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 王曉濤
對於世界機器人大會,中電科機器人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亞並不陌生。不過,前幾次參加世界機器人大會,楊亞都是以觀眾的身份來參觀學習,而今年則是第一次以參展商的身份出現在世界機器人大會上。
楊亞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中電科機器人的產品主要有三個方向,即協作機器人、四足機器人和外骨骼機器人。作為一種可穿戴的“機器人”,外骨骼在應急救援、物資搬運、康復醫療、戶外運動等多領域都發揮著獨特的作用。這次展會上,中電科共帶來了三款外骨骼機器人——“白虹”“誇娥”“青霜”。在中電科機器人的展臺前,中國經濟導報記者看到,不時有年輕的小夥子主動體驗可穿戴的“機器人”,引來觀眾的圍觀。
中電科研發的一款名叫“虎賁”的機器狗,主要面向工業領域,具有環境感知能力,能夠從事安防巡檢、物流運輸、災難救援等工作。
相比吸引觀眾眼球的機器狗和外骨骼機器人,中國經濟導報記者更感興趣的是中電科機器人展出的機器人關節元件,因為這是機器人重要的核心零部件。據瞭解,中電科機器人雖然成立僅兩年多,但卻不同凡響。始建於1963年的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一研究所,主要從事各類微特電機與元件的研究、開發、試製、生產,產品廣泛應用於航天、航空、船舶、電子等領域。按照集團公司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2019年5月成立了中電科機器人有限公司。
過去一年,中電科機器人的產品技術水平取得了明顯進步。楊亞高興地說:“我們的機械臂去年還依靠其他廠商的控制系統,今年已經用自己的控制系統了,底層作業系統用的是Unix開源軟體,控制系統用的是我們自己的軟體,這種變化是一個臥薪嚐膽的過程。另外,我們的核心部件機器人的關節體,可以隨意地打造不同的關節,設計部門可以百分之百地按照使用者的需求來定製設計關節,而不受制於市場上的關節產品,即我們按照自己的方式來自由設計。”
“今年是我們第一次參加世界機器人大會,這本身就是企業信心的一種表現。”楊亞告訴記者,國家級特種機器人科創中心建設專案就設立在二十一所。
作為機器人領域的“國家隊”,中電科肩負著國家隊的特殊使命。楊亞表示,中電科機器人關注的不單純是經濟利益的最大化,而是產品百分之百的國產化,比如展位上的電動關節,包括晶片、元器件等,產品的經濟效益不一定好,但中電科機器人必須要去做,因為這是我們的使命。“我們在堅持純國產化的同時,也會盡量兼顧成本和自主可控。”他說。
眾所周知,伺服電機和減速器是我國機器人產業的短板。楊亞自豪地說:“航天空間站的機械臂就是二十一所生產的。電機設計整體上理論比較成熟,二十一所成立至今,初心不改,一直在從事微特電機的技術攻關。我們非常自信,自己的關節產品能夠做到比肩世界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