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寫了一篇《尋尋覓覓“白石橋”》的文章,有讀者留言說“真的白石橋在北京動物園內西部,少有遊人!”。一句話又給我了新的線索,為此遊覽動物園,再探“白石橋”。
作為中國最早開放的動物園,其前身是始建於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的清農工商部農事試驗場,是在原樂善園、繼園(又稱“三貝子花園”)和廣善寺、惠安寺舊址上所建。
走過一百多年曆程的北京動物園保留了眾多的古建築,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建成於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的暢觀樓,作為清代帝后乘船沿長河前往頤和園途中的一座行宮,是目前北京儲存最完整的歐式建築之一,目前作為北京動物館的百年展史館對外開放。
辛亥革命先驅宋教仁在擔任農林部總長期間,曾在農事實驗場內的鬯春堂居住。民國二年(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殺。此後,在其住過的鬯春堂北面建立了一座2米高的“宋教仁紀念塔”,塔型採用古希臘方尖碑的形式,環塔四周種植柏樹百餘株。文革期間,其紀念塔被毀,僅餘二層混凝土基座。
而筆者要找尋的這一座白石橋位於動物園的最西部,與暢觀樓和宋教仁紀念塔遺址隔湖而望。
這是一處人跡罕至的地方,要不是有人指點,很難找尋到。孤零零的一座無水橋樑,南北走向,長約5、6米,寬約2米。由數塊長條石和少部分紅磚建成,條石看磨損程度應是老物件,橋南不遠處一塊石頭上陰刻“白石橋”三個楷書大字。
最近一直在找尋“白石橋”,透過筆者所掌握的種種資料相互對比,得出一個大膽的結論:眼前的這座“白石橋”就是由歷史上的金代白石橋基石所拼接而成,屬於“異地重建”。
理由如下:
第一,1999年,水利部門疏浚高梁河道時,在真覺寺(俗稱五塔寺,今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前的河道下方發現了不少帶有人工琢鑿痕跡的大石,以及古人修橋時用於連線石縫的鐵錠,經文物專家考證這是金代白石橋的基石。
但是這麼重要的文物基石去了哪裡?如今是個謎!筆者猜測應該當時本著就近原則放在石刻博物館內,這是最好的歸處,可以修復、展示、傳承歷史文化。但是目前石刻博物館內只有一組晚清、民國時期的白石橋構件,前一篇文章也有詳細說明,這裡不再重複。
第二,北京動物園在歷史上由於水域廣闊,因此橋樑眾多。但是時空變化,保留至今的橋樑少之又少。而相關專家曾經寫過一篇《昔日北京動物園古橋》的文章,裡面敘述了包括青石橋(磊橋)、環碧橋(今已不存)等十一座橋樑,並無這座白石橋。連早已不存在的古橋都敘述了,而儲存完好的古橋卻不在文章敘述的範圍之內,恐怕這個道理說不通,只有一個原因:這座白石橋是外來的,原本不在動物園內。
第三,如果說動物園的歷史很短,那會不會是歷史遺留的呢?例如一百多年以前的農事試驗場時期,再或者是更早期的繼園時期。也不可能!筆者找到一幅農事試驗場的地圖,如今白石橋所在的位置那一時期沒有橋樑,詳見下圖。
而更早期的繼園也僅僅只有四座橋樑,其中三座木橋,一座石拱橋,詳見《北京西郊繼園》一文。文章內並沒有這座白石橋的記載,詳見下圖。
結論:北京動物園地域廣闊,也不失為存放基石的好地方,同時距離金代白石橋遺址不遠,這是文物保護的重要一條:原址保護。但是隨意一堆,又不成樣子,因此重建石橋一座,將這些基石利用起來,又怕年深日久,不知其來歷,於是題寫“白石橋”刻石放於旁邊,以作指示。
以上論述只是筆者一家之言,純屬個人論斷,歡迎更多的文史愛好者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