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衛星怎麼給地球“拍照片”?

說到拍照,我們自然地聯想到攝像頭和快門,將攝像頭對準需要觀測的東西,快門一按,就能得到一張在二維畫素點上填上三原色座標的資料構成的影象。

衛星怎麼給地球“拍照片”?

但是對於衛星觀測地球(地表/地球大氣)來說,具體的成像原理就會稍微複雜一些。

掃描方式

衛星按照軌道可以分為靜止衛星極軌衛星。我們知道,地球的自轉角速度是固定的,若要用一個衛星恆定地監測地球,那麼衛星軌道的高度就是固定的,這就是靜止衛星。靜止衛星高度有36000km,地球半徑約6371km,可以想見,在衛星上看地球的張角只有20.38°,直接拍照的效果怎麼會好呢?我們想要有很高解析度的影象須要用“掃描”的辦法。

↓↓↓↓

衛星怎麼給地球“拍照片”?

具體來說,“掃描”是透過調整觀測儀器的角度,對準地球的不同位置,獲得資料。比如風雲2號氣象衛星,衛星本身繞著自己的主軸旋轉,使得感測器能在地球上掃描出帶狀的觀測資料;再使衛星調整姿態,向上向下傾斜,就能再地球上掃描出“平行”的觀測資料。

↓↓↓↓

衛星怎麼給地球“拍照片”?

圖源:央視新聞客戶端+筆者標明掃描路徑和衛星旋轉方向

當然,不同衛星可以透過採用不同的調整姿態的方式來提高觀測利用率。就風雲2號氣象衛星來說,在衛星自身旋轉一圈360°中只有幾十度是對著地球的,它的利用率顯然不高;而到風雲4號衛星,採用了三軸穩定的方式,主動控制衛星朝向,使探測器在旋轉過程中一直面對地球,這樣觀測效率顯然提高很多。

↓↓↓↓

衛星怎麼給地球“拍照片”?

圖源:谷歌圖片“風雲四號氣象衛星”

那麼有人不禁要問了,為什麼不早採用三軸穩定方式控制衛星朝向呢?

衛星怎麼給地球“拍照片”?

因為三軸穩定方式沒那麼簡單。

自旋穩定方式在衛星做繞地運動時很容易能做到自身姿態穩定,重點在於衛星本身對自己的主軸軸對稱;而三軸穩定方式若想要使探測器一直朝著地球,衛星的姿態如何穩定是個很大的問題。

其次,自旋穩定衛星受到太陽輻射是均勻的,而三軸穩定衛星由於一個面一直朝著地球,衛星兩面受到太陽輻射量差距會使得衛星發生形變,材料的研製和使用、衛星儀器的排布都是需要細緻考量的。

而靜止衛星離地球較遠,觀測精度難免會受到限制,我們希望獲得更高精度的觀測資料就需要極軌衛星。極軌衛星(也叫太陽同步衛星)的軌道較靜止衛星來說更低,約為840km,繞地球的南北兩極執行。

它的觀測方式可以想象成做CT的時候掃描,儀器/衛星掃過哪兒,就能獲得哪個地方的資料;因而衛星的軌道和觀測資料的經緯度是可以直接匹配的,所以常能聽到“一軌資料”的說法。舉個例子,CloudSat衛星在2007年07月22日一天內在地球上掃出來是這樣的:

↓↓↓↓

衛星怎麼給地球“拍照片”?

可以看到它的覆蓋範圍還是比較小的。當然也有衛星在行進的過程中,會將探測儀器加上垂直於軌道方向的擺動,以此探測到一個面的資料。比如左圖是GPM衛星的測量的地表降水,在紅線處畫剖面就能得到紅線處的降水率剖面(右圖):

↓↓↓↓

衛星怎麼給地球“拍照片”?

衛星怎麼給地球“拍照片”?

存在問題

很明顯,觀測到的每一軌資料中存在時間差,按照衛星貼地飛行、粗略估算衛星繞地球一圈的週期約為84分鐘。我們挑出一軌的資料分析,其實很難說這84分鐘的資料是同時觀測的;挑其中某段資料分析也應當考慮到其時間上的差異。

↓↓↓↓

衛星怎麼給地球“拍照片”?

如果我們需要分析全球/地區資料,就需要考慮用很多天的資料集合成一張圖來表示長時間的平均狀態。而我們得到的“平均狀態”中任何一個點,實際上都不是對該點進行長時間連續觀測後取平均得到的狀態,而是時隔很久後再次觀測到這個點;且正是因為我們觀測不到“同時資料”,地圖上不同點的平均實際是不同時刻的平均。有點繞啊,反正說這麼多就想表達:除了空間解析度之外,時間精度的提升也是個非常重要的事情。

撰稿:麥李婷

美編:怪伽cc

來源:石頭科普工作室

編輯:dogcraft、yrLewis

分類: 科學
時間: 2021-09-18

相關文章

美衛星拍攝到地球照片,發現綠化面積快速增長,中國印度功勞最大

美衛星拍攝到地球照片,發現綠化面積快速增長,中國印度功勞最大
在如今科技發達的年代,衛星對人們的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也儼然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世界各國將衛星發射到太空中,目的就是希望能在自己國家的實力下實現衛星自主使用.如果要把未來國際市場比作是 ...

太空中有多少衛星繞地球執行?

太空中有多少衛星繞地球執行?
似乎每週都有一枚火箭被髮射到太空,攜帶著漫遊者.遊客或最常見的衛星前往火星."太空越來越擁擠"的觀點已經出現了幾年,但到底有多擁擠呢?會有多擁擠? 許多被送入軌道的衛星已經死亡並在 ...

僅差4小時,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險些功虧一簣

僅差4小時,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險些功虧一簣
科技無國界,是個傳說 今天咱們不說晶片 聊一聊GNSS--全球衛星定位導航系統 不是GPS 而是國之重器,北斗導航! 案例一 1993年,"銀河號"事件 "銀河號&quo ...

地球重達60萬億億噸,是什麼力量在託著它不掉下去呢?

地球重達60萬億億噸,是什麼力量在託著它不掉下去呢?
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類地行星,也是目前已知宇宙中最特殊的一顆行星,就算忽略地球上的各種生命,我們生活的這個行星仍然是比較特殊的,比如說大量的液態水,雖然在宇宙中液態水並不少見,可是大部分存在液態水的行 ...

土星、木星為什麼能有幾十顆衛星?丨Calling太空

土星、木星為什麼能有幾十顆衛星?丨Calling太空
編者按:"浩瀚的空天還有許多未知的奧秘有待探索",為此,中科院之聲與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聯合開設"Calling太空"科普專欄,為大家講述有趣的故事,介紹 ...

城市與減災 | 申旭輝:中國“張衡一號”電磁監測衛星計劃進展

城市與減災 | 申旭輝:中國“張衡一號”電磁監測衛星計劃進展
本文節選改編自<城市與減災>2021年第4期,原文題目:中國"張衡一號"電磁監測衛星計劃進展,作者:申旭輝.澤仁志瑪.袁仕耿等. 作者簡介 申旭輝,博士,國家自然災害防 ...

中國的“太空加油”衛星來了

中國的“太空加油”衛星來了
澎湃新聞特約撰稿 邰豐順 在影視劇或媒體報道中,空中加油技術出現的頻率還是不少的,因此大家對空中加油這個詞還是比較熟悉的,那"太空加油"呢?想必大家就比較陌生了. 在本屆珠海航展上 ...

價值7.5億美元的陸地衛星9號成功發射,將持續服務地球50年
價值7.5億美元陸地衛星9號成功升空,這將是陸地衛星系列第九顆升空的衛星,該系列的衛星已經為地球持續服務了五十年,期間這系列的衛星所取得成果對人類的發展有著重要指導意義. 關於陸地衛星專案,這是始於1 ...

日本能去小行星取樣,為何不能登陸月球?核心技術十七年無法攻克

日本能去小行星取樣,為何不能登陸月球?核心技術十七年無法攻克
2020年12月6日,我國的嫦娥五號上升器與軌返組合體完成了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月球軌道自動對接,並且完成了月球土壤的封裝和轉移.而巧合的是,幾乎與此同時,日本的隼鳥二號小行星探測器也把它採集到的小行星 ...

清理太空垃圾的神奇“蛛網”,還能建房子?真是神奇了
簡介:隨著太空垃圾的增多,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如何才能將太空垃圾蒐集起來消滅掉.俄羅斯的STAR ROCKET 正在開發一種功能性的自主衛星,也就是桶型泡沫碎片蒐集器,它可以在接近碎片雲時擠壓出泡沫晶 ...

45年前與現在相比,地球的照片變化很大,預示著將有重大災難?

45年前與現在相比,地球的照片變化很大,預示著將有重大災難?
有人在網上釋出了一張地球對比圖片,說是NASA最新發布,地球從清晰的藍色,變成模糊的髒色,看起來變得很厲害,甚至有些令人恐怖(見下圖). 40年前的地球與現在當然有區別,但我認為,不是肉眼能夠在照片上 ...

地球大降溫的徵兆?NASA:29年資料顯示,高層大氣正在冷卻、收縮

地球大降溫的徵兆?NASA:29年資料顯示,高層大氣正在冷卻、收縮
地球作為人類生存的天體,可以說它的任何變化都可能影響到人類的生存.而長時間以來,地球的氣候變化對人類的影響最大.如今大家對地球未來的一個趨勢說明--也主要說了兩種情況,第一.地球未來會持續升溫,可能變 ...

失聯51年的東方紅衛星,現狀如何,中國還能接它“回家”嗎?

失聯51年的東方紅衛星,現狀如何,中國還能接它“回家”嗎?
你知道中國發射的第1顆人造衛星叫什麼名字嗎?它什麼時候完成的發射任務呢?它在被研製的過程中又遇到了哪些困難?而它現在的處境又是如何呢? 一:驀地飛仙降碧空,雲車雙輛挈靈童. 其實中國發射的第1顆人造衛 ...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將中國時空資訊掌握在自己手中
"2020年,北斗系統產業鏈國內產值已超4000億元,海外應用加速落地,已在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得到應用--"5月26日,第十二屆中國衛星導航年會在南昌開幕,當中國衛星導航委員 ...

尋找另一個地球

尋找另一個地球
|作者:賙濟林† 劉慧根 謝基偉 (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 本文選自<物理>2021年第3期 摘要 系外行星尤其是宜居行星的搜尋與刻畫,是天文學研究的熱點前沿問題.尋找另一個地球,是 ...

利好!北斗軍工板塊高開;大飛機走勢強勁,衛星行業開始升溫?

利好!北斗軍工板塊高開;大飛機走勢強勁,衛星行業開始升溫?
剛剛老大又講話了,刷屏的"太空資產是國家戰略資產,要管好用好,更要保護好"表態,規格和重要性不言自喻. "太空資產"是個全新提法,其板塊上還是衛星.利好天基網際 ...

衛星直擊:亞馬遜雨林正在經歷“每年一痛”

衛星直擊:亞馬遜雨林正在經歷“每年一痛”
亞馬遜雨林,覆蓋南美洲9個國家,佔地面積550萬平方公里,產氧量接近全球總量的20%,被稱為"地球之肺". 這裡蘊藏著世界上最豐富多樣的生物資源,在全球所有的鳥類和魚類中,五分之一 ...

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研究員、教授蔣虎:為東陽發展提供智力支援
蔣虎,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研究員.教授,"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地球觀測與導航"重點專項專家. 上世紀90年代初,蔣虎進入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工作, ...

空間物理學漫談——從太陽爆發到地球磁暴

空間物理學漫談——從太陽爆發到地球磁暴
空間物理學是什麼 空間物理學是利用空間飛行器直接探測和研究太空中的物理現象和過程的學科,它是人類進入太空時代之後的產物,是一門年輕的學科.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發射了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