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交通產業與數字技術的深度融合,智慧科技企業正成為交通碳減排的重要力量之一,海信也正透過科技創新和探索積極融入到“碳中和”的藍圖中。12月7日,在第六屆中國智慧交通年會上,海信網路科技公司智慧交通事業本部總經理王雯雯發表了《低碳綠色智慧交通的探索與創新應用》主題演講,分享了海信為助力“雙碳”目標實現在智慧交通領域的實踐成果。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統計資料顯示,相較於工業、建築等領域,交通領域成為各國實現碳中和遠景目標的重點和難點。以我國為例,交通領域的碳排放量佔全國終端碳排放的15%且增速較大,其中道路交通佔交通運輸碳排放總量77%。私人乘用車排放佔比上升較快,是道路交通碳排放持續增長的主要原因。在這樣的背景下,以“安全、暢通、高效、便捷、綠色”為目標的智慧交通,將被賦予助力實現碳中和的時代責任,智慧交通與低碳交通的目標統一、融合發展成為了大勢所趨。
但目前,交通領域“雙碳”目標達成主要面臨兩方面的挑戰:
一是,交通擁堵加劇將增加碳排放。據歷史資料顯示,通勤高峰60%以上城市處於擁堵或緩行狀態,而新註冊的機動車數量卻仍舊創了新高,2021年上半年有1871萬輛機動車註冊上路,不僅將給城市交通的治堵工作帶來更大挑戰,而交通擁堵加劇也將造成碳排放量的增加。
據悉,以上海為例,平均車速低於28km/h,每提高1km/h將可帶來10.8萬T碳排放量的降低。提高常態交通出行效率,不僅是智慧交通建設的核心工作之一,也同樣是低碳交通亟需達成的目標之一。
二是,私家車高出行比例給碳排放帶來負面影響。資料顯示,在我國公共交通出行率遠低於發達國家,59%的受訪者表示更願意選擇私家車出行,而私家車的人均碳排放係數為公交車的2.4倍。公共交通對城市交通的分擔率仍需進一步提升。
面對現階段的需求升級,海信積極響應國家“雙碳”發展要求,將自身業務能力與國家戰略緊密結合,從創新技術、主動服務兩方面助力交通碳減排程序。
創新技術推動低碳交通發展
圍繞政府、企業、公眾出行的需求及體驗,海信全方位升級了智慧交通產品及解決方案,以“智緩堵”和“慧出行”兩大組合拳出擊,一方面加大科技治堵,提升通行效率,另一方面提升公共交通出行體驗,支撐優化出行結構,推動智慧交通與低碳交通的融合發展。
智緩堵:提高常態交通出行效率,交通突發擁堵快發快處
準確識別城市交通問題,制定科學合理的緩堵策略,保障交通執行效果的長期保持,這是解決交通常態化擁堵問題的核心訴求。對此,海信訊號智慧調優平臺從訊號控制和交通組織最佳化兩方面入手,在物聯感知的基礎上,透過人工智慧和專家經驗規則推薦控制策略,並結合6大類40種精細化訊號控制,實現了城市道路交通常態執行下的訊號閉環智慧最佳化,達到全域協同、緩堵提效、長效保持的效果。
藉助海信的訊號智慧調優,長沙的727處路口得到了最佳化,“老大難”堵點通行效率提升了22%,60條主幹道最佳化後行程時間和停車次數分別降低21.9%、44.9%。根據測算,典型路段最佳化後碳排放量預計可減少約4.82%。
在今年全國第十四屆運動會主辦城市西安,海信也協助西安交警打造了全國領先的智慧交通體系,114條主幹道綠波使通行效率提升了23%,46處堵點最佳化後通行效率提升了18%以上,而原先擁堵的曲江區域經過區域控制後擁堵指數下降了8個點。
除常態化擁堵,交通突發事件也極其容易導致短時間內車流大量聚集,這一現象僅靠訊號控制和組織最佳化難以有效應對,必須藉助科學手段提高事件快發快處能力。在“快發”方面,要提高感知能力,快速發現交通異常,透過智慧化和自動化方式即時預警,在“快處”方面,要針對不同場景,建立科學精準的處置方案,便於一鍵派發,提高處置效率,並透過系統的回溯總結,持續最佳化提升處置方案的專業性。
例如,針對早晚高峰日常場景,海信透過AI影片分析技術實現了對突發擁堵的快速發現,並融合多種手段實現精準定位,系統基於警情特徵自動推薦專業處置方案,針對不同型別警情按不同處置層級和方式進行智慧快速處置,減少人工操作,處置效率提升20%。
惡劣天氣對交通的影響也不可忽視。海信系統在惡劣天氣特定場景下,可固化優秀的指揮方以資料代替傳統的經驗決策,提高突發極端天氣下的警情處置效率。
目前,海信可以實現節假日、高速公路等9大類81小類場景化指揮。
緩堵提倡、處置提效的資料背後,意味著更多碳排放的減少,是技術創新為低碳交通帶來的實際價值。
慧出行:提高市內公交分擔率,改善城際出行體驗
根據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的相關研究,交通碳排放的30%來自城市交通,而城市出行中小汽車分擔率每向公共交通轉移1%,則城市交通碳排放整體可下降2%。因此,大力提升公共交通機動化出行分擔率是降低整體城市交通碳排放的有效手段。
目前,國內公共交通機動化出行分擔率普遍不高,公共交通較為發達的北京、上海、廣州也僅為49.5%、41.5%和44%,二三線城市差距更大。
根據交通部科學研究院發展中心的對《中國中長期交通運輸低碳發展戰略的研究》,為實現雙碳目標,2030年、2050年大型城市的公共交通分擔率要分別提升至62%和65%。
因此提升整個公共交通的可達性、可靠性和舒適性,增加公共交通吸引力,提升公交分擔率,在城市交通低碳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是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公共交通的可達性、可靠性和舒適性顯得越來越重要。
海信認為,公共交通的可達、可靠、便捷,至少要從線網最佳化、智慧排程、訊號優先這三個方面進行解決。
目前公共交通線網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以較為核心的兩個指標為例:按照《城市道路交通規劃設計規範》,換乘係數大型城市大城市不應超過1.5,中、小城市不應超過1.3,但目前國內超大城市和大中型城市均超出該指標,分別為1.519和1.335;公共交通出行的平均步行距離在750較為合理,但超大、特大和大中行城市分別達到了1046、1033和922米。
以城市客流OD為基礎,圍繞線網的可達性、可靠性、便捷性,從線網、線路、站點和接駁4個維度,透過大資料分析精準定位線網問題,由面到點識別公共交通線網服務的瓶頸點,採取短線接駁、站點位置調整等方案進行針對性的最佳化,整體提升公共交通服務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技術方面,首先,智慧排程的第一個環節行車計劃自動生成,合理降低滿載率。
目前行業內的行車計劃還普遍存在高峰滿載高、平峰空載多的問題,影響出行體驗。2020年交通運輸部和發改委印發的《綠色出行建立行動方案》,明確要求早晚高峰期擁擠度應控制在合理水平。
對此,海信基於對客流和路況的大資料分析,預測客流規律和單程時間,建立了包含服務、成本、運營3個維度、7項指標的行車計劃評價體系,透過人工智慧演算法最佳化並模擬行車計劃,實現公交行車計劃的閉環最佳化,在不增加車輛投入的情況可以有效降低高峰滿載率5%-10%,提升乘客出行體驗。對於客流下降明顯的線路,則可以減少車輛投入5%以上,大幅減少低效里程,節能減排。
其次,是異常事件下的排程自動化,確保準點率
核心是要解決目前突發客流疏散不及時、路堵故障導致發車不準點等問題。海信透過加強人、車、場、站、路公交五要素感知,融合網際網路、氣象等多源資料,總結優秀排程員的經驗,建立了14類異常的自動處置策略庫,提高排程員的排程效率和排程質量,可以大幅減少發車不準點、發車間隔大等排程事故,提升乘客出行體驗。
在西寧,海信透過服務客戶持續最佳化線網和改善排程,公共交通機動化出行分擔率達 65.2%。在公交出行需求方面82%的乘客可實現零換乘,99%乘客僅需1次換乘便可到達目的地,公交正點率提升了15.5%。西寧的304測試線路,透過行車計劃最佳化,日均減少低效里程1400公里。
在東莞,透過海信的智慧公交專案建設,公交公司核心運營指標均大幅提升,尤其首末班發車正點率和發車正點率分別提升了5%和6.7%。
目前海信在公交智慧排程相關領域的解決方案和產品已服務於全國79個城市,佔領了40%的智慧公交市場和70%的快速公交BRT市場。
第三,是透過公交訊號優先的推廣,提升公交出行可靠性。
融合訊號控制與公交排程技術推動公交訊號優先落地也是海信探索引用之一,即在不增加相交方向擁堵、不影響主幹道協調控制、不減少行人安全過街時間的前提下,推動公交出行相對優先,提高車輛到站準點率。
這一技術海信已在長沙進行了實踐,實現了人車路等全要素資料的統一歸集、計算、分析,賦能交通訊號控制、公交優先服務、重點車輛管控、駕駛行為分析等智慧網聯應用。
2020年,海信協助長沙打造的全國首條智慧網聯智慧公交315線正式首發,2021年海信再次對該公交線路進行了升級,具有“訊號路口優先通行”和“準點準時”兩大優勢。經試執行期間的資料統計,智慧通勤公交平均行程速度提升約14.8%,各站點車輛平均到站時間偏差由83秒縮短至17秒,可為市民平均節省約30%的通勤時間,約有24.7%的市民主動放棄了自駕,改由乘坐智慧通勤公交上下班。
海信不僅在城市公交領域積累了豐富的智慧化實踐經驗,也在致力於推動城際出行體驗的提升。在2021年8月,海信參與打造了青島膠東機場綜合交通一體化樞紐專案,實現了機場內地鐵、公交、機場巴士、長途客運、計程車、私家車等多交通方式一體化協同排程、一站式運營管理、多元化資訊服務,為青島膠東機場多交通方式高效協同、旅客智慧化資訊服務提供有力保障。
主動服務助力未來綠色交通
對一座城市而言,低碳綠色交通的建設不僅僅依靠於智慧的產品或系統,要保障建設效果,必須要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主動服務體系。對此,海信也提供了問題導向的設計諮詢、可靠專業的調優服務、100%的精品交付、客戶至上的運維服務四大保障,來支撐未來的綠色低碳智慧交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