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雙國家隊”的“初衷”是好的。
以往每次男籃公佈12人大名單的時候,爭議最大的一個點就是:XXX和XXX怎麼沒有入選?他們打得那麼好,而且正值職業生涯的巔峰期,已經入選的XXX論綜合實力還不如他呢...
或者:XXX和XXX怎麼沒有入選?他們是如此的年輕,如此的具有“潛力”,哪怕帶上沒有什麼上場比賽的機會,趁著年輕出去見見“世面”也是好的...
而”雙國家隊“的模式就很好地解決了這個”痛點“,一支國家隊正賽的名額是12個,兩支國家隊就是24個,而這24個球員基本就可以把聯賽裡”老中青“三代被球迷們普遍認可的球員全部給”包含“了。
而這樣盡最大可能性的“大面積”選材,讓更多的年輕球員參與進來,讓他分別去代表國家隊打比賽,讓他們得到鍛鍊,獲得更多經驗,後面到了國際大賽“正賽”再把兩支隊伍“合併”成一支隊伍,挑選出能力最強的12名球員組隊,這樣無論是對於運動員還是對於中國男籃來說都是非常“有益”的。
所以,“雙國家隊”的初衷毋庸置疑肯定是好的。
二、
“雙國家隊”的“亮點”是有的。
秉承著最大“面積”選材的原則,有很多出色的年輕球員都在“大國家隊”裡得到了極好的鍛鍊,比如趙睿、孫銘徽、阿布都沙拉木等。
當然,我知道有很多球迷會說,他們幾個本身就在聯賽裡打得非常不錯,甚至哪怕沒有“雙國家隊”他們幾個也能夠入選最終的“正牌”國家隊。
事實證明並沒有錯,剛剛過去的世預賽“背靠背”對陣日本男籃,他們三個全部都入選了12人大名單。
但是,我想說的是,打球也和其他任何行業一樣--“出名要趁早”。如果沒有2017年的“雙國家隊”模式,讓他們幾個有了“一舉成名”的機會,從而徹底激發了他們的鬥志,這才有了整個後面職業生涯的“節節高升”(阿布都沙拉木受傷是“非控制因素”,不算在內)。如果他們幾個晚個“時間點”再進入“國家隊”,到時候還能不能有這麼好的一個“鋪墊”達到現在那麼好的效果,就不一定了。
正如姚明在接受採訪的時候所說:“大國家隊”就是要儘可能地多去發現我們的“短板”球員,而兩名主教練(杜鋒、李楠),已經為我們男籃的未來挖掘出五六個原本並不在我們視線中的球員。
所以,“雙國家隊”的“亮點”是有的。
三、
“雙國家隊”的“選人”不合理。
那既然“初衷”是好的,“亮點”也是有的,為什麼最終還能來個如此“驚天大逆轉”,一下子把男籃球迷的心都給澆了個“透心涼”呢?
主要是是兩次“選人”不合理。
在最開始分隊的時候明眼人都能看出來,李楠所帶的“紅隊”是要比杜鋒所帶的“藍隊”實力要更強的,而且也更合理。
杜鋒的“藍隊”雖然擁有易建聯和郭艾倫這倆“王牌”,但是他倆全程基本都是高掛“免戰牌”沒有出戰過,這一下子就讓整支球隊的實力“拉”下來了,這也為杜鋒整體帶隊戰績不如李楠埋下了一個“伏筆”。
這是第一個“選人”。
第二個“選人”,李楠帶隊成績更為突出直到拿到了全運會的冠軍,毫無爭議地成為了“正牌”國家隊主教練,但是他選的征戰2019男籃世界盃的12人大名單卻非常“不合理”:趙睿、方碩、趙繼偉、孫銘徽、翟曉川、阿布都沙拉木、周琦、王哲林,這8個球員全部都來自他之前帶的“紅隊”,而“藍隊”除了易建聯、郭艾倫是必選的之外,就只有可蘭白克和任駿飛被選中,等於“藍隊”就只“練”出了倆人。
這一次“選人”,讓“雙國家隊”的意義一下子就變得沒有意義了,而且阿布都沙拉木是李楠在“紅隊”時候就特別重用的球員,如願以償被帶進世界盃按說應該更加“倚重”才是,但令很多球迷直到現在都沒有想明白的是,為什麼阿布都沙拉木在世界盃期間幾乎被“棄用”了?
雖然,不敢說阿布都沙拉木如果能夠多獲得一些上場時間,就能夠改變最後的結果讓男籃拿到直通東京奧運會的“入場券”,但是,從世界盃的現場比賽來看,前鋒確實比“三後衛”更管用,更何況在“零星”的上場時間裡新疆小夥都表現的可圈可點呢...
四、
“雙國家隊”的“備戰”不合理。
我們先來看看當年備戰“08”奧運會男籃是怎麼操作的。
每年都教這些主力,當時的姚明和易建聯都在NBA,但是隻要國家隊“召喚”他倆就立刻“無條件”的回來,為的就是讓這些“主力”全部都在一起“練”和“補”,缺一個都不行。
“練”什麼呢?
練默契。
“補”什麼呢?
補短板。
具體就是每年都到歐洲去,找那些歐洲真正的頂級強隊打“熱身賽”,且這個“熱身賽”的水準和質量都是非常高的,所以那個時候男籃基本每場都是輸,而且基本都是輸30-40分。
但,這樣做的效果是顯著的,到了08年奧運會正賽上,除了美國隊我們是完全沒希望,接下來打德國隊我們贏了,打西班牙差一點點就創造了歷史,打希臘隊在誰打得好就“換”誰下來的“戰術”下,竟然也才輸10多分。
不就是因為從05-08這幾年高質量的訓練以及比賽嘛...
其實,要說08年男籃有多麼高明的戰術嗎?不好意思,我還真沒看出來。
不就是球儘量都往內線傳,然後姚明拿球內線單打,對手不包夾就自己攻,包夾就分球,外線“埋伏”著朱芳雨、王仕鵬、孫悅、劉煒,這哥幾個基本上拿著球就是“扔”,本身就投的準再加上姚明擁有足夠的“牽制力”,那還能差到哪去?
易建聯是負責幹場上的“髒活”和“累活”,幫姚明頂人,搶隊友投不進的籃板。
王治郅算是姚明的“替補”被當做另一個“進攻”和“牽制”點。
簡單點來說,這不就是分工明確、各顯“絕活”嘛。
但,17-19年的“備戰”呢?
易建聯和郭艾倫作為絕對的核心,打得比賽屈指可數。
首先,就是態度有問題。
其次,主力都不打,整體的戰術都是“缺漏”的,大家在一起比賽的默契度也不夠,等到大賽正式開始之前的“集訓”在臨時“抓瞎”,效果能好嗎?
再者,還有最重要的一點,19年世界盃是要所有參賽隊伍進行抽籤“分組”,那就意味著男籃無論怎麼分小組裡肯定有幾個歐洲球隊,而在姚明退役之後,男籃面對歐洲球隊早就沒有了優勢,如果我們還想“出線”進而爭取參加2020東京奧運會,那是不是要找一些歐洲球隊提前“練一練”,熟悉一下對方的比賽風格和強度,順便找一找我們自己的“短板”。
但男籃呢?一直都在“亞洲圈”裡晃盪,或者找到歐洲球隊也都是一些非常“不入流”的。
就這樣的熱身賽“質量”,能練出來個啥?
但,那時,我們卻不是這麼想的。
輸了,我們才“半支國家隊”,沒啥可丟人的。
贏了,我們才“半支國家隊”,真是太長臉了。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雙國家隊”後期已經有點“弊大於利”了。
但,根本不在“模式”在於“心態”。
如果當時男籃從上到下都能有個“清晰”的認知,明白我們真正的“對手”在哪裡,以及我們自身的“實力”在哪裡,說不定最後的結果就不一樣了。
其實,最好的辦法,就是“參考”08年的“備戰”。為兩支國家隊都找一些有實力的歐洲球隊來進行“熱身賽”,一不怕輸,二不怕輸的難看,就要這些球員適應這種強度的比賽,然後把這些球員給“練”出來。
姚明、李楠、杜鋒都是當年08年奧運會的“親歷者”,難道都忘了嗎?
五、
“雙國家隊”的主教練“不合理”。
李楠在此之前沒有當過任何職業球隊的主教練,經驗為“0”。
杜鋒比李楠要好一些,算是帶了幾個賽季的廣東隊,但他帶領的廣東隊在那幾年戰績並不好,而且杜鋒那個時候在主教練的崗位上還沒有“開竅”,和現在已經連續3年拿到“澄海杯”的杜鋒有著雲泥之別。
但,這也怨不得他倆,因為當時籃協實行的是“報名制”,據說當時願意主動報名的就只有他倆。
這就尷尬了...
姚明制定“報名制”的初衷大概也能猜到一二,就是你們這些主教練,如果真的有心為國效力,那就主動“站出來”,你來我就歡迎,你不來我也不“苛求”。
搞的還是他在NBA所見所聞的那一套。
但,殊不知,在我們這個國度,無論任何行業,真正有實力的人物都是需要“三顧茅廬”才能“出山”的。要不然,萬一人家樂呵呵地去了,最後還沒競選上,那讓人家的“老臉”往哪擱?以後還咋在這個“圈子”混?
由此可見,再好的“模式”也不能“完全照搬”,還是要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才可以。
回答兩個球迷們問得比較多的問題。
(1)
問:如果是杜鋒成為了合併後的國家隊主教練帶隊打世界盃,結果會不會不一樣?
答:不會。
前文說了當時的杜鋒作為主教練來說水準也並沒有現在這麼高。再者,無論合併後的國家隊怎麼選12人大名單,李楠帶的“紅隊”入選的人數都要比杜鋒帶的“藍隊”入選的人數要多,而這些球員和杜鋒都需要有一個相互適應的過程,從當時看時間上不太允許。
(2)
問:亞運會上那個靈活多變、反應迅速的李楠到了世界盃怎麼全然不見了?
答:那你還是沒認真看亞運會。
決賽對陣伊朗,姚明全場起身趴在隊員耳邊面授機宜都恨不得有100多次了,搞得伊朗男籃都公開“投訴”了,可以說姚明當時都抵得上“半個主教練”了,李楠至多是把“畫戰術”的事幫姚明幹了而已。
也正是亞運會的奪冠,讓李楠“擊敗”杜鋒成為“合併”後國家隊的主教練,而到了世界盃姚明不能繼續站在李楠“身後”,全程都需要李楠做主的時候,李楠“緊張”的甚至連孫銘徽的名字都忘了...
咋說呢?只能說中國男籃碰上2019世界盃是該有“此劫”。
遺憾的是,隨著2019世界盃的“慘敗”,讓“雙國家隊”或者“大國家隊”這個本非常“創新”的“模式”變得再也沒有人敢提及了,至於以後還有沒有機會再搞起來,估計機率也不會很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