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對於大部分購買四門車型的消費者來說,後排乘坐的空間、舒適性絕對是需要了解的重要部分。在空間方面,我們可以直接讓體驗者坐上去進行展示,雖然不同人的駕駛坐姿、身高胖瘦都不相同,但已經能夠提供比較直觀的參考。
不過影響後排舒適性的不光只是空間,座椅本身的尺寸、角度表現也同樣重要。為了更清晰的量化對比,我們除使用捲尺測量後排座椅的坐墊長度、坐墊高度之外,還會引入角度儀測量坐墊的上翹角度、靠背的舒展角度等。
先了解一下什麼是「小板凳」現象?
在燃油車時代,我們經常會在7座SUV的第三排使用這個詞,就是表示座椅太低,對身體的支撐性不好,就像坐在一張小板凳上一樣,大腿沒有支撐、靠背不夠後傾,聊勝於無。
而在新能源車中,由於底盤佈置的電池組向上侵佔了部分車內空間,有不少車的後排座椅也明顯有這種坐「小板凳」的現象,並且車身低矮的轎車相對更加明顯。
比如基本被所有新能源對標的特斯拉Model 3,受限於溜背式的車位,底盤又鋪設了較厚的電池包,它的後排座椅就有比較明顯的「小板凳」現象。坐墊整體高度偏低、靠背也不夠舒展,造成後排的乘坐體驗不佳。
同樣是特斯拉,Model Y由於整體尺寸更大,車身也高了不少,雖然電池是一樣的,但後排的乘坐感受明顯要舒服很多,不過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它的坐墊長度偏短,不能完全支撐大腿。
值得一提的是,新能源車的「小板凳」現象跟車型是否是「油改電」並沒有直接關係,比如上圖的Model 3就是正經的純電平臺。而下圖的幾何C雖然是「油改電」,但空間佈局和設計都比較優秀,因此也能獲得不錯的乘坐體驗。
隨著電池技術的進步,未來的電池包厚度也會越來越小,相信以後這種「小板凳」現象也會慢慢改善。
廣州車展20款新能源車後排座椅測量
在此前的廣州車展上,我們對20款比較熱門的新能源車和一些即將上市的新車進行了後排座椅的測量,涵蓋了多個級別、定位。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從測量的結果和實際的試乘體驗來看,我們可以發現一些針對後排座椅舒適性的規律:
1、坐墊本身的上翹角度至少要達到15°
在本次後排座椅體驗中,賓士EQA的表現比較差,不僅是因為座墊本身的上翹角度不夠大,長度也較短,而且底盤在佈置電池組之後讓整個地板有明顯抬升,進一步壓縮了坐墊高度,因此基本對於大腿毫無支撐,與不少7座SUV的第三排類似,有明顯的「小板凳」現象。
2、坐墊和靠背的夾角越大越好
坐墊和靠背的夾角很好理解,我們假設坐墊為水平,此時靠背角度越大,腿部和上身之間就越舒展,當達到180°的時候,就相當於一張平整床了。
例如極氪001的坐墊本身有17°的上翹,坐墊靠背夾角達到104°,坐墊長度、高度都比較出色,自然就能夠獲得優秀的後排舒適性。
但我們需要注意的是,由於坐墊本身並非水平,因此在汽車上,我們不能單純只看坐墊和靠背的夾角就簡單判斷舒適度。
比如大眾ID.3,雖然它坐墊與靠背之間的夾角只有92°,但坐墊本身有達到23°的上翹,所以它的靠背相對水平面來說實際上是有足夠後躺角度的,再加上比較長的坐墊和足夠的高度,因此對於大腿的支撐性不錯,總體的舒適性同樣良好。
3、相比於坐墊長度,坐墊高度對舒適性的影響更大
在這一方面,我們此前測試過的廣汽埃安AION S Plus就是一個不錯的例子。
雖然它的470mm坐墊長度並不算十分突出,但坐墊高度能夠達到360mm,再加上適中的坐墊上翹角度和靠背夾角,讓AION S Plus在同級車型中舒適性十分突出。
這裡的一個反例就是飛凡汽車的ER6,雖然它的坐墊長度達到480mm,但高度只有300mm,基本讓整個大腿都懸空了。主要原因就是70kWh的大電池讓車內地板大幅抬高了,甚至也對前排駕駛位坐姿有較大影響。
4、同時相容燃油+電動的車型不一定差
前文提到過新能源車的「小板凳」現象跟車型是否是「油改電」並沒有直接關係,那麼對於一些同時相容燃油+電動的車型呢?
目前比亞迪的大部分車型就都是這種結構形式,例如在上月銷量破萬的比亞迪漢。
經過我們的實測,比亞迪漢後排座椅的各項指標均比較優秀,能夠提供相當不錯的乘坐感受,就算是是後座無法調節的非頂配車型,較大的坐墊上翹角度和靠背夾角就已經形成了近乎半躺的坐姿。
即使中央地臺有輕微的凸起,但在我們這次的測試所有車型中,比亞迪漢的後排舒適性仍是目前最好的一個。
寫在最後
我們不否認這類測試的侷限性,比如我們無法將座椅本身的柔軟度等指標量化,並且由於是純手工測量,所以難免會出現一定誤差,評價也是基於筆者個人的主觀體驗(身高174cm),所以資料僅供參考。但我們儘量保證針對所有車型的測試均採用相同的方法,因此橫向比較的意義還是有的。
總的來說,每個駕駛員、乘客的身高、體型都不相同,到底是否適合自己,還是得自己親自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