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編|譚麗平,內容來源|《一本書讀懂碳中和》安永碳中和課題組,機械工業出版社
碳中和概念正迎來高增長期。
今年年初,國家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納入“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的重點任務,利好因素很快在資本市場傳導開來,在二級市場上,“碳中和”概念股早已成為耀眼的明星,某股票因“碳中和”概念,甚至被連拉21個漲停板,光伏、氫能、新能源等均從中受益,而一級市場,據億歐智庫統計,僅半年的投資規模就達到歷史新高(405.29億元人民幣),“標的”供不應求。
2021年,也被稱為“碳中和元年”。
按照我國提出的“30·60”雙碳目標,中國需要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即碳排放量達到峰值後不再增長,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即“排放的碳”與“吸收的碳”相等。
事實上,大到跨國貿易,小到細胞呼吸,碳排放無處不在,這也意味著,“碳中和”不僅是國家目標,還涉及著千千萬萬的企業、資本市場投資者,也涉及每一個個體。未來40年,無論是經濟增長模式和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的調整,還是消費模式、生活方式及生態建設,都將受此影響。
“碳中和”是什麼?為什麼要40年才能實現?碳中和中暗藏了哪些投資機遇?機遇以外,實現碳中和對我們每一個人到底意味著什麼?
為了明白這些問題,我們拆解了安永碳中和課題組創作的《一本書讀懂碳中和》一書,這本書全景展現了碳中和背景下,6個重點行業的行動路徑、投資機遇,以及企業減排、產業政策佈局、金融機構、個人等方面的行動指南。
讀完全文,你會了解:
1、什麼是碳中和?為什麼提出碳中和?
2、實現碳中和的4個關鍵要素、6個重點行業,以及3大要素支撐。
3、個人、企業、政府、金融機構可以做些什麼?
4、工業行業上市公司股票會被大幅拋售?關於碳中和的幾大誤區
碳中和是什麼?
想象一下,2060年,“零碳”的一天,是怎樣的?
8:00吃完早餐,駕駛電動汽車,根據智慧駕駛規劃的路線出發前往公司;9:00來到零碳園區,在綠色建築中開始一天的工作;12:00使用自己近期參與碳減排活動所集讚的點數,兌換午餐打折券;16:00光伏發電機器人送來快遞,同時回收快遞使用的可迴圈包裝盒;18:00回到用綠色水泥、再生鋼材建造的家,使用電氣化爐灶製作晚餐;20:00來到白天儲存光能,晚上使用LED燈照明的公園散步;21:00打包出差行李,準備第二天乘坐氫氣供能的飛機……
這一天將伴隨著碳中和目標實現的到來。那碳中和到底是什麼?
我們在瞭解碳中和這一概念之前,需要了解提出的背景——全球氣候快速變暖。
2020年,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化以前上升了大約1.2℃。看似幅度很小,但對全球的影響是巨大的:全球氣溫每升高1℃,海平面可能會上升超過2米,這會導致像巴厘島、馬爾地夫這樣海拔較低的沿海地區面積逐漸縮小甚至消失;全球氣溫每升高2℃,全球99%的珊瑚礁將會消失,凍土會永久解凍,水資源極度緊張,動物減少8%,極端天氣頻發;全球氣溫每升高5℃,可能引發生物大滅絕,城市淹沒。
2015年12月,近200個締約方共同通過了《巴黎協定》,主要目標,就是將21世紀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比工業化前水平高2℃以內,並尋求將氣溫升幅控制在1.5℃以內。這樣能避免大量氣候變化帶來的損失和風險,顯然,距離這一紅線已經很近了。
導致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就是人類活動不斷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我國已經是碳排放量大戶,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資料,2018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約為96億噸,佔全球總量的1/4以上,居全球首位,排放量是美國的2倍、歐盟的3倍多。
按行業看來,2018年我國發電和供熱行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佔全國總排放的51%,碳排放量遠高於其他行業,這主要我國“富煤、貧油、少氣”的資源特徵決定了當前發電和供熱行業仍以燃燒煤炭為主。工業行業二氧化碳排放佔比為28%,是第二大碳排放行業。鋼鐵、水泥、化工等工業的生產過程由於對化石能源高度依賴,因此產生了相對較多的碳排放。此外,交通行業和建築行業的碳排放佔比分別是10%和6%。可以看出,目前許多行業的能源結構與節能環保的要求相比仍顯得格格不入,行業低碳、零碳改造刻不容緩。
在此背景下,2020年9月,我國在聯合國大會上提出“30·60”雙碳目標。碳達峰,是指碳排放量達到峰值後不再增長,並逐漸下降的過程。碳中和,是指在特定時間內,每一個物件(可以是全球、國家、企業、甚至某個產品等)未來“排放的碳”與“吸收的碳”相等。
碳中和,已刻不容緩。
4項關鍵要素缺一不可
《一本書讀懂碳中和》一書也指出,因為經濟發展與節能減排的矛盾、能源轉型技術、社會觀念的轉變等方面的問題,碳中和轉型機遇與挑戰並存。
書中提出,實現碳中和,四項關鍵要素缺一不可。
第一,技術可行:大力發展可複製、可推廣的低碳技術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根本路徑。而在未來幾十年,可以預見,以CCUS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電氣化技術、資訊科技等為中心的一系列低碳技術發展路線將在能源轉型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成本可控:綠色低碳技術的發展固然會推動我國技術轉型的全面升級,形成國際競爭力,但技術的研究與發展需要企業“買單”,低碳技術的應用也會增加產業鏈各環節中間產品、終端消費品的成本。因此,碳中和目標的實現需考慮低碳與市場發展的平衡,在技術可行的前提下做到成本可控,這樣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第三,政策引導:由於時間緊、任務重,我國脫碳之路對行業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的調整以及社會大眾生活方式的改變提出了更嚴苛的要求。這就需要政府部門要發揮“指揮棒”的作用,透過完善行業排放標準、建立碳稅徵收機制、建立健全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以及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等,實施一系列碳減排政策,為企業發展碳減排新技術提供政策上的支援與引導。
第四,多邊共贏:要實現碳中和目標,一方面需要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另一方面還需要產業鏈上下游利益共同體的協同努力,從而實現互惠互利、合作共贏。
6大行業轉型機遇
碳減排已然成了硬指標,2021年,更是被稱為是碳中和元年。那在未來40年的轉型過程中,各行業的轉變路徑和機遇是什麼?
《一本書讀懂碳中和》指出,我國提出的碳中和目標加速了對能源系統的低碳綠色轉型。能源系統分為供給側和需求側,這當中會涉及電力、非電力、工業、交通、建築、服務行業6大行業的發展。此外,各行業在節能減排的過程中,離不開碳的碳排放交易體系的建設、“負排放”技術的發展以及綠色金融體系的發展,因此在行業著手減排的同時要大力發展這3大支撐要素。
在供給側,分為電力碳中和與非電力碳中和。實現電力碳中和是我國碳減排的核心,但是很多領域的能源需求無法僅依靠電能替代實現電氣化改造,例如長途交通、鋼鐵、化工等行業由於其生產特性,需要氫等作為燃料,因此非電發展也是供給側碳中和很重要的一環。
1、電力碳中和:
2019年,我國煤電發電量佔總發電量比重達63.9%,而煤電汙染嚴重、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因此如果將這一巨大的數字降到幾乎為0是一項艱鉅的任務。
這就需要發展可再生能源。需要發展以風電、光伏發電為主的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發揮水電的基礎保障作用,減少對火電的依賴,逐步淘汰落後產能煤電,安全發展核電,透過發展抽水蓄能、水電等技術提升電網靈活性,以滿足用電需求。
此外,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是以新能源為主題的電力系統。未來新型電力系統將形成以風光系能源發電為主,風光水火儲能互補的態勢。
另外,需要大力發展儲能技術,其中氫能將逐步成為主流的長期儲能技術。
2、非電力碳中和:
如果說電力碳中和是我國2060年碳中和目標前進的必經之路,那麼非電碳中和就是這條路上最後的百米衝刺。目前我國能源需求中非電佔比超過50%,交通、化工等領域對燃燒能源的依賴程度較高,很難用電替代,因為清潔能源的發展和利用至關重要。
這就需要推動氫能的發展、加快生物質能的利用。
在需求側,依託技術改造的節能減排是核心,尤其是碳排放量較大的行業,例如工業、交通、建築、服務行業,這些行業的脫碳路徑對我國碳減排具有重要意義。
1、工業行業脫碳:重點在鋼鐵、水泥、化工行業的問題上。
2、交通行業脫碳:將在公路、鐵路、海路、航運等多種運輸渠道開展低碳轉型。
3、建築行業脫碳:主要在建築材料生產與運輸、建築施工、建築執行三個階段,即整個建築過程的生命週期中進行管理。
4、服務行業脫碳:具體包括快遞物流業、居民服務業、零售業、纖細通訊技術業和其他服務業。
另外,各行業在節能減排的過程中,離不開對3大支撐要素的構建。這些要素就包括:
1、碳的“負排放”技術,主要包括碳匯、CCUS、直接空氣碳捕集技術。
2、碳排放權交易體系,指允許將碳排放權當作商品放到市場上買賣;
3、發展綠色金融體系,包括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股權、綠色基金、環境權益交易市場等。
安永碳中和課題組還研究出了一個“碳中和公式”,透過數學表達的方式,告訴大家如何實現碳中和“0排放”的目標,透過能源供給側與能源需求側減少碳排放,同時發展負碳吸收技術吸收剩餘的碳。並根據公式描繪了各大行業脫碳之路。
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碳中和意味著一場新時代浪潮的來臨,將從方方面面影響社會發展和我們的生活,與其被動接受,不如主動擁抱。
可以在低碳環保、科研或就業選擇等方面為碳中和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方面,個人可透過綠色出行、環保辦公、降低能耗、減少肉類攝入、植樹造林等手段助力碳中和的實現;另一方面,在科研與就業方面,比如專業選擇上,可以考慮與碳中和發展相關的技術和專業,如新一代資訊科技、節能減排技術等,比如科研,從專業性角度出發,為碳中和建言獻策,比如就業選擇上,新一輪低碳環保技術的發展將催生一大批早切換環保的新就業機會,船業化石能源行業發展空間可能首先,儘早切換賽道或選擇在低碳技術領域自主創業。
2、給企業的建議
企業既是碳排放主體,又是實現碳中和願景、發展碳中和技術的主體,是主力我國低碳轉型的中堅力量。可以從以下方面開展行動:摸清自己的“碳家底”,明確碳排放範圍;在明確碳排放範圍的基礎上,企業需明確排放總量,即開展碳核算;結合企業特徵,制定科學的碳排放目標;制定具體的行動路線圖;“核心減排”是重點,發展培育低碳技術;建立全供應鏈的碳中和管理體系;運用數字化轉型賦能;注重碳風險管理與資訊披露等。
3、給金融機構的建議
金融機構的參與,能夠為企業龐大的資金需求提供保證,同時,金融機構的創新產品將極大地提升資源配置效率,使得企業轉型升級的綜合成本最小化。可以透過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完善碳金融風險管理體系、開展綠色金融國際合作助力碳中和。
4、給政府部門的建議
政府作為實現碳中和的“指揮棒”,具有規劃、政策制定、監督等功能。應當在行動路徑規劃、環境保護立法、技術和長野規劃方面、碳排放交易放權方面、綠色金融市場方面做好制度建設;技術合作、國際貿易方面促進國際合作;參與國際技術標準的制定。
有關碳中和的誤區
1、碳中和下的工業行業前景不太樂觀,上市企業的股票可能會被大幅拋售。
恰恰相反,碳中和與工業行業的發展並不衝突,而是給行業結構和產能的進一步調整指明瞭方向。產生誤區的原因是認為碳中和與工業行業的發展相悖,以及認為拋售某行業股票與對該行業的悲觀預期具有內在邏輯的一致性。
實際上,即使是拋售工業行業企業的股票,也並不會對行業的結構或生產發展產生根本性影響。因為買賣股票是金融市場行為,而工業行業的生產經營是國家的經濟命脈,支撐著各產業鏈的執行,並與我們的生活消費環境密切相關。以金融市場行為去影響實體經濟是本末倒置的,而且還會擾亂金融市場的秩序,造成反常波動。對於致力於創新技術和轉型的上市工業企業,我們反而應該看好它們的業績發展以及在實現碳中和方面的潛力,畢竟優質健康的企業才是資本市場上的常青樹。
2、碳中和只是一個環保議題,國家出手治理環境便足夠,跟我沒有關係
碳中和是一場深刻的社會性變革,將在未來40年內為我國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日常生活、交通出行、學校教育、就業環境,到行業發展、產業轉型,再到國際關係,社會的方方面面都將受到碳中和的影響,呈現不同程度的變化。個人身處其中也必然會受到影響,與其被動地接受變化,不如主動地擁抱和參與碳中和。對於個體而言,越早意識到碳中和的重要性,就能越早在這場變革中抓住投資、發展等的機遇,搶佔先機。
3、有了碳的“負排放”技術就能實現碳中和,行業無須節能減排
也許你會覺得碳匯、DAC技術、CCUS技術可以一舉多得,只要大力發展這些技術,鋼鐵、水泥、化工等行業就無須節能減排。如果你是這樣認為的,那麼就大錯特錯了。這些技術的確能夠清除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但其實它們抵消碳排放的能力有限,實現碳中和還是要依靠各行業自身的努力,透過企業節能減排戰略化,生產運營過程低碳化,企業科學用能效率化,助力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4、從事碳中和相關技術研發的企業都具有發展前景
成本控制是推進碳中和的關鍵。即使目前已經積累了一定技術的風電、光伏發電等行業,想要進一步發展也需要面對成本問題。除成本控制之外,從事碳中和相關技術研發的企業還需要加大核心技術研發力度,對商業模式進行探索,在我國邁向碳中和的過程中不斷接收市場反饋並及時做出改變。通往碳中和的道路充滿挑戰,並非所有從事碳中和相關技術研發的企業都能存活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