住感慨:
這對雙生花,為何同樣經歷了童年家庭破裂、沒有同伴、孤獨成長:
卻走向了不同的宿命,擁有不同的人生底色。
原生家庭破裂後
父母的愛是孩子成長的分水嶺
我們都知道,阿嬌的不幸,從童年的經歷可以看出端倪。
她童年動盪、波折、缺少關愛。
父親在她1歲時去世,母親年紀很小的時候有了她,也不懂得如何做一個媽媽。
為了賺錢養家,曾把她寄養在爺爺家,後來爺爺去世,她一度不得不和表姐相依為命。
媽媽換過很多份工作,她也因此轉過很多次學。
顛沛流離的童年,讓她後來自卑、怯弱、沒有安全感,也因此導致她的人生坎坷又波折。
可開朗樂觀的阿sa,其實童年也經歷過不幸,原生家庭也並不幸福完美。
在她12歲時,父母就離婚了。
她一直跟隨父親生活,沒有兄弟姐妹,很小就學會自己跟自己相處。
但阿Sa的父母,雖然離婚,依然盡力給予孩子關愛和支援。
父親擔心她因為父母離婚而受傷,怕重組家庭給她帶來陰影,主動放棄了兩段感情。
母親雖然沒有和阿sa一起生活,但一直給予她精神上的支援。
曾說過哪怕她長大後做小巴司機,媽媽也認可,只要女兒是開心的。
原生家庭的破裂,傷害孩子最深。
而父母傳遞給孩子的關愛和支援,卻在無形中築起了一道保護屏障。
家庭不完整,愛依舊完整。
在父母愛的滋養中長大的阿Sa,自信、樂觀、有安全感。
所以我們看到,明明阿Sa是那個小一歲的妹妹,卻一直像阿嬌的姐姐。
每次不管遇到什麼事,都擋在阿嬌的前面。
時常勸慰阿嬌:“不要再想以前的東西,我們要面對的是未來。
你看我好,我看你好。你覺得我在一個很幸福的家庭長大,但我爸媽也離婚了。
我們要靠自己,改變自己的世界。”
成團22年,教大家勇敢的Twins,阿Sa才是那個始終勇敢、內心強大的人。
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在童年時期,父母離婚後依然給了她足夠的愛,讓她很有安全感。
父母對孩子的愛,會形成孩子對父母的一個依戀關係。
而依戀關係是孩子放鬆自我,同時也是對周圍的一種信任的依託。
原生家庭不是註定一生如影隨形的魔咒。
只要父母不減少對孩子的愛,孩子依然可以擁有不一樣的人生底色,活出不一樣的人生態度。
別讓童年失去的安全感
耽誤自己一生
不可否認,原生家庭的傷害,會影響到一個人後來的很多人生軌跡。
比如戀愛和婚姻。
阿嬌感情上的不幸,歸根溯源,還是內心始終缺愛、缺乏安全感。
看到她把所有的錯都攬到自己身上,一句“很傻很天真”,真的讓人我見猶憐。
可豔照風波已經過去很久了,事件牽涉的其他人,像同樣是童年不幸的張柏芝:
也逐漸走了出來,更積極地過好現在的生活。
阿嬌卻一度深陷在過去,渴望用一場婚姻將自己拉出泥潭,以更卑微的姿態尋求安全感。
結果我們也都知道了,婚姻僅維持一年半就宣佈分居,很快結束。
離婚後的阿嬌,甚至說過“我不會再結婚了”這樣心冷的話。
可婚姻不是避風港,不能彌補自己缺失的安全感。
匆忙逃入婚姻,只會陷入惡性迴圈。
曾看到後臺一位媽媽留言:
“因為童年缺愛,成年後很渴望愛情,急匆匆地結了婚,婚後才發現不合適。但又不希望孩子像自己小時候一樣,在單親家庭長大,沒有勇氣離婚。最後只能自己默默承受。”
向外依附的安全感,如鏡中花水中月,並不現實。
一味把安全感寄託於外在,註定是一場機率極低的賭注。
真正的安全感,只能向內尋找,只能自己給自己。
當我們把安全感寄託在自己身上,內心會更加篤定,也會更好地經營自己,經營人生。
像阿Sa,無論感情還是事業,都始終以自己為依靠。
離婚釋出會現場,鄭中基幾度哽咽落淚,而她卻是沉著冷靜遞紙巾的那個;
和陳偉霆分手後,不管媒體怎麼煽動陳偉霆火了之後分手,借她上位,她也從未出言抱怨。
08年被迫單飛時,很多人都不看好她。
她主動拓展,轉戰影視,三度提名金像影后,現在已經在大熒幕佔據自己的一席之地。
同時學投資、學理財,個人資產早已過億,儼然隱形富婆。
和男友石恆聰穩定相戀4年,不願意為了結婚而結婚,主動權始終把握在手中。
誠然,離異的父母給足了她安全感,所以她才有底氣去面對成年後的一切挫折。
但更多的時候,就像她說的:“我覺得人要自己對自己負責。”
人生很長,不要放棄掙脫出傷害的努力。
對自己負責,好好地愛自己,不要辜負自己。
我們的過去決定著我們的現在,可我們的未來卻由現在決定。
你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
父母要成為孩子的那道光
18歲之前,我們可以怪原生家庭,但是18歲之後:
作為成人,我們要成長,要學會自己治癒自己。
這很難,但是人生的必修課。
尤其是有了孩子後。
我們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
只有我們成長和自愈,才能給予孩子愛,成為孩子好的模板,不讓傷害延續到下一代。
曾看到過一位讀者留言:
“我三十歲之前的日子,一直受自己的成長環境影響,可以說一地雞毛。
三十歲後結婚生孩子,過得異常之辛苦,尤其跟先生的婚姻,很恐怖的就是父母的翻版。
後來看到孩子成長的問題都是自己問題,努力調整自己。
養兒育女雖然辛苦,如果自己願意改變,真的可以治癒自己成長過程中受過的傷害。”
《都挺好》裡蘇明玉說過:“成長的宿命,就是超越你的原生家庭。”
超越很難,但孩子,是我們最大的動力。
我們決定不了自己的原生家庭,但可以決定給孩子一個怎樣的原生家庭。
我們可以拒絕活成父母的模樣,拒絕讓孩子走我們走過的路,進入一個死迴圈。
就像孫儷曾因為父親拋棄母親,一度對婚姻失望透頂。
鄧超也是重組家庭出身,一度對婚姻很是懷疑。
兩個童年不幸的人,在遇到彼此之後,卻給了一雙兒女一個幸福的家庭,完整的父愛和母愛。
曾看到一位媽媽,努力不讓孩子活成自己的翻版:
“小時候爸媽總喜歡打擊式教育,做得不好罵得劈頭蓋臉,做得好也很少誇我。成年後的我,很喜歡自我否定,工作上或人際關係上遇到問題,會陷入自責很久。但我現在總會告訴我的女兒,你很棒,不管遇到任何事,媽媽都會做你堅強的後盾。”
心理學家羅傑斯曾說過:“好的人生,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狀態,是一個方向,而不是終點。”
原生家庭是我們的起點,但絕不是我們和孩子的終點。
自我修復自我治癒,給自己的孩子一個更好的原生家庭,不是沒有可能。
最後,希望每個曾受過傷的父母都能獲得治癒,也都能給孩子溫暖的小家和愛的記憶。
點個“贊”,願每位父母都能給孩子足夠的愛和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