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強不息:星光不問趕路人,只爭朝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易經
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毛澤東
中華傳統文化,流傳下來很多文化瑰寶,成語就是其一。每個成語都是特定文化體系中提綱挈領之論說,富有價值觀和方法論的涵義。
漢語成語的“自強不息”,是來自《易經》的一個重要價值觀念。原文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卦·大象》)自強不息,蘊涵著深刻的人生價值觀和方法論意義。
自強不息的表面涵義,是自覺地努力向上,進取而不懈怠。實是對天道生生不已、至誠不息價值精髓的體認和自覺踐行,意味著有與天地之道同一規模和器宇的人生境界。
自強不息的內在精髓,是曾子所謂的為仁弘道的弘毅擔當。“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弘毅之擔當,必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自強不息的人生境界,是“至誠無息”(《中庸》)的與天地參,恆一無間,善始善終。
自強不息的本來精神,是“仁以為己任”的勇於擔當,不畏任重道遠。人非能自強不息,則不能持之以恆,功為不已,慎終如始,實現最終價值目標,追求卓越人格理想。
“自強不息”,必是人性高貴上的勇於擔當。
“自強不息”,作為君子之德,乃是對“天行健”的效法體認。天行之健,是“萬物資始”(《易·乾卦·彖》)的生生之不已之德。生生不已,則功德不測,悠久無疆。
天地之道的生生不已之德,是藉由“雲行雨施,品物流形”之普施,而達致“各正性命,保合大和”的化育萬物。生生不已,是“生物不測”(《中庸》)的價值意旨。
人的“自強不息”之德,是為仁弘道上的篤行不已,“純亦不已”。以仁為己任,乃是任重道遠的使命擔當,能不勤奮努力、積極進取?懈怠和懶惰,必然行之不遠,甚至半途而廢。
在為仁弘道的進取上,人的“自強不息”之功夫,就體現為立己立人、達己達人的推及擴充功夫。推恩之進展,就是由近至遠,由小至大,日積月累的不已之過程。“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博施濟眾,乃為其極。
人生之修為,猶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一樣,是“德日新,萬邦惟懷;志自滿,九族乃離。”(《尚書·仲虺之誥》)日新其德,則為盛德至功;日新其業,則為富有大業。德溥天下,則天下歸心;志驕氣滿,則人心疏離。
自強不息的精神,就在盡心竭力,努力達致人性的高貴,與天地同德齊功。“像上緊發條的時針一樣,人不帶點緊張,就不能有所作為。”(佚名)人生只有樹立惟恐不能幹一番事業的敬慎之心,方能自我加壓,全神貫注,拼搏進取。
“自強不息”,必是為仁弘道上的時措其宜。
人的“自強不息”之功夫,又是時中上的時措其宜、與時俱進。“自強不息”,作為為仁弘道的修為功夫,必然是獨行大道的忠貞不二。這一修為功夫,既是“潛龍勿用”的“龍德而隱者”(《易·乾卦·文言》),又是“見龍在田”的“龍德而正中者”。
“龍德而隱”之時,當修為“確乎其不可拔”的品格。當此之時,既要有“不易乎世,不成乎名”的分定志篤,又要有“遁世”而無悶和“不見知而無悔”(《中庸》)的純一無偽。獨善其身,自得其樂,無憾無怨。
“龍德而正中”之時,當有“庸言之信,庸行之謹” (《易·乾卦·文言》)的勤勉進取之為。藉由忠信謹慎和閒邪存誠的進德功為,就能實現“德博而化”的博大人生境界。此就是“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的偉大人格境界。
既能“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又能“達則兼善天下”,則可功為不貳、不已;既能居上不驕,又能在下不憂,則不失其道,而可日新富有其德業。“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 (《易·乾卦·文言》)的適宜工夫,同樣體現著時中的價值意旨。
自強不息的功夫,是篤行人生正道,堅定人生信念,實事求是而與時俱進的人生修為或功為。體現在立己立人、達己達人上,便是時措其宜而達時中的仁至義盡。既達致自己人格盡善盡美的規模之極,又成就博施濟眾的功德之至。
“自強不息”,必是事業功業上的善始善終。
“自強不息”之功夫,還體現為有始有卒的恆毅和篤行。君子的“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易·乾卦·文言》),就是以忠信之心進德,以立誠之意居業,慎終如始,一以貫之。
在人生事業、功業上,知至而至之,則可以成務;知終而終之,則善始善終。進德修業,成就事業,欲及時而進,而不可荒廢光陰,貽誤時機。“一日之計在於寅,一歲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明代學者姚舜牧)勤奮進取,把握機遇,方能與時偕行偕極,成就壯麗的人生和恢弘的偉業。
善始善終的人生修為,體現在“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易·乾卦·文言》)上,是知與行、智與力之統一的盡心盡力,亦即是“集大成”(《孟子·萬章下》)的修為功夫和人生境界。
人生的修為其極,就能“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易·乾卦·文言》)。既是“先天下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的窮神知化、精義入神,豈能不善始善終?善始善終,必是尊德樂業的始終如一。
“自強不息”,必是功為不已上的重新出發。
自強不息的人生修為,在《易》中又體現為謙虛上進而拼搏不已的擔當作為。“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繫辭上》)有功勞、功德而不矜伐,甘為謙下,便是功為不殆、進取不息的精神。
功成名遂,對於謙虛上進、永不自滿的人來說,只是輕裝前進、重新出發的動力,更是取得更大事業成就的基礎和新的起點。“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乾卦·文言》)。雖有功勳而不自伐,方能功為不怠,而成就博大功德的人生境界。
功成名遂,對於驕傲自滿、淺嘗輒止的人來說,就是前進的阻力和繫累,必然成為落後的滑梯和退步的溫床。若知“亢龍有悔”,而能保持“乾乾因其時而惕”的敬慎精神,就能達致“雖危而無咎”、功業不殆的價值目標。
君子的人生操守,就在於“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以求處情;過行弗率,以求處厚;彰人之善而美人之功,以求下賢”(《禮記·表記》)。謙虛務實,永不驕矜自滿,追求卓越,便是自強不息的進取意志。
自強不息,就要珍惜時光,抓緊時機,有所作為。“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毛澤東)樹立“只爭朝夕”的昂揚鬥志,就會有“敢叫日月換新天”的豪情壯志,成就“當驚世界殊”的豐功偉業。
掌握“自強不息”的價值精髓,就要在做人做事上認清:只有明確使命,勇於擔當,方能忠誠竭力、一心一意,不遺餘力,無憾無悔。
為人,不能“自強不息”,則不足以達致人格高貴;做事,不能“自強不息”,則不足以建功立業。
做一名自強不息之人,就意味著執著有信念,恆毅有擔當,堅韌有信用,作風有篤實。
中華文明五千年,歷經滄桑而綿延不絕,已充分證明中華傳統文化的頑強生命力,和迎接各種挑戰的開拓能力。這一文化內涵,既本自“學·思·觀”的探求真理而來,又呈現著“學·思·觀”的理性自覺和開放思維。讓我們齊心協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時代洪流之中,為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冷靜的思考,清醒的應對,果敢的鬥爭,無愧的付出。堅信“文化自信”,踐行“文化自信”,中華民族一定能夠實現偉大復興。
歡迎評論交流探討。文中圖片來自網路,感謝版權原作者。如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