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結束的第九次世界中西醫結合大會上,頒發了2021年度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學技術獎,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基礎醫學研究所的劉建勳研究員領銜科研團隊完成的“基於病證結合的氣血相關理論創新研究與應用”,喜獲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該獎項由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批准設立,旨在獎勵中西醫結合基礎研究、臨床研究和開發研究中有突出成績的集體和個人。本年度共評出獲獎專案44項,其中 技術獎一等獎6項、二等獎14項、三等獎17項、科普獎4項。
獲獎人員:劉建勳、任鈞國、朱明軍、郭蓉娟、劉秀華、柳景華、胡曉梅、孫明謙、付建華、李磊、苗蘭、張晶晶、範曉迪、陳進城、張業昊
該專案是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六家單位共同完成的。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專案)等5項國家級課題的資助下,歷經10年時間,基於病證結合透過臨床、基礎、生物資訊學三個方面對氣虛血瘀、氣滯血瘀、氣不攝血三種證候進行系統研究。
專案主要科技創新點:1、提出氣-脈-血相關學說,創新發展了氣血理論。在 “氣為血帥,血為氣母”的氣血理論基礎上,提出 “氣以脈而帥血,血由脈而載氣,氣血交互於脈”的氣-脈-血相關理論學說;從臨床、基礎、生物資訊學及整體、器官、組織、細胞、分子等多維度確證了氣、脈、血相關的能量代謝、血管內皮、血小板的基本生物學基礎,闡釋了氣-脈-血的相互作用,創新發展了氣血理論。
2、明確了氣血失和(氣虛血瘀證、氣滯血瘀證、氣不攝血證)的形成過程與機理。採用病證結合、同病異證、異病同證的研究策略,從氣(能量代謝、心功能、神經功能、免疫功能等)、脈(血管內皮功能、平滑肌功能等)、血(血液迴圈、血小板功能等)等方面動態研究氣血失和的形成與演化過程,發現了氣滯血瘀-氣虛血瘀的動態演變規律及生物學差異,明確了氣不攝血的形成與發展過程,確證能量代謝、血管內皮、血小板異常是氣血失和形成的關鍵機制。
3、揭示了治療氣血失和病證有效方劑的氣-脈-血同治關鍵機制。透過治療心力衰竭、腦梗死恢復期氣虛血瘀證、冠心病氣滯血瘀證、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氣不攝血證等有效方劑(益氣活血方、理氣活血方、益氣攝血方)的機理研究,發現了方劑的作用途徑與靶點,闡釋了氣-脈-血論治異病同治、同病異治的科學內涵,為心腦血管病的防治提供了科學依據。
4、搭建了氣-脈-血相關理論研究的技術平臺。在氣-脈-血相關理論學說指導下,成功製備了氣血失和的證候及病證結合模型16種,整合臨床、生物資訊等多維資料,構建了氣-脈-血相關的多維資料分析平臺,開展了系列中藥新藥的研發及評價。
共發表論文292篇,SCI 91篇,被引5360次;授權專利15項,獲臨床批件5個, 新藥批件5個;培養研究生110名;推廣應用於30餘家單位,近3年取得經濟效益261億元。促進了中醫理論的創新發展與應用,達到了該領域的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