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33歲女大學生啃老10年”的影片在網上瘋傳。這段影片擷取自央視一檔《心理訪談》的節目,在節目裡,母女二人對著對方大吵大叫,絲毫不顧及鏡頭的存在。
“你要是能成事,狗都成了!”
“她就是這樣天天打擊我,每次都這麼說我。”
這段對話就是影片主角範金成和她母親的爭執,範金成對著鏡頭控訴就是母親害了自己,而母親則一直貶低女兒,哭訴著自己怎麼生了她這個廢人,自己還不如去死。
範金成是一個大學生,但是畢業之後只工作了半年,就一直呆在家裡,再也沒出去工作過,而這一呆,竟是十年。
33歲的她面對鏡頭,也很無奈,聽著身後母親的斥責,她也有自己的理由。
在她那個年代,大學生算是文化水平很高的了。
按理說,大學畢業工作並不難找,那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她在家裡啃老十年,都不去工作呢?
其實範金成也有嘗試過去工作。
在大學期間,範金成就和同學去過超市打工。但是當顧客問起她商品價格時,她突然就覺得手腳冰涼,開不了口,張開嘴也是結結巴巴說不成話,連不成句子,顧客奇怪地看著她,更是讓她無地自容。
透過這次經歷,讓範金成意識到了自己的缺陷,內心裡也更加牴觸出去工作了。
那麼為什麼範金成一和人說話就如此緊張不自然呢?
據她自己說,自己之所以畢業之後就不工作,就是因為覺得自己有病,需要好好養病。
而範金成口中的病就是心理問題,範金成意識到自己這是社交恐懼症,而就是因為害怕恐懼和人打交道,所以她才無法正常出門工作。
當問到其得病的原因時,範金成更是直接將矛頭指向了父母。
在和記者交流的過程中,範金成的母親就一直不停地指責女兒,說女兒一把年紀一事無成,自己已經70歲了,眼看就無法再養活女兒了,她沒想到自己竟然生了這麼一個廢材。
範金成似乎聽慣了這樣的斥責,只是對記者說,她經常這麼說我,你覺得我說話嗓門大,就是因為我說什麼他們都不聽,每天都在打擊我。
範金成說自己也有喜歡的事情,她剛說到自己喜歡雕刻,喜歡設計東西,就又被母親打斷了。母親粗暴地問她:你說這些有什麼用?你喜歡這些有什麼用?
有的網友實在看不下去,還在影片下方留言,有這樣的母親,難怪她會啃老十年!一直打擊孩子,搞得人都沒自信了,怎麼出去見人?!
原來一直譴責範金成不要臉,有手有腳還一直啃老的網友,也一邊倒地罵起了範金成的父母。說有這樣的父母真是不幸,呆在這樣的家庭裡,人不出問題才怪。
就像網友們說的那樣,範金成的悲劇固然和她自身有關係,但她的父母卻是造成她一生痛苦的根源。
就在記者採訪的短短几個小時裡,沒有從母親口中聽過關於範金成的半句好話,女兒在她眼裡,彷彿就是一個拖累自己的無用的人。
範金成說到自己小時候的一次經歷:自己有一次心血來潮畫了圖樣,自己設計衣服,然後拿給母親看。本以為可以得到母親的肯定,結果卻是撲頭蓋臉地一頓罵。母親罵她幹一些無用的事情,還說她不好好讀書,淨把心思用在別的地方。
就這樣,範金成的愛好就被扼殺了。
不僅如此,在她一直以來的成長經歷中,陪伴她的一直都是母親的打擊,這讓她逐漸形成了自卑的性格。
即使考上了大學,也沒有改變現狀。她變得越來越小心翼翼,不敢開口和陌生人說話,不敢在公開場合講話,導致後來甚至連工作都無法正常和人交流。
無奈之下,範金成才不得不選擇一直在家休養,但是母親卻覺得範金成就是在找藉口,而現在她年事已高,眼看就無法再養著女兒了,她真是又氣又無奈,只能一味地斥責女兒。
其實,範金成的悲劇只是“打擊式教育”的一個縮影。
在現實生活中,相信很多人,都聽過父母的一句話:你不好好學習,天天做這些有什麼用?
還有很多網友自我調侃,說當年要不是父母打擊自己,說不定就成了歌手或者電影明星等等。
而在“打擊式教育”長大的一代人,更是帶著這種心理上的自卑,影響著生活的方方面面。
自卑、敏感、懦弱是這種教育方式直接導致的性格缺陷。
因為從小得不到來自父母的肯定,很多孩子就會在心理上認為自己沒有價值,失去做事情的動力,從而導致做事畏手畏腳。
而這不僅會嚴重影響自己在職場上的發展,更會影響自己在社會上的人際關係。
範金成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父母在她身上留下的陰影,直接影響到她全部的人生。十年的光陰,就在一日復一日的挫敗和打擊中度過,試問人生又能有幾個十年呢?
董卿就曾經在節目裡說出過自己的成長經歷,說到動情處,還眼含熱淚。她說自己7歲前一直生活在外婆家,後來才回到父母身邊生活。而童年缺失家庭關懷的董卿,也並沒有嚐到家庭的溫暖,因為父親對她十分嚴厲。
她印象最深的,就是父親經常在飯桌上教訓自己,後來甚至給她造成了心理陰影。每天都很害怕那個在飯桌上一家人吃飯的時刻,因為每次父親在飯桌上對她的教訓,讓她十分難熬。
董卿說,“我就像輪子上的倉鼠,總是忙於滿足父親的各種決定,也總是無法達成父親的各種期待。”
她小的時候,覺得最開心的事情,竟然是父親出差。每次父親出差幾天,她就覺得像重獲自由一般,終於能不看見這個人,不被他隨意地斥責和教訓。
即使事業發展如此好的董卿,提到這段往事時,也是淚流滿面,可見父親對她的打擊,在她心中留下了多大的陰影。
而更可怕的是,打擊式教育還會一代代傳遞。上一代人的模式會複製貼上到下一代人身上,造成傷害。
《爸爸去哪兒》裡大家都非常喜歡陳小春的兒子小小春,但是觀眾們卻發現,陳小春對於自己的兒子總是沒有好臉色,兒子走路稍慢一點,陳小春就冷著臉大喊兒子快點,逼的小小春都飈出英語,軟軟糯糯地問爸爸能不能不要再生氣了。
即使如此,陳小春也還是沒有好臉色,依然對兒子冷言冷語,嚇得小小春不敢說話。
後來記者採訪陳小春,陳小春說自己也是這麼長大的,印象中自己的父親從來沒有肯定過自己。經常一言不合就被罵,有時候還乾脆動手,甚至連捱打都不知道是什麼原因。
也正是受父親教育的影響,陳小春對待自己兒子的時候,完全照搬了自己父親那一套,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所以也經常無視兒子的需求,動輒就對兒子甩冷臉,大聲呵斥,嚇得兒子一動不動。
其實這樣不但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反而還會讓孩子失去自信,變得懦弱膽小。
所幸應採兒發現了問題,和陳小春溝通,要他對兒子好一點。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家庭,都像陳小春家裡一樣,有一個嚴父慈母,可以調和,把“打擊式教育”的傷害降到最低。
寧靜就曾經在金星的採訪中說過,自己小時候經常捱打,父母動不動就打孩子。
金星問她是不是自己太調皮不聽話,寧靜卻直言不諱,說自己並沒有調皮,她覺得那一代的父母就是有病,愛打孩子。
這句話逗得金星和臺下的觀眾都笑了。
但也就是這一句話,暴露出了很多中國式教育的弊端。一味地打壓孩子似乎成了很多父母的通病,而可怕的是,很多父母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面對孩子長大成人後的種種問題時,父母只怪自己生了個沒用的孩子,卻不知道,從根源上,就是自己的教育出了問題。
有幸運的孩子,能夠在成長過程中,發現問題,自己不斷調整,跳脫出“打擊式教育”惡性迴圈的怪圈,而那些沒有那麼幸運的孩子,則一直生活在被打擊的陰影之下,就造成了像範金成這樣的悲劇。
而更有甚者,還會走上極端,覺得自己毫無價值,藉此擺脫痛苦的深淵。
前幾年,一則刷爆全網的新聞就是這樣一個悲劇。一個男孩從一輛轎車裡衝出去,毫不猶豫地從路邊的大橋上跳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而追在後面的母親,來不及攔住他,痛苦地跪在地上痛哭流涕。
據調查,這個自殺的男孩,就是受不了母親的一味指責,積累的時間久了,才選擇在那個時間點一躍而下,造成了這個家庭一生都無法挽回的悲劇。
可見,“打擊式教育”對於孩子的傷害到底有多深。所以,也希望廣大父母們,不要吝嗇自己對孩子的誇獎,多給孩子一些肯定和鼓勵,讓他們有勇氣去擁抱世界,邁向美好的生活。
畢竟,成長,是一個不斷向外延伸和探索的過程。當孩子邁著小心翼翼的步伐前行時,父母的鼓勵和支援,才是孩子不斷前進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