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裡,明太祖朱元璋是一個暴君,為了皇權毫不猶豫地對昔日的同袍舉起屠刀。可對於他的子孫後輩來說,這位老祖絕對是一個寵子狂魔。端著破碗起家的他深知生活不易,故而在稱帝之後,特地透過《皇明祖訓》給後世子孫們設計了一套爵位制度,讓他們到一定年齡後就可以不勞而獲捧上金飯碗。
明太祖給子孫設計的爵位制度包括王、將軍、中尉三階八等,王爵中的親王專為皇子所設,是本支宗室的大家長。為方便親王管理本藩宗室,多數宗室成員與藩王在同城聚居,少部分郡王因某些原因,會與本支大宗別城而居,形成一個獨立性相對較強的小宗,比如晉藩的慶成王出居汾州府(今山西汾陽),代藩的宣寧王出居澤州(今山西晉城)。
這些郡王雖然別城而居,但都與本支大宗處於同省之中,遇事還能有個守望相助。可蜀藩下面就有一家奇葩的郡王,居然與本支大宗別省而居,蜀藩封地在四川省會成都,而華陽王一系卻長期生活在湖南澧州(今湖南澧縣),兩者相距在1500裡左右。在那個通訊基本靠吼的年代,華陽王幾乎就是獨立於大宗之外,有個風吹草動想向大宗求個援的是個麻煩。
當然這個現狀並不是華陽王一系想要的,實在是自家的始封老祖不爭氣,鑄下大錯,以至於到最後不要說連本來唾手可得的藩王爵位沒拿到,還因此被當朝皇帝流放到了湖南立足。
不斷作死的華陽王
華陽郡國始封君朱悅耀,是蜀獻王朱椿次子,生於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八月初九,生母金氏,為明太祖第三十四孫。其父朱椿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一子,母為元末濠州紅巾軍領袖、滁陽王郭子興之女郭惠妃,正妃為涼國公藍玉之女。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八月,明太祖為安定家族而親自制定的《皇明祖訓》,經過多次修訂終於定稿。這部“不可易一字”的朱明宗室最高法典,對後世子孫賜名、封爵、婚喪嫁娶等方面都作了規定。親王諸子的分封,是重中之重,自然也有詳盡的說明:
“親王嫡長子年及十歲,朝廷授以金冊、金寶,立為王世子。如或以庶奪嫡,輕則降為庶人,重則流竄遠方。如王年三十,正妃未有嫡子,其庶子止為郡王;待王與正妃年五十無嫡,始立庶長子為王世子。親王次嫡子及庶子,年及十歲,皆封郡王。授以鍍金銀冊、銀印。”(《皇明祖訓·職制》)
永樂二年(1404年)四月,13歲的朱悅耀被四伯明成祖朱棣冊封為華陽王。
明代的郡王,雖然帶個“郡”字,然而其封號大都為本支藩王封地周邊的縣名,華陽王這個封號就源於四川當地的縣名。
據《明史·地理志》記載,明代成都府共轄漢州、綿州等六州,成都、華陽、雙流等二十五縣。其中成都、華陽兩縣為附郭縣,就是常言的“三生不幸,知縣附郭”那種附郭,在這兩個縣當知縣的更是“三生作惡”,因為附郭的是省城。
故而“華陽”這個名稱,對於知縣來說是一個痛並快樂的存在,但對於一個郡王來說,能得此封號,無疑是一種殊榮。可不管怎麼說,郡王就是郡王,朱悅耀既是次子,又是庶子,上面有朱椿的嫡長子,他的大哥朱悅熑壓著。
華陽縣的位置
朱椿喜本身就好讀書、做學問,“博綜典籍,容止都雅”,有“蜀秀才”之稱。在對朱悅熑這個嫡長子注入了了相當大的關注,自幼就給他延請名家大儒,為讓他得到優秀的儒學教育。朱悅熑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逐漸成長為一個風度翩翩、溫文爾雅的少年郎,廣受好評。建文年間,強勢削藩的建文帝朱允炆冊封這位知書達理的堂弟為蜀世子。永樂年間,朱悅燫多次奉命前往京師朝覲皇帝四叔,給明成祖朱棣留下非常好的印象,深得其歡心。明成祖稱讚這個侄兒“端謹重厚,孝友謙和,安榮貴富,式期遠大”。
從上到下,一致看好朱悅燫。朱悅耀與他相比就如同螢火與皓月。正常情況下,他這一輩子,對蜀王之位完全無需肖想,在大哥的陰影下當個混吃等死的郡王便好。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永樂七年(1409年)六月,朱悅熑不幸去世,年僅22歲。對這個侄子的去世,明成祖帶有幾分惋惜,特地“輟視朝三日”(屬於親王薨逝的待遇),並賜諡“悼莊”。
朱悅熑雖去世,可卻留有三子,長子朱友堉時年4歲,次子朱友坿時年3歲,幼子朱友壎則生於當年。明朝的繼承法則是“倫序繼承”,是故他去世後,嫡長子朱友堉成為蜀王的第一順位繼承人。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的兒童死亡率是很高的,即便貴為皇族也概莫能外,比如明光宗的七子僅有兩人活到成年。朱悅耀本身就不是安分守己之人,現在大哥去世,侄子年幼,不禁起了奪嫡之心。
奈何,故世子朱悅熑竟無一夭折,長子朱友堉按《祖訓》被冊封為世孫,正式成為蜀王之位的第一順位繼承人。朱友堉為人謙和,頗有乃父之風;而朱悅耀素來“放肆不順”,不為其父朱椿所喜。以朱椿那精明勁,預示著以正常手段,朱悅耀根本沒有奪權的機會。
於是乎,他開始了“作死”的行動。他既不經過朝廷擅自的同意,也不問老爹的意見,竟然擅自將自己的親信任命為千戶,給予相應冠帶。
朱椿知道後勃然大怒,當朝皇帝正虎視眈眈地找問題削藩呢,這逆子竟然自己製造把柄。因此急命衛士將朱悅耀押解過來,當庭破口大罵:“你這個禽獸不如的東西!”隨即賞了他一百多板子,並打算將其交給朝廷處置。
宅心仁厚的朱友堉多次為自己二叔求情,先是讓朱椿斷了交給朝廷處置的念頭,同意自行處置;之後又讓朱椿同意將已經被囚禁數月,勒令閉門思過的朱悅耀釋放。
“悅燿,蜀獻王第二子,素放肆不順,為父所惡。一日檀除所愛卒為千戶,制冠帶給之。獻王聞知大怒,叱衛士捽至庭,罵之曰:‘禽犢爾及耶?’杖之百餘,將械送於朝。世孫友堉懇求獻王自治之,得免械送。猶縶其手足,囚之數月,友堉又屢為救,乃釋之。”(《明仁宗實錄》)
然而,朱悅耀對此並無感恩之心。
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二月十一,蜀王朱椿薨逝,享年54歲,明成祖給予了非常高的待遇,不僅賜諡曰獻,還“輟視朝七日”。
適逢朱友堉這個楚藩世孫被自家四伯祖召往京城,準備在那為他舉行冠禮。按照古禮,奉召已在途中而家中長輩過逝,不可返回。故已經出發的他只能繼續前行,無法回來給朱椿主持喪禮。
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朱友堉這個蜀王府下一代主人不在,朱悅耀這個朱椿子孫中的最長者就可以為所欲為了,他化身小偷,瘋狂的竊取王府中的“帑藏、貨寶”。
這種事情自來是“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何況朱悅耀本身就不是一個多麼聰明的人,只是朱友堉不在沒什麼人能治得了他。
朱友堉回來後,司職王府寶庫典守的官員第一時間就將這事彙報給他。但生性寬厚的朱友堉並不想多生是非,認為反正王府的有的是錢,二叔拿了就拿了,只當是分給他了,因此既沒有過問,也沒向朝廷奏報。
朱友堉的退讓,在朱悅耀眼中卻變成了軟弱,於是等了十多年之後,這位華陽王終於邁出了奪位的步伐。他學晉藩平陽王朱濟熿故事,捏造事實給四伯上疏,誣告侄子朱友堉“悖逆、怨誹十數事”。
永樂十五年(1417)正月,明成祖的十九弟谷王朱橞,因意圖讓胞兄蜀王朱椿的庶三子崇寧王朱悅燇冒充建文帝造反,而被貶為庶人。
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五月,明成祖病重。其第三子趙王朱高燧,勾結欽天監王射成及內侍楊慶的養子偽造遺詔,打算毒死明成祖朱棣,廢掉太子朱高熾,未遂。
這一樁樁事刺激的本就對藩王一百二十個不放心,而竭力削藩的明成祖變得越發疑神疑鬼。收到舉報信後,明成祖當即召朱友堉進京,《明實錄》對此的用詞為“敕召友堉廷辯”。這說明他本人內心是偏向相信朱悅燿的,或者說至少是打算藉此對蜀藩動手的,當年晉王朱濟熺父子就是這個被他搞下去的。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明成祖在第五次親征蒙古回師途中,駕崩於榆木川。此時朱友堉尚在赴京途中,“廷辯”自然無所談起,蜀藩因此逃過一劫。
流放湖南
明成祖雖然駕崩了,可朱悅耀告朱友堉“悖逆、怨誹”一案還得繼續,只不過終審由明成祖朱棣換成了明仁宗朱高熾。
明仁宗在位僅僅八個月,明朝十六帝中在位時間只比明光宗稍稍長一點,這點時間對延續時長276年的明王朝來說僅僅是極其短暫的一個片段,加上他的前後任是大名鼎鼎的明成祖朱棣,和明宣宗朱瞻基,因此這位胖胖的朱家第四代皇帝存在感相對較低。可他歷史上卻堪稱英主,無論是靖難時期的留守北平,還是永樂時期的監國,都充分展現了他的能力,可謂是明成祖征戰四方的“後勤部長”;即位後又一改乃父的政策,與民休養生息,開啟了明朝最大的盛世——“仁宣之治”。
這樣一位皇帝自然不會被堂弟的幾句誣告之辭所矇蔽,登基後即派四川按察司副使餘信去調查此事。
讓熟悉內情的當地官員去調查,擺明了就是要真相。結果自然毫無意外,餘信給出的調查結論為朱悅燿在誣陷侄子朱友堉,並將兩人平時的言行、品性據實上秉,未了還補刀稱這些“蜀人老少所共知”。
永樂二十二年十月,明仁宗下旨冊封已經洗脫嫌疑的朱友堉為蜀王。
次月,華陽王朱悅燿受召赴京。洪熙元年(1425年)三月,朱悅燿抵達北京。
明仁宗的意思已經表露得很直白,召朱悅耀入京,就是要處置他誣告侄子一事的。聰明點的知曉大勢已去,面聖之時必然痛哭流涕地表示會痛改前非,以求落個從輕處理。結果這位朱悅耀先生估計不太靈光,在見到仁宗本人之後非但不悔過,反而當面上疏繼續喋喋不休地誣陷侄子。此舉將明仁宗氣得不輕,“啪”的一下徑直將他的奏疏扔到了地上。朱悅耀居然還不識好歹地撿起奏疏重新奉到皇帝面前,直氣得明仁宗破口大罵,才惶恐而退。
“未幾,悅燿來朝,又誣奏友堉前事。仁宗怫然怒抵其奏於地,悅燿俯取復進。仁宗不納,叱之曰:‘嫡庶大分,汝敢幹之?誣正為邪,將無鬼神乎?’始煌恐退。”(《明宣宗實錄》)
按說,到這個時候就該收手了。可奇葩的是,次日朱悅耀又上奏請求授予成都三護衛指揮、千戶、百戶的子弟及女戶官職,並將相關官職由流官制改稱世襲制。目的很明顯,在誣告無效的情況下,打算賣好蜀藩三護衛,藉此博取三護衛相關人等的感恩,以期另闢蹊徑搞掉侄子,實現自己的蜀王夢。
明仁宗對此心知肚明,且他的這一行為也屬於僭越。因此再次惹來皇帝的痛罵。
“明日。後入奏請授護衛指揮千百戶子弟子及女戶官。並請以流官為世襲。上曰:‘朝廷之制,護衛官當升降者,從王具奏,郡王安得專之?’不聽。”(《明仁宗實錄》)
明仁宗也是被自己這位奇葩的堂弟鍥而不捨的行為搞得沒脾氣了。事後,對身邊的侍從感慨說“鸞梟不可同處矣。” 鸞是鳳凰的一種,在古代屬於神鳥、祥瑞,這裡指的自然是新任蜀王朱友堉,梟又稱鴟鴞,俗稱貓頭鷹,因其夜間出行,叫聲難聽,被認為是惡鳥,自然是指華陽王朱悅燿。
有明一代同支宗室大都同城而居,蜀藩就是如此。再儒家看來善惡不可並存,現在代表善的朱友堉,與代表惡的朱悅耀同城而居,是為“鸞梟並棲”,如此“必至相傷”。是故他打算將兩人分開。
洪熙元年四月初九,明仁宗做出最終裁定。他降旨給朱悅耀稱按照親親之誼,本當讓其與朱友堉共處,然而你這人“情義乖違”,再同處下,去蜀藩遲早會爆發激烈衝突。湖廣寶慶府轄下的武岡州(今湖南武岡市)素來“民淳俗厚”,是一處修身養性的“善地”,所以讓朱悅耀遷居於此。
對待宗室上,明仁宗無愧於“仁”這個廟號,即便朱悅耀如此冒犯於他,也只是將其打發到武岡州了事,並沒有降低其歲祿,還賞賜了他一大堆東西。當然在判決下來之後,朱悅耀本人被要求直接前往武岡州,禁止其返回成都,以防出現意外。至於其家人財產等,明仁宗下旨給朱友堉,要求他好生禮送到武岡州,與朱悅耀完聚,“以盡事叔之道”。
不過在執行過程中出現了小小差錯,明朝的宗藩制度是“宗藩不越疆”,即不同藩王支系之間非皇命,不可私下相見。上年十月,明仁宗早已讓自己的十八叔岷王朱楩,遷藩武岡州。明仁宗估計是被朱悅耀的悖逆之舉被氣暈了,以至於往了此事,亦或者忘了王不見王這條原則,做出了讓岷藩與蜀藩郡王同處一城的裁決。
四月二十四日,察覺到問題所在的明仁宗,緊急派人通知已經在路上的朱悅燿改道前往嶽州府轄下的澧州之國。
宣德八年(1433年)八月,華陽王朱悅燿薨逝,享年42歲,朝廷賜諡曰悼隱,葬於澧州城外大同山北麓。出土的《大明華陽悼隱王壙志》一反歌功頌德的基本原則,對其提出了嚴厲的批評,稱“早膺封爵,而中年有違父教,又謀戕至親。賴我皇考聖明,徙居澧州,以全宗親。而今殞於疾。諡法:中年早夭曰‘悼’,違拂不成曰‘隱’。特遵彝典,賜諡曰‘悼隱王’”。能獲得這項蓋棺定論的評價,可見朱悅耀人品之差。
扶不起的末代華陽王
華陽王朱悅燿遷國後不久,蜀藩大宗也迎來了鉅變。
宣德六年(1431年)九月,第二代蜀王朱友堉薨逝,享年26歲,朝廷賜諡曰靖。朱友堉無子,其二弟潛江王朱友坿早在宣德元年(1426年)就已去世,且同樣無嗣。故而,蜀王之位由其三弟羅江王朱友壎,於次年按照“兄終弟及”的原則襲封。
朱友壎這位三代蜀王也是一位福薄之人。宣德九年(1434年)六月,朱友壎薨逝,享年26歲,在位僅僅兩年,朝廷賜諡曰僖。至此,悼莊世子朱悅燫一系絕嗣。
明制,只要不犯下罪不容恕的大罪,或者這個支系徹底絕嗣,藩王是與國同休的,大宗絕嗣,旁系小宗可以入繼。朱悅燫一系絕嗣後,按照倫序原則,蜀王之位應當由居長的華陽王一系襲爵。結果因為朱悅耀的一系列神操作,被剝奪了繼承權,生生將本來唾手可得的王位給讓了出去。朱椿諸子中老大絕嗣,老二被剝奪繼承權,老三、老四早逝絕嗣,結果這個天大的餡餅就砸到了老五保寧王朱悅(劭+火)頭上。
宣德十年(1435年)二月,朱悅(劭+火)襲封蜀王。而華陽王一系只能繼續窩在離本宗十萬八千里的澧州。面對這個結果,不知道朱悅耀的棺材板壓不壓得住,他的倆兒子,長子繼任華陽王朱友堚,及次子鎮國將軍朱友壁,在夜色人靜的時候會不會破口大罵自己老子。
反正朱友堚對此一直是意難平的。成化九年(1473年),朱友堚以自己生活困難為由,請求朝廷做主,將當年祖父蜀獻王朱椿遺留的財物、內使、宮女、官校等,分出一部分給他使用時,特地強調“臣父悼隱王乃蜀獻王次妃金氏所生,為第二子。叔父保寧王乃獻王宮人所生,為第五子”。這酸溜溜的語調可見一斑。
正應了網上流行的那句“來的時候好好的,回不去了”。因首封華陽王犯錯而被流放澧州的華陽王家族,在此生活了233年,先後歷經華陽悼隱王朱悅燿—康簡王朱友堚—悼康王朱申鍷—恭順王朱賓泟—康僖王朱讓核(追封)—莊靖王朱承爝—溫懿王朱宣墡—安惠王朱奉鈗—末王朱至潓,九代九王。王府也從最初的由州府匆匆改造而成,演變為“割澧之半為朱邸”,規模之宏大可想而知。給澧州大地留下了“王府街”、“王府井”、“王府山”、“王府司”等多個歷史印記。
末代華陽王朱至潓襲爵於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他在位期間大明王朝氣數將盡,依附在王朝之上的華陽王府自然也難逃厄運。他的前半生享盡榮華富貴,後半生則歷經了明末大起義、吳三桂易幟、清軍入關等大事件,不得不顛沛流離。
崇禎十六年(1643年)三月,活動於湖廣地區的農民起義軍將領“老回回”馬守應率軍攻陷澧州,朱至潓、知州、中軍等皆逃亡。
崇禎十七年(1644年),華夏大地上發生滔天巨浪。先是已經在西安建國的闖王李自成於三月十九攻陷北京,崇禎帝自縊景山,明朝滅亡;四月二十一,又因吳三桂而爆發一片石戰役,次日清軍正式入關,隨即呈席捲之勢。
順治二年(1645年),在清軍的攻勢下,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南明弘光政權先後滅亡,長江以北大部淪陷。澧州成為闖軍勢力重要的聚集地及抗清前線。
隆武帝朱聿鍵劇照
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稱帝,建立隆武政權後,基於現實考量,在湖廣巡撫堵胤錫的建議下,實施聯闖抗清策略。朱至漶因此得以重返澧州。
華陽王家族立足澧州200多年,在當地擁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力,因此隆武帝曾賦予了他極大的權力,讓他成為當地的軍政核心人物,以便組織力量抗擊清軍。
1983年,澧縣文管所徵集到一枚特殊的銅質印鑑——華陽王鎮撫司之印。這方印鑑的背面右側刻有“隆武二年五月初八日給王臣”,左側刻有“華陽王鎮撫司之印禮部造”,說明這方印鑑是隆武朝廷授予的。
鎮撫司屬於軍事建制,諸衛都有設定,有號令軍隊,藩衛疆土之重任,最出名的首推錦衣衛所屬之南北鎮撫司。在藩王都被削掉兵權,朱聿鍵還是唐王時因募兵勤王被廢為庶人圈禁的時代,授予一家郡王軍權,可見隆武帝對其期許之深。
只可惜這位末代華陽王竟是扶不起的阿斗,一聞敵訊,便如同驚弓之鳥,只知道東躲西藏,又豈能當此大任。
順治二年,朱至漶藏匿於九溪衛指揮李元亮家。
順治四年(1647年),明清雙方在湖南爆發激戰,最終湖南全境幾乎被清軍佔領。朱至漶也被清廷新任分守上荊南道王崇儒擒獲,很快與其子一起在武昌遭處決。
華陽王爵位至此斷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