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17日,日軍提出進入宛平城搜查失蹤士兵的第十天,廬山抗戰宣告正式發表。這標誌著全面抗戰的正式開啟。抗日戰爭中,絕大多數正面戰場的大會戰,也都是在此之後進行的。
不過,如今的抗日戰爭史已經從此前的八年變成了十三年,意味著1931年馬占山領導的黑龍江戰役即江橋抗戰,也屬於正面戰場的會戰了。除此之外,在1937年之前發生的第一次淞滬會戰、長城戰役、熱河抗戰以及綏遠抗戰,都可歸納為正面戰場會戰的一部分。
▲1936年11月,綏遠抗戰中的傅作義部隊
所以,從1931年算起來,整個抗戰期間,規模較大的會戰共有22次。那麼在這些大型會戰中,有哪支中國軍隊幾乎是全程參與?它的戰績又如何?這還得先從全面抗戰開始後,戰區的劃分說起。
一、戰區的劃分和實際佈防
隨著全面抗戰的開始,根據戰爭形式的變化,國民政府對境內劃分出了不同的戰區。這些戰區隨著抗戰形勢的不斷變化,分別於1938年、1939年以及1944年,進行過三次大的調整。最多的時候,全國曾設立十個左右的戰區。
比如在1937年全面抗戰初期,國內主要劃分為六個戰區。第一戰區為冀魯地區;第二戰區為晉察綏地區;第三戰區為京滬杭地區;第四戰區為閩粵地區;第五戰區為魯南和蘇北地區;第六戰區為津埔路北段地區。
不難看出,戰爭初期戰區的劃分,基本是沿著日軍進攻以及可能進攻的方向,進行防禦作戰的。由於戰爭形勢是動態發展的,再加上日軍初期進攻鋒芒畢露,無論是華北還是華東地區,很多領土相繼淪陷,這也導致一些戰區的實際控制範圍發生了變化,甚至於被撤銷。
而在具體的作戰中,全國不同的部隊,隸屬不同的戰區管轄。作戰地域的廣大,客觀上就使得一支部隊並不會出現在多個戰場。而且,一場戰役結束後,前線的部隊還要進行換防修整,也因此一支部隊從上一場戰役,馬上再投入下一場戰役的情況並不多見。這也就導致,當時的國民革命軍,基本上沒有哪一支部隊,能參加所有的大型會戰。
▲由德國人幫助整編,擁有德械裝備的中央軍
除了戰區劃分的區域不同之外,一些會戰進行的時間是交叉和重疊的,這也使得某支軍隊不可能有“分身術”,出現在兩個不同的戰場。比如太原會戰和第二次淞滬會戰,兩場會戰進行的時間是在1937年8月至11月,時間線的基本重疊,使得兩個戰區裡的部隊,都有各自的作戰任務。
與此同時,彼時國內軍隊的序列,也使得每支部隊很難做到跨區域作戰。抗戰爆發之前,國民革命軍中,軍一級基本就是最大的軍事單位。而抗戰開始後,在軍一級之上,又增設了集團軍序列。甚至在第二次淞滬會戰中,還出現了統轄集團軍的左中右三個更高的作戰序列。抗戰後期,也出現了統轄幾個戰區的行營。
在這種作戰序列中,一個集團軍一般統轄三到四個軍。每個軍一級的長官,直接聽命於更高一級的集團軍司令。這些軍長們互不隸屬,而且通常情況下,他們只聽直接領導的命令。比如在長沙會戰中,薛嶽所轄的戰區以及部署,並沒有聽從蔣更高一級的命令。由於不同戰區的集團軍不會輕易的大換防,也不會輕易的改變隸屬關係,因此軍一級的單位參加不同戰區裡的會戰,這樣情況基本不會出現。
▲淞滬會戰時期,進攻閘北的日軍
更為關鍵的是,民國所有的軍隊,名義上都歸南京國民政府統轄,但由於各地區存在大小不等的軍閥勢力,軍一級的部隊,往往也是某一軍閥的基本盤。大的軍閥如閻錫山、李宗仁之流,既有人也有地盤。閻錫山統轄的第二戰區,就是自己的基本盤。李宗仁的基本盤在兩廣,抗戰時期由於戰區的劃分,桂系勢力也因此進入兩湖和安徽一帶。
小一點的軍閥,比如龐炳勳、石友三等,那就更是多如牛毛了。無論大小,這些軍閥掌控的部隊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很少跨地區作戰,並且拼命儲存實力。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不可能百分之百遵從政府的命令參加大型的會戰,更不要說多次的大型會戰了。
這樣一來,國民政府下轄的中央軍,就成了抗戰中政府仰仗的主要力量。而且,正是因為有些地方部隊在實際作戰中不賣力,某些中央軍不得不擔負起“戰場救火隊”的角色。其中,國軍五大主力之一的七十四軍,在抗戰期間,是參與大型會戰最多的部隊。
▲平型關大捷中,八路軍115師繳獲的日軍物資
二、七十四軍的會戰歷程
說起七十四軍,就得回到第二次淞滬會戰的上海。那是1937年的8月份,日軍在華北相繼攻佔北平和天津後,又調集了將近30萬的人馬,兵鋒直指華東京滬杭地區。日軍的大本營更是叫囂,要在三個月內滅亡中國。
眼看日軍來勢洶洶,國民政府在上海周邊集結了70個師將近80萬的人馬,準備和日軍來一場硬碰硬的大決戰。七十四軍也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倉促組建起來的。剛成建制的時候,只有51和58兩個師,軍長俞濟時,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一期,因此它屬於蔣的嫡系部隊。
人數不多,俞濟時既是軍長,還兼任58師師長,51師的師長則是王耀武。彼時在淞滬戰場,七十四軍歸第十五集團軍管轄。第十五集團軍下轄包括七十四軍在內共四個軍,其中的第十八軍有6個整編師。所以比較起來,七十四軍當時的實力並不強悍。
▲七十四軍軍長俞濟時
淞滬會戰持續了三個月,七十四軍的表現和整體的中國軍隊一樣中規中矩。由於戰略上的誤判和失利,上海最終失守。七十四軍也隨著大部隊後撤到了南京一帶。隨後,七十四軍也參加了南京保衛戰。
但由於中國軍隊是倉促應戰,各個部隊間的管理和統轄存在諸多問題,導致在接下來的戰鬥中一塌糊塗。僅僅幾天的時間,南京周邊的守備部隊就亂成了一鍋粥。混亂之中,王耀武的51師甚至被日軍包圍。好不容易衝出了包圍圈,隨後他率領八千多官兵順利渡過了長江。
可以說,在接連參加的兩場大型會戰中,七十四軍打得也很窩囊。此後半年多的時間,七十四軍並沒有經歷大型的戰役,在撤退到華中一帶後,七十四軍被劃歸到第九戰區薛嶽的麾下。
1938年8月,隨著日軍向華中進軍,武漢會戰正式爆發。此次會戰中的萬家嶺戰役,七十四軍終於打出了自己的威風。
戰役初始,七十四軍協同二十五軍、六十六軍以及二十九軍團,在德安以北的隘口和馬回嶺地區,和日軍打成了膠著狀態。驕橫的日軍原本想順著南潯鐵路南進,未曾想遭到了中國軍隊的頑強阻擊。
▲淞滬會戰期間,中國軍隊的一個輕機槍陣地
十多天後,日軍101師團遭到了重創,而另一路106師團,則孤軍深入,進入到了德安西面的萬家嶺地區。
原本這一師團的滿編人數在兩萬三千人左右,但由於多日激戰,日軍人數只剩一千五千多人。在行進到萬家嶺一帶後,又被我軍發現。隨即,七十四軍、六十六軍以及第四軍從日軍的側後方迂迴,將其徹底包抄。
眼看師團被包圍,日軍方面的總指揮岡村寧次命令27師團一個旅團前來解救106師團。日軍的這一部隊隨後被二十集團軍和三十二軍阻擊在萬家嶺西面一帶。
我軍在當時佔有人數和地形優勢,但是被包圍的日軍依託強大的火力試圖固守待援。如果不將其儘快殲滅,要麼日軍會衝破包圍圈逃走,要麼可能會等來援軍。
在最後三天的進攻中,七十四軍下轄51師153旅305團,再次迂迴到日軍的背後,殲滅了張古山上的日軍,徹底截斷了106師團的退路。這個團的團長,正是張靈甫。
▲萬家嶺戰役期間的中國軍隊
被圍的日軍彈盡糧絕,救援的日軍也遲遲無法突破我軍防線。最終106師團有一千多名殘兵突圍逃走,其餘日軍全部被殲滅。這一戰被稱之為萬家嶺大捷。七十四軍不但一戰成名,張靈甫也一戰成名。田漢隨後還根據張靈甫的戰鬥事蹟,寫出了話劇《德安大捷》。
武漢會戰一年後,七十四軍在1939年秋天又參加了第一次長沙會戰。此後在1941年,七十四軍又接連參加了第二次和第三次長沙會戰。在1941年的會戰中,七十四軍擊斃了日軍34師團長巖永。
▲長沙會戰期間,與日軍在長沙城進行巷戰的中國軍隊
會戰結束後,七十四軍獲得了國民政府頒發的飛虎旗,從此便有了抗日鐵軍的稱號。彼時,王耀武已經成為該軍軍長,張靈甫也升任該軍下轄153旅旅長。
兩年之後,七十四軍又參加了常德會戰。其中57師死守常德半個月,最終戰至五十多人突圍。一週後,七十四軍又奪回了常德。由於戰績突出,會戰結束後,七十四軍再次獲得飛虎旗。
正因為七十四軍在抗戰中諸多優異表現,1945年8月日軍投降之時,七十四軍專門被派往南京,接受日軍投降。
▲常德會戰中的七十四軍戰士
三、參與會戰的原因和實際情況
事實上除了七十四軍之外,第十八軍以及第五軍,也參加過多起大型會戰。這些部隊無一例外,都屬於國民政府的嫡系部隊。
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武器裝備相比於其他國內的部隊要精良許多,後勤補給也是要多少有多少。而且,這些部隊往往直接聽命於南京中央政府,在跨區域作戰的調動上,基本能做到令行禁止。
正是因為這些共有的元素,和其他國軍比起來,它們參加的會戰也就更多一些。但是在整個抗戰期間,沒有哪一支軍一級的部隊,參加過所有的大型會戰。
▲1943年,第六戰區的中國軍隊在長江三峽地區
畢竟在二戰中,中國戰區面積廣大,即便是軍一級的單位投入到戰場,也僅僅猶如一粒小石子扔到了廣闊無垠的大海里。換言之,軍一級單位的部隊,和動輒上百萬的兩軍廝殺,根本起不到扭轉戰局的作用。
因此,作戰再勇猛的部隊,也僅僅是投入到相對固定區域來作戰。就拿七十四軍來說,這支部隊參與的多起會戰,基本上都位於湖南、江西一帶,屬於第九戰區的統轄序列。
此外,部隊每參加一場戰役後,都要進行換防、休整和人員補充。無論是作戰還是休息,都需要時間。在這種情況下,即便一支部隊有心參加,但也無力做到面面俱到。
▲在長城上作戰的八路軍戰士
所以在抗戰中,每支部隊能做到各司其職,就已經是對國家最大的貢獻了。而實際的情況是,很多軍閥控制的地方武裝連這一點都做不到,又何談投入全部的精力,去參加多次會戰呢?
文/許平野
參考資料:
1、《正面戰場國軍十大主力》,陳劍
2、《訪“萬家嶺大捷”戰場遺址:隨便一挖可找到戰場遺物》,劉佔昆、蘇路程、姜濤
3、《抗日戰爭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相互依存、相互支援》,高永中
4、《淺析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正面戰場》,石磊
5、《常德會戰研究綜述》,周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