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日前釋出了“2022財年國防授權法案”,其中針對中國的“太平洋威懾倡議”部分的預算蛋糕達到71億美元,這比五角大樓最初提出的預算版本高出近21億美元,比美軍印太司令部前任司令戴維森提出的版本也要高出許多,到底這部分錢要來怎麼對付中國呢?
在美國會最新公佈的新預算框架下,“太平洋威懾倡議”預算額度從此前五角大樓提出的50.8億美元提升到71億美元,多出將近21億美元。由於美方目前還沒有正式對外發布新財年“國防授權法案”的完整版本,因此對於針對中國的最新舉措只能透過現有資訊來進行分析。
其實在目前的預算版本出臺之前,美國針對新財年的“太平洋威懾倡議”提出過兩個預算版本:一是美軍印太司令部前任司令戴維森今年3月提出的46.8億美元,還有一個是今年5月五角大樓提出的50.8億美元,光從數字來看,印太司令部的金額要低於五角大樓的數字,但外界普遍認為,印太司令部提出的預算方案更偏重本戰區作戰能力的提升,因此針對性更強,也更加具有參考價值。
那我們就來看看印太司令部是怎麼算計的。
美印太司令部建議美軍在關島投入16億美元建立“360度持續綜合防空能力”,位於帛琉的一個價值2億美元的高頻預警雷達系統和一個價值23億美元的天基雷達系統將為其提供支援。它還提議投入33億美元用於研發射程超過500公里的陸基遠端火力,構建“第一島鏈沿線生存力極強的精確打擊網路”。目前已經卸任的印太司令部前司令戴維森當時說,他的首要任務是2026年前在關島建立一套陸基“宙斯盾”系統,這將有助於保護那裡的美國公民和軍隊。關島的“薩德”反導系統旨在防禦朝鮮彈道導彈,但其單一的AN/TPY-2相控陣雷達據稱易受攻擊,無法提供360度覆蓋。
而導彈防禦能力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既然叫做“威懾倡議”,那美軍就不會只強化反導能力,做好自身防護,是為了更好地打擊別人。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就是部署陸基遠端精確打擊武器。比如美陸軍目前正在努力將海軍現役、具備反艦和攻陸能力的“海上打擊型戰斧”導彈、“標準-6”導彈改裝成陸基發射導彈。同時,美陸軍方面還在研發使用“海馬斯”系統發射的“精確打擊導彈”以及遠端高超音速導彈專案。還有就是強化印太地區美軍的前沿部署。透過增加遠征機場和港口的數量,加強前置部署的燃料、彈藥、裝置和物資,提高作戰區域內分散式後勤保障能力。
不過,老劉認為,這其中很可能包括一些“無法為外人明說”的專案,因為陸基導彈的威懾效果可能並沒有那麼顯著,因為這些武器沒法經常性地運到別人家門口去“耀武揚威”。那什麼武器裝備可以發揮這樣的效果呢?
一般而言進行戰略威懾,很容易聯想到美國一天到晚派到俄羅斯周邊晃悠的戰略轟炸機。
不過,美國轟炸機目前正逐步改變持續多年的“持續進駐”部署方式,轉而基於“戰略可預測,行動不可預測”的戰略,進行“動態武力運用”作戰模式探索。據美國《星條旗報》網站今年6月報道,美空軍表示,B-52H轟炸機完成歐洲部署後返回美國,其間完成一次歷時27小時、穿越北極和太平洋、航程達1.2萬英里(約1.93萬公里)的飛行任務。美國空軍號稱這次任務是為了強調對北極和太平洋的威懾。而這種行動不可預測的轟炸機訓練任務並不是個案,從這個層面來看,美軍轟炸機是對中國周邊進行戰略威懾的好選擇,但以美軍目前的使用模式,它們不是在相關地區保持長時間軍事存在的型號。
從這個角度看,美海軍戰艦或是更好的選擇。
目前美國太平洋艦隊保持著對我周邊敏感水域的高頻度穿航,就拿臺海為例,截至目前今年已經進行了11次穿航臺灣海峽的行動,其中以單艘“伯克”級驅逐艦為主,但派出驅逐艦是為了秀存在。從噸位和戰鬥力來看,威懾力度相對有限,既然美軍要投入那麼多錢威懾中國,超級航母領銜的航母打擊群很可能將是首選。
按照目前美軍的部署情況來看,美軍基本上在亞太地區保持兩艘核動力航母加一艘“美國”級兩棲攻擊艦的兵力存在,後續不排除將在此基礎之上,再增加一個機動的航母打擊群。
一旦有兩艘常駐、一艘機動,三艘航母在亞太或者說印太方向部署,那美軍在這一方向的兵力使用模式的靈活性將會大增,而這一態勢未必是危言聳聽,我們需要對這種情況進行高度警惕並設計相關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