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美國血液學會(ASH)年會是全球血液學領域規模最大、涵蓋最全面的國際學術盛會之一。今年,第63屆ASH年會將於12月11日~14日線上下及線上召開。來自美國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Nitin Jain教授團隊的1篇研究入選今年ASH年會的Poster部分,小編將其主要內容整理如下,供廣大讀者參考。
1 研究背景
復發難治性(R/R)B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B-ALL)患者的預後較差,5年生存率低於20%。90%以上的B-ALL患者淋巴細胞中表達CD22(一個明確的治療靶點)。ADCT-602是一種針對CD22單克隆抗體組成的抗體藥物偶聯物(ADC),透過與吡咯並苯二氮卓二聚體(PBD)細胞毒素結合發揮作用。
在臨床前研究中,ADCT-602在B細胞惡性腫瘤的小鼠模型中表現出強大的抗腫瘤活性。在此,介紹正在進行的評估ADCT-602治療R/R B-ALL患者的1/2期試驗的中期資料(NCT03698552)。
2 研究方法
這是一項由研究者發起的ADCT-602單藥治療R/R B-ALL患者的1/2期試驗。1期研究的主要目標是評估ADCT-602的安全性,確定ADCT-602的最大耐受劑量(MTD)和推薦2期劑量(RP2D)。2期研究的主要目標是評估ADCT-602的療效(CR/CRi率),次要目標包括緩解持續時間(DOR)、無進展生存期(PFS)和總生存期(OS),並確定ADCT-602的藥代動力學(PK)特徵。符合條件的患者必須是年齡≥18歲的R/R B-ALL患者,骨髓原始細胞≥5%。CD22必須在≥20%的原始細胞中表達。患者必須有足夠的器官功能(肌酐≤1.5mg/dL;ALT和AST≤2倍正常值上限[ULN],如果有肝臟或骨骼受累,≤5倍ULN;總膽紅素≤1.5倍ULN;LVEF≥45%)。在第一部分,患者按照3+3劑量遞增設計分配治療。ADCT-602最初是每3周靜脈注射一次;根據PK資料,給藥計劃被修改為每週靜脈注射一次。
3 研究結果
從2018年11月到2021年6月,14例患有B-ALL的患者(8例男性,6例女性)接受了ADCT-602治療。中位年齡為39.5歲(範圍:22-82),患者既往接受治療的中位線數為5(範圍:2-7)(10例[71%]接受了inotuzumab ozogamicin治療;13例[93%]接受了貝林妥歐單抗治療;10例[71%]接受了維奈克拉治療;5例[36%]接受了CD19-CAR治療)。7例患者(50%)既往接受過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allo-SCT),其中3例接受過2次allo-SCT。中位骨髓原始細胞佔比為70.5%(範圍:16-95)。原始細胞的CD22表達中位水平為90.5%(範圍:33.6-99.9)。
共有11例患者按照3週一次的方案進行了治療(30µg/kg,n=3;60µg/kg,n=4;90µg/kg,n=4)。PK資料表明該抗體快速清除,試驗被修改為允許每週給藥,並以30µg/kg的周劑量水平治療了3例患者。沒有患者出現DLT。2例患者(60µg/kg和90µg/kg,每3週一次)由於疾病的快速發展而沒有完成DLT視窗期,並在第28天停止治療。1例患者(每週一次)出現了可能與ADCT-602有關的4級血小板減少症。沒有患者出現靜脈閉塞性疾病。
2例患者獲得了MRD陰性緩解。1例35歲的R/R B-ALL(複雜核型,NRAS突變)患者既往接受過多線治療(HCVAD、基於Pegasparaginase的治療、allo-SCT、inotuzumab、POMP),接受了ADCT-602治療,劑量為30µg/kg,每三週一次,基線骨髓原始細胞佔比為87%,CD22表達率為99.9%,第一週期後達到MRD陰性CRp,第二週期後改善為MRD陰性CR。在進行第二次allo-SCT之前,總共接受了6個週期的ADCT-602治療。另一例22歲的R/R B-ALL(複雜核型)患者既往接受過多線治療(包括2次allo-SCT、CD19 CAR-T、inotuzumab、貝林妥歐單抗、pegasparaginase、維奈克拉),以每週30µg/kg的劑量接受ADCT-602治療,基線骨髓原始細胞佔比為24%,CD22表達率為97%,第一週期後達到MRD陰性CRp,目前正在接受第二週期治療。
9例(接受每3周治療一次)患者的PK資料(30µg/kg,n=3;60µg/kg,n=4;90µg/kg,n=2)顯示,在第1週期,抗體清除快速,平均表觀半衰期<1天。支援將ADCT-602的給藥方式過渡到每週給藥。
4 研究結論
在這項1期研究中,單藥ADCT-602治療既往多線(中位5線)治療的R/R B-ALL患者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沒有發現DLT。兩例患者獲得了MRD陰性緩解。每週給藥計劃的劑量遞增探索仍在繼續,並計劃增加兩個劑量水平(每週40µg/kg和每週50µg/kg)。
參考來源:Nitin Jain, et al. 2021 ASH. Abstract #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