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會戰始於1937年8月13日,止於1937年11月12日,持續整整三個月。淞滬會戰中,中日雙方共計投入100餘萬軍隊作戰,國軍幾乎調集了全國精銳,在會戰中劃分為左翼軍、中路軍、右翼軍共三個攻擊集團。前前後後總計投入的兵力約80萬人,傷亡30餘萬人。
戰役目的:南京國民政府透過對日軍採取主動反擊,試圖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
戰役結果:國軍戰敗,上海淪陷。在這場戰役中,國軍將級軍官共計犧牲15名,平均每6天陣亡1名將軍,由此可見這場戰役之慘烈。
戰役評價:淞滬會戰為上海和長江下游工廠與物資內遷贏得了時間,為中國堅持長期抗戰起到了重大作用。並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侵略計劃。
國軍左翼軍戰鬥序列
注:以下將領的軍銜,均為淞滬會戰時的實際軍銜,並非其日後所獲得的最高軍銜。
左翼軍總司令:陳誠 (中將加上將銜)
陳誠——七七事變後,陳誠認為“與其不戰而亡,孰若戰而圖存”。並提出“牽制日軍主力,使敵自東而西,不使其由北而南的戰略方針”。淞滬會戰中,陳誠率部死守崑山一線,多次組織指揮大會戰。
第15集團軍
司令官:羅卓英(中將加上將銜)
第15集團軍下轄:
第18軍
軍長:羅卓英(兼)
羅卓英——率部從廣州赴援上海,剛一到達便馬上投入“羅店爭奪戰”。該役,18軍傷亡共計12000餘人。
第4軍
軍長:吳奇偉(中將)
吳奇偉——率部在劉場、大行、劉店一帶阻擊日軍。該部在“羅店爭奪戰”中血拼三日三夜,至撤退時已折損過半。
第39軍
軍長:劉和鼎(中將)
劉和鼎——8月13日率部趕到太倉,擔任瀏河口至江陰一線守備任務,8月23日起參加川沙口反登陸戰鬥和瀏河附近戰鬥。隨後參與“羅店爭奪戰”,戰後全軍僅剩千餘人。
第54軍
軍長:霍揆彰(中將)
霍揆彰——率部從長沙趕赴蘇州,到達後不及休整,立即投入“羅店爭奪戰”,迫使日軍在半個月的時間裡,僅僅推進了3公里。該役被軍史學家稱為“血肉磨坊”。
第73軍
軍長:王東原(中將)
王東原——率73軍從9月13日至10月1日在劉家行阻擊日軍,全軍傷亡達四分之三,部隊僅剩9個連。10月2日73軍撤至張浦橋至楊樹院一線休整後,再次在南翔附近投入戰鬥。
第74軍
軍長:俞濟時(中將)
俞濟時——率剛剛完成組建的74軍在吳淞口布防,51師王耀武駐羅店,58師馮聖法駐薀藻浜。74軍在淞滬會戰中的頑強表現,使其日後成為了國軍五大主力之一。
第44師
師長:蕭之楚(中將)
蕭之楚——率44師從10月1日起,在羅店西南、廣福以北地區頑強阻擊日軍,直至會戰結束。
第77師
師長:羅霖(中將)
(缺照片)
羅霖——率部奮戰一個多月,因部隊傷亡過大,在日軍已對該師構成包圍,而援軍又遲遲不到的情況下,擅自撤離防線。淞滬會戰結束後,被撤職查辦,監禁二年。
炮兵第16團
炮兵第16團奉命在吳淞以炮火阻擊日軍登陸部隊。
第19集團軍
司令官:薛嶽(中將)
薛嶽——指揮第19集團軍在安亭、劉行、羅店、蘊藻浜、楊涇、竹園村等地與日軍反覆展開爭奪戰。至戰役結束時,該部生還者不足十分之二三。
第19集團軍下轄:
第2軍
軍長:李延年(中將)
李延年——率第2軍扼守老屋及朱北宅一線。11月初,薛嶽所屬各部奉命撤退,日軍一部乘勢攻佔安亭,截斷了南翔一帶左翼軍的退路。李延年親率第2軍主力第9師回防,將安亭奪回,保證了左翼軍餘部安全退卻。
第20軍
軍長:楊森(中將)
楊森——率第20軍在上海寶山大場血戰5晝夜,守住了陣地。所率川軍18000餘人,至撤出陣地時僅剩7000餘人。
第25軍
軍長:萬耀煌(中將)
萬耀煌——率第25軍在劉行以東均家浜附近阻擊日軍。淞滬會戰結束後,第25軍撤至武漢整編時,全軍人員不足戰前編制的三分之一。
第66軍
軍長:葉肇(中將)
葉肇——1937年9月中旬,葉肇率第66軍從廣州奔赴上海,在劉家行一帶與日軍激戰。其間參與了蘇州、錫澄、江陰、湯山等線阻擊戰鬥,之後退入南京,參加南京保衛戰。
第69軍
軍長:阮肇昌(中將)
阮肇昌——1937年7月,由第55師、57師編為第69軍。該軍新建不足兩月,阮肇昌即率部奔赴上海參加會戰。至戰役結束時,該軍在與日軍的血戰中幾乎拼光,退入南京後即被撤銷番號。
第75軍
軍長:周碞(中將)
周碞——1937年8月初,率75軍進駐寶山瀏河一線待命。8月23日駐寶山,8月31日,調楊行、吳淞、蘊藻浜往沈家宅、陸家藥庫至寶山一線作戰。經慘烈戰鬥,75軍傷亡過半,11月11日撤出戰鬥。
江防軍司令部
總司令:劉興(中將加上將銜)
江防軍司令部下轄:
第15軍團
軍團長:劉興(兼)
劉興——淞滬會戰中,中國海軍沉船封江。日軍第13師團及整合騎兵隊主力在海軍航空兵火力支援下,向江陰要塞發起猛烈進攻。中國江防部隊守軍在江防軍總司令兼15軍團軍團長劉興的指揮下頑強抗擊,擊傷擊沉日艦多艘,擊落日機多架。
第57軍
軍長:繆徵流(中將)
繆徵流——在江陰保衛戰中,率第57軍協同友鄰部隊及海軍第1、第2艦隊主力,在江陰封鎖線死守長達3個月,以慘烈的犧牲確保了上海前線75萬陸軍的後方安全。
江陰要塞
司令:許康(少將)
許康——率江陰要塞守軍以血肉之軀力抗日軍海陸空立體攻擊,奮勇抵抗阻敵前進,掩護淞滬陸軍部隊作戰。
鎮江要塞
司令:林顯揚(少將)
林顯揚——江陰保衛戰中,親自率部駐守江心焦山炮臺,組織敢死隊,拼死抵抗直至要塞失守。鎮江淪陷後,林顯揚將軍鬱憤難當,主動辭去軍職。
江蘇省保安隊
負責東自寶山,西至江陰劉沙水的江防,並在太倉阻擊日軍進攻。
炮兵第8團
炮兵第8團駐防彭浦,專職炮擊虹口日軍兵營。
第11軍團
軍團長:上官雲相(中將)
上官雲相——率部協同友鄰部隊配合海軍作戰,死守江陰封鎖線,保障淞滬正面戰場的陸軍無後顧之憂。
第11軍團下轄:
第33師
師長:馮興賢(少將)
馮興賢——該師10月16日由常熟開赴上海,擔負大場附近小石橋、新涇橋防務。25日師長馮興賢負重傷,所部9700餘名官兵傷亡殆盡,馮興賢被抬下戰場送回後方救治。戰後軍事委員會竟以“臨陣逃脫罪”要對其軍法審判,最終得以免糾。
第40師
師長:劉培緒(中將)
劉培緒——率部從9月起擔負鹿鳴涇口至滸浦口沿江防務。該師在11月13日白茆口抗登陸戰鬥中全師覆沒,僅餘數百人各自逃生。
第12軍團
軍團長:張鍅(中將)
第12軍團下轄:
第76師
師長:張鍅(兼)
張鍅——10月26日晚,率部徒步經太倉赴嘉定,31日接防第44師防線。第76師官兵戰至撤離時,僅剩2000餘人。
第43軍
軍長:郭汝棟(中將)
郭汝棟——10月末率第43軍26師奔赴上海參戰,全師苦戰七晝夜,4個團長戰死兩個,14個營長戰死13個,連、排長共傷亡250餘名,全師僅剩600餘人。
第144師
師長:郭勳祺(中將)
郭勳祺——9月率部出川,10月末到達武漢,未能趕上淞滬會戰。11月奉命在太湖南岸佈防,拱衛南京。
第145師
師長:饒國華(中將)
饒國華——9月率部出川,未能及時到達淞滬戰場。11月奉命駐防安徽廣德,30日廣德失陷,憤而自殺殉國。
第146師
師長:範紹增(中將)
範紹增——146師到達上海時已近淞滬會戰尾聲,上海失陷後,範紹增率部撤退,參加了隨後的南京保衛戰。
第147師
師長:楊國禎(中將)
楊國禎——率147師出川抗戰,未能及時抵達上海,楊國禎率部參加了隨後的南京保衛戰。
第148師
師長:陳萬仞(中將)
陳萬仞——率148師出川抗戰,未能及時抵達上海,陳萬仞率部參加了隨後的南京保衛戰。
炮兵第3團
炮兵第3團駐防江灣,配合第87師攻擊楊樹浦。
炮兵第4團
炮兵第4團負責協防,保衛大場。
炮兵第10團
炮兵第10團一營位於大場、暨南新村附近,負責火力支援,摧毀日軍堅固陣地。二營三營位於虹口,專司炮擊日軍設在上海跑馬廳的臨時機場,迫使日軍飛機不能起降。
——淞滬會戰國軍左翼軍戰鬥序列介紹完畢,下篇文章小編將接著介紹中路軍戰鬥序列,以及將領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