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劉航
近日,一則“蟄伏七年”的青年研究者連發兩篇《Nature》的訊息引發網友關注。
事件的主人公是生於1992年的周昊欣,他在9月1日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Nature》上發表了兩篇論文。
論文標題分別為《Superconductivity in rhombohedral trilayer graphene》(菱面體三層石墨烯中的超導性),以及《half and quarter metals in rhombohedral trilayer graphene》(菱面體三層石墨烯中的半金屬和四價金屬)。這兩篇論文報告在菱面三層石墨烯發現的超導最新突破。
周昊欣與《Nature》“2018年度十大科學人物”之首曹原同為中國科技大學的本科生,同時也都是石墨烯超導現象的研究者。
石墨烯是碳原子緊密堆積成的單層二維蜂窩狀晶格結構材料,具有獨特的光學、電學、力學特性,在材料學、微納加工、能源、生物醫學和藥物傳遞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被認為是一種未來革命性的材料。
超導石墨烯的超導性則可能有助於改進核磁共振儀,設計實用量子計算機等。
周昊欣的《菱面體三層石墨烯中的超導性》主要報告了在晶體菱形三層石墨烯(一種結構亞穩態的碳同素異形體)中發現了超導性——臨界溫度之下電阻為零。據悉,這是首次在本徵石墨烯的電子系統中觀察到超導現象。《菱面體三層石墨烯中的半金屬和四價金屬》主要展示了菱面體三層石墨烯中柵極調諧的範霍夫奇點,將電子系統的自發鐵磁極化驅動為一種或多種自旋和谷型。
今年8月,周昊欣從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物理系獲得博士學位,即將在加州理工學院讀博士後。
此前他在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Young Lab”實驗室工作,此次兩篇《Nature》論文也是該實驗室的成果。實驗室官網介紹稱,該實驗室結合納米制造和電子測量技術以研究量子材料中電子態的特性。“我們將新穎的異質結構製造技術與低溫測量相結合,旨在獲取這些脆弱電子狀態的微妙電、磁和熱特性。”
6月,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網站上,周昊欣自我介紹道:“我叫周昊欣,是一名研究生,在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物理系與 Andrea Young 教授一起工作。我的研究重點是透過低溫電測量研究石墨烯範德華異質結構中的電子相關性。在加入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之前,我於 2015 年獲得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學士學位。”
根據“DeepTech深科技”的訊息,周昊欣表示自己並非和曹原一樣畢業於中科大少年班,而是就讀於少年班學院下面一個理科實驗班。此前,他正常參加高考。
周昊欣家鄉為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他對物理感興趣的原因之一是受到家庭影響,在他小時候,他父親做機械相關工作,將他帶到工廠認識汽車和零部件。
責任編輯:李躍群
校對:劉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