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新能源汽車行業成為了資本家眼中的香餑餑,不僅體現在二級市場的股價中,還體現在大量企業進場。也有不少企業來了又被“淹沒”了,大量的錢是門檻,但還需要核心技術作為驅動。
正常是這樣看的,但隨著市場全球化發展,技術共享不再讓人驚奇,共同研發會使得企業的研發費用攤分出去,控制車輛的成本。最近富士康傳出將會使用寶馬的平臺來製造電動汽車,據悉,此前寶馬就將其X5平臺授權給越南的VinFast品牌,本次授權其平臺給富士康造車也屬於正常操作。
而寶馬此舉,明顯是為了更快地獲得資本回籠,降低研發帶來的成本負擔。而沙特方面將透過公共投資基金投入,成為新合資公司的大股東,富士康負責提供電動車的軟體、電子裝置、電氣架構。
事實上,在早些年豐田就宣佈了和比亞迪合作,雙方技術互補。所以最近比亞迪的DM-i推出,而豐田的純電小型車也即將推出,這就是雙方技術共享獲得的好處。當然這個技術共享後,是否會影響雙方銷量還有待以後繼續檢視。
一個要現在一個要未來,這就是雙方技術共享的一個特點。前面舉例的不僅是豐田和比亞迪如此,富士康和寶馬也是如此。用錢換取技術,就是想要獲取新品牌的現在,而寶馬利用這些錢就能反饋到研發中,從而謀求未來。
當然由於市場全球化,各企業之間的競爭就加大了,就像國內的車型也會賣到海外了,甚至部分車型集中在國內生產,銷售到國外,沃爾沃等企業就是如此做。對於有競爭關係的車企間,合作也需要慎重思考,譬如賓士和寶馬之間也有不少合作,其中就有L3級的自動駕駛技術,但到最後還是“流產”。雖然合作的失敗不能單從某一方面去談,但這很難讓人避免往這方面去思考。
透過技術共享的方式,那些在新能源稍有落後的傳統企業也獲得了“生存權”,並且可以憑藉強大的資金鍊和研發能力,誰會落後還真不一定。所以說對於新能源技術比較領先的企業也需要參詳一下,自身是否有自信或者足夠的實力讓自身繼續領先,也會成為技術共享的因素。
此外,技術過分領先導致壟斷並不只有好處。就如豐田為例,當初油電混合技術和氫能技術過於領先,導致市場中不能形成產業規模,無論造車成本還是政策都很難有所支援,所以適當的競爭還是有好處的。就像為什麼美食店喜歡扎堆,因為扎堆後能獲得更多的人流量,送貨的人或送外賣的人都樂於往這裡跑,而店家就可以從這些競爭中獲得較低的成本,這也是企業經營的一個重點。
對於消費者而言,汽車企業無論是技術共享,還是競爭,都是好處良多。市場全球化更是一個不可逆的大趨勢,更是考驗各企業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