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喜歡將人類社會發生的事情和自然界的很多現象聯絡在一起,比如聖人、帝王將相出生的時候總伴隨著“祥雲環繞”之類的特異現象,而天上星星位置的變化往往也預示著政治上的重大變故。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這些現象大部分只是正常的天體、氣候變化,但也不是全部的自然變化都和人世間沒有聯絡。
比如在我國的歷史上經歷了許許多多次的政權更迭,給人民帶來苦難的亂世,而這些亂世往往都伴隨著自然災害,比如干旱、洪澇、地震、霜凍等等。其中對於我們社會影響最大的還是氣候災害,因為會大範圍造成農作物減產,而饑荒就是亂世最主要的起因之一。
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我們能夠更好地掌控農業生產的水準,比如有了更加高產的品種,化肥和灌溉裝置,在必要的時刻還能夠進行人工降雨,因此現在在有一定實力的國家都很少發生饑荒事件了。
根據統計,現在地球的總人口每年都在穩步上漲中,這和我們的農業技術“餵飽”了更多人是分不開的。而且,現在的研究者們還在繼續研究更多種植技術,甚至完全在實驗室中製造食物,那麼這是不是代表著,我們未來完全不用擔心會出現“糧食危機”?
大自然的“脾氣”依舊會影響人類
很遺憾,人類現在的科技雖然和古時候比起來要發達太多,但這並不代表我們能夠完全不理會大自然的“脾氣”。在面對那些自然界的災害時,人類的力量依然顯得單薄、渺小,從地震、海嘯等天災帶來的後果就可以看出來。
而在古代就困擾著人類的降水問題,儘管我們已經有了更多的對策,但不代表我們能夠完全避免影響。我們現在的購買糧食、肉類和蔬菜也會看到價格有漲跌,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各種各樣的人類難以控制的因素所造成。可以說直到現在,我們的食物還是不能夠擺脫“看天吃飯”的原則。
或許一年半載的乾旱我們可以解決,那麼在更長時間不降水的情況下,我們還能夠憑藉自己的能力和技術生活下去嗎?水是生命之源,不光是我們種植的農作物需要水來灌溉,我們自己每天也需要攝入水分才能夠活下去。
對於整個地球環境來說,水也是維持生態平衡必不可少的物質,最早的生命正是在原始的海洋中誕生。但如今的地球環境並不能說沒有水資源危機,因為地球氣候正在不停地變化著,而且這種變化並不是利於生物存在的變化,不得不引起我們的警惕。
全球變暖和降水的變化
近年來最火熱的環保話題大概就是全球變暖了。隨著人類往大氣中釋放的溫室氣體越來越多,大氣層變得更加“保暖”,能夠將太陽釋放的輻射和熱量更加長久地留存在大氣層中,讓我們的整體氣溫持續升高。
現在,我們已經明顯感覺到了全球變暖帶來的一系列影響,比如海平面上升等。氣溫的變化對於地球的降水來說也有變化,原本比較溫暖的地方將會變得乾旱,而原本比較寒冷的地方降水則會增加,這很有可能讓全球的水資源分佈變得更加不均衡。
儘管降水可能會變得更加“任性”,但這並不代表我們的淡水和地表徑流總量會突然大規模減少。現在不妨來想一想,如果地球所有地方的降水都停止了會怎麼樣?而且這個期限還不是一年兩年,而是一百年,那麼我們在未來會面臨怎樣的一個世界?
有人可能會覺得,只是沒有雨水了而已,地球上本來還有大量的淡水和海水,足夠我們撐過這一百年的。但遺憾的是,不管是人類還是其他動物,都沒有辦法支撐過這漫長的一百年,甚至連十分之一的時間都無法順利渡過。
如果失去了雨水會怎麼樣?
在失去了降水之後,地球上最先感受到“痛苦”和“生存危機”的必然是眾多植物。植物重要靠水分和光合作用維持生命,而且也不像是動物那樣可以自己去尋找水源,只能夠在原地默默承受乾旱。
如果當地沒有足夠的地下水,那麼這些植物很有可能在幾周之內就完全枯死。好在人類種植的植物有人工灌溉,所以能夠撐過最初的這段時間。但是在人類控制範圍內的動植物就沒有那麼好運了,因為這意味著整個食物鏈的逐漸斷裂。
表面上來看,沒有雨水或許不會馬上影響到那些食物鏈上層的食肉動物,但實際上植物的逐漸消亡會讓食草動物失去食物,最終全體滅絕,而這些以食草動物為食的捕食者自然也失去了賴以為生的基本。
最終,食肉動物只能夠自相殘殺,但這樣做的結果很明顯,食肉動物的總量將會變得越來越少,最終完全消失,地球上的野生生物會消失一大半,這並不亞於地球上前幾次“生物大滅絕”帶來的後果,甚至更加嚴重。看到這裡你也許會問,既然陸地上的動物無法承受,那海里的生物總不會受到影響了吧?
不幸的是,海洋並不能夠免於這場災難。海洋之所以能夠保持水量和鹽度的平衡,是因為每年的降水、徑流和蒸發量都相對固定,這也是地球水迴圈的重要部分。
如果失去了降水這一關鍵環節,海水只蒸發而不補充,那麼海水將會逐漸變得越來越鹹,最後讓海中的生物也失去生長的環境,陷入另一片“死寂”。尤其是海藻的大量消失,會給地球帶來另一個危機——氧氣的危機,這和我們人類也息息相關。
人類會變得怎樣?
說完了其他動植物的遭遇之後,我們來看看人類最終會變成什麼樣子吧。地球上不僅有水迴圈,還有大氣成分的迴圈,也就是植物進行的光合作用。每天植物將會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然後再透過光照,在自己體內轉化成氧氣析出。
而人類等動物則是透過呼吸吸收氧氣供給全身,再撥出一部分的二氧化碳。儘管空氣中大部分氣體並非這兩種,但二氧化碳和氧氣的平衡是生命存在的關鍵。隨著植物光合作用的停止,地球的總氧氣含量大約只能夠繼續支撐兩千年左右。
失去了降水,那麼地表徑流將會大幅減少,人類的用水將不得不依賴於海水淡化和冰川。但一切都是環環相扣,植物的消失會讓地表溫度迅速上升,地球的整體氣溫再一次升高,那些即使是還有人類灌溉的植物也無法繼續生存,我們將會失去大量的糧食和蔬菜。
如果人類社會想要繼續維持運轉,那麼就不得不加速使用資源,這又會讓地球的溫度持續升高,我們會失去冰川,而融化的冰川水將會流入海洋並更快地蒸發,地球要不了多久就會變成一顆完全不能夠讓生物繼續存在的“火球”。那麼,是不是人類就真的沒有辦法繼續將文明延續下去了?一些人提出了另一種辦法。
人類可能的對策
在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中,遠離太陽的旅程讓我們的地球表面變成了沒有生機的冰封世界,但人類並沒有因此滅絕,而是轉入了地下生存,用地下水生活,並且在地下進行人工食物的培養,建起了一個個“地下城”。
不光是面對低溫可以這樣,當我們遇到乾旱的時候也可以這樣。雖然地表水變得量少而且難以利用,但是地表之下還有大量的地下水,也不會承受太陽的直射,而取暖的問題也可以利用地熱解決,只不過就無法用陸地上的水能等方式發電了。
但這樣也並不是長久之計,我們能夠種植的植物顯然不可能達到現在地表的水平,而氧氣的減少我們也還沒有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法,地下空間也不可能像地表一樣廣闊宜居,只有少量人類能夠在這樣的條件下存活。
總體來說,如果地球失去了雨水一百年,我們最幸運的結局也只是苟延殘喘,更不要說有什麼科技和社會上的進步,在大自然的壓力面前,我們能夠活下去都是一種奢望。由此可見,人類現在還是多麼依賴我們的地球家園,這不是現在的科技水平能夠解決的問題。
結語
儘管“一百年沒有雨水”這種情況在現實中很難真的發生,但是我們也不得不對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有充分的警惕心。比如擺在我們面前的全球變暖、資源危機等都是實實在在正在發生的事情,並且將會在未來對於人類的生活造成嚴重影響。
目前各國對於環境問題更加重視,也出臺了很多相關政策去減緩工業汙染和環境惡化速度,但並不代表這些情況會在短時間內消失。畢竟我們不可能完全停滯社會的執行和發展,只能夠循序漸進,逐漸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
除了要更加合理地對待我們的地球家園以外,人類在未來也需要繼續去尋找更加適宜生活的家園。天文學家們已經開始在宇宙中尋找各種各樣的“類地行星”,這些行星有和地球相似的條件和大小,也許能夠讓生命存活,甚至讓人類未來進行集體移民。
當然,這都是我們給遙遠的未來所留的“後手”,畢竟對於現在航天技術有限,甚至還不能夠衝出太陽系的人類來說,星際移民是一件非常遙遠的事情,還需要我們不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