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斯蒂爾與阿拉貢的聯合(1479) 同時,分裂的西班牙正聯合起來形成一個國家。1230年,萊昂和卡斯蒂爾合併成為卡斯蒂爾王國。這個王國這樣命名是因為自己的邊境線上建立著許多防禦摩爾人的城堡。西班牙形成的下一個重要步驟,是阿拉貢國王斐迪南二世與卡斯蒂爾女王伊莎貝拉一世的聯姻,因此,1479年,這兩個王國合併了。大概在同一時間,其他西班牙方言逐漸消失,而卡斯蒂爾方言成為合併後國家的通用語言。
征服格拉納達(1492) 西班牙國王斐迪南二世和女王伊莎貝拉一世繼續統一國家,征服了摩爾人的格拉納達王國。因為在這前不久,土耳其人佔領了君士坦丁堡,所以無力分兵去保衛穆斯林在西歐的最後一片領土。然而,摩爾人儘管除了自己沒有什麼可以依靠,但仍英勇地抵抗。至少阿拉貢國王斐迪南二世曾對這場與摩爾人的戰爭感到厭倦,但卡斯蒂爾女王伊莎貝拉一世的決心從未動搖過。1492年,格拉納達的摩爾人投降,阿爾罕布拉塔上豎起十字軍的銀十字架。佔據了西班牙近八個世紀後,摩爾人的統治結束了。
格拉納達末代統治者穆罕默德十二世向伊莎貝拉一世和斐迪南二世投降
格拉納達淪陷後,描繪格拉納達末代統治者穆罕默德十二世一家在阿爾罕布拉宮的畫作
吞併納瓦拉(1515) 小小的納瓦拉王國位於比利牛斯山脈的兩側,一直是西班牙和法蘭西君主爭奪的焦點。1515年,王國南部終於與卡斯蒂爾王國合併。從此,除葡萄牙外,伊比利亞半島的所有領土歸一個王國統治。
西班牙君主制 斐迪南二世和伊莎貝拉一世的成就不止是統一西班牙。與他們同時代的英格蘭王國的亨利七世和法蘭西王國的路易十一一樣,斐迪南二世和伊莎貝拉一世在西班牙成功建立起一個強大的君主政體,取代了封建制度。正如英格蘭和法蘭西發現的那樣,西班牙也發現,封建制度意味著混亂,只有強大的中央政府才能維持和平、遏制犯罪、促進工業和貿易。因此,伊莎貝拉一世極力壓制封建貴族,禁止私鬥,規定沒有王室的同意不能建造城堡,重新收回貴族佔領的許多土地。這兩個君主的努力進一步體現在,他們積極推行中央集權政策,編纂大量從古代延續下來的法律,建立高效的國家軍隊來取代封建社會的徵兵制度,並將教會置於王室控制之下。西班牙殖民帝國的發展進一步增強了西班牙的權威。西班牙直接統治著海外領地,從中獲得收益。這不僅為西班牙帶來了巨大的威望,而且帶來了巨大的收入。發現美洲與征服格拉納達這兩件事同時發生,的確意義非凡。
西班牙王室專制 阿拉貢和卡斯蒂爾在議會或中央法庭擁有代表席位,就像英格蘭議會和法蘭西議會一樣,代表席位涵蓋了王國的幾個領地。在阿拉貢,議會曾堅持認為,在批准徵稅前,必須解決民眾的不滿;同時堅持認為,沒有得到所有階層的同意,任何法律都是無效的。不過,這一充滿希望的開端沒有產生任何效果。斐迪南二世和伊莎貝拉一世與16世紀的兩個繼任者—查理一世和腓力二世—都不喜歡議會制政府。
此後,西班牙很少召開議會。議會只是投票的工具,立法工作不再需要議會。和其他地方一樣,西班牙的君主專制限制著民眾的自由。
西班牙貴族 適當地尊重西班牙王室後,貴族們仍擁有自己的社會地位、土地和許多特權,包括各種稅收的豁免。就像法蘭西王國和其他歐洲國家一樣,封建思想仍在西班牙盛行,貴族們鄙視所有獲得收益的職業。貴族的兒子如果從事農業、製造業、貿易或其他職業,就會失去貴族頭銜。
“西班牙人要想發財,就必須到教堂、大海或宮廷去找。”這句卡斯蒂爾諺語表現出西班牙貴族階層對任何有用的勞動的蔑視。
西班牙教會 西班牙教會由國家統治。斐迪南二世和伊莎貝拉一世主張,自己有權提名教會職位的候選人,以便排除羅馬教皇經常任命的外國人。他們也迫使羅馬教皇認可自己王位的繼承人;未經王室同意,任何教皇詔書不得在西班牙釋出。這些措施使西班牙教會聽命於西班牙君主,成為君主手中有效的管理工具。
西班牙神職人員 在這一時期,沒有哪個歐洲國家的神職人員比西班牙的神職人員人數更多、更富有和更有權勢。西班牙有超過四十萬名神職人員—大主教、主教、牧師、修士和修女—負責滿足不超過一千萬人的宗教需求。西班牙免除神職人員的稅收,同時允許他們將虔誠的普通教徒的大量捐贈和遺產獻給教會。難怪教會會如此富有。結果是,到18世紀中葉,教會擁有西班牙五分之一的土地,每年的收入相當於王室的全部收入。與一般的天主教國家一樣,教會有專門的法庭和一套“天主教規的”法律體系,用來審判被控違反宗教信仰的信徒,包括異端、叛教者和使用巫術者。所有涉及教會神職人員的案件也都提交給這些教會法庭。因為西班牙的牧師仍享有不受世俗法院審訊的特權,所以他們不受民事法律的管轄。
西班牙宗教修會 除了神職人員,天主教修會也對社會產生了影響。斐迪南二世和伊莎貝拉一世繼位時,方濟各會修士和道明會修士的影響最突出。前者主要在城市貧民窟傳教,而後者的信徒更多是受過教育的人和上層人士。道明會修士特別熱衷於剷除異端,主要是這些“上帝的狗”—忠誠的道明修士—主導著宗教裁判所的宗教迫害。
1540年,西班牙貴族依納爵·羅耀拉創立了耶穌會。後來透過虔誠信徒如佈道者、懺悔者、訓教者和傳教士的活動,耶穌會變得非常有影響力。正如他們的新教反對者所說,耶穌會士進入了那個時代航海發現的、向歐洲人開放的所有土地。在印度、中國、東印度群島、日本、菲律賓、非洲和南北美洲,皈依耶穌會的異教徒有數十萬名。
西班牙的宗教裁判所 幾個世紀以來,對抗摩爾人的十字軍東征促成了一種不寬容的精神。這種精神在宗教裁判所中達到頂峰。早在13世紀,阿拉貢和納瓦拉就建立了宗教裁判所。1478年,斐迪南二世和伊莎貝拉一世復興了宗教裁判所,把它發展到卡斯蒂爾,並將教皇手中的裁判所管理權收歸王室。西班牙王國的一個大理事會—宗教裁判所理事會—成立了。這個理事會由女王伊莎貝拉一世最喜歡的宗教領袖托馬斯·德·托克爾馬達領導。宗教裁判所對所有基督教徒有管轄權,無論是西班牙人、皈依的猶太人—馬拉諾人,還是皈依的穆斯林—莫里斯科人。從未放棄自己的信仰,從未皈依基督教的猶太人和穆斯林則不受它管轄。
宗教裁判所的運作 從早期判處罰款、監禁和死刑的人的數目來看,宗教裁判所做了很多可怕的事。
據保守估計,托馬斯·德·托克爾馬達任大法官期間燒死了兩千人。接下來的三個世紀裡,裁判所繼續搜尋異教徒、叛教的猶太人和穆斯林,直到最終宗教異議在西班牙成為一種罕見的現象。宗教裁判所審查書籍和報刊,目的是防止新的危險思想傳播。所有這些活動都得到了西班牙人的普遍認同。對他們來說,宗教自由是不可容忍的。西班牙人和他們的統治者認為,西班牙的偉大不僅取決於政治上的聯合,而且取決於信仰的統一。
猶太人 從這個角度看,人們必須考慮到當時的統治政府與猶太人交往的態度。西哥特人和摩爾人統治時期,許多猶太人定居在西班牙。他們受到了友善的對待,可以參與日常事務,經常在為國家服務過程中擔任要職。摩爾人的詩歌、哲學和科學影響著猶太人。燦爛的猶太文化出現在中世紀的西班牙。然而,在十字軍東征時代,猶太人的處境每況愈下。與異教徒摩爾人作戰的基督教騎士們也鄙視和憎恨異教徒猶太人。15世紀,人們對猶太人的敵對情緒迅速膨脹,宗教裁判所成立後要求猶太人要麼受洗,要麼被驅逐出境。如果猶太人受洗,宗教裁判所就可以裁決他們。如果他們離開西班牙,那將是一個很好的驅逐猶太人的方式。
驅逐猶太人(1492) 斐迪南二世和伊莎貝拉一世這兩個“天主教君主”最終向宗教裁判所屈服,同意了裁判所的要求。征服格拉納達後不久,兩個君主頒佈了法令,命令所有猶太人要麼信奉基督教,要麼在三個月內離開卡斯蒂爾王國和阿拉貢王國。據保守統計,當時被驅逐的猶太人數量達二十萬,數千人在逃亡途中喪生。
可以肯定的是,西班牙對待猶太人,就像中世紀英格蘭王國和其他歐洲國家對待猶太人的方式一樣。那時虐待猶太人的風氣盛行。不過,因為這一嚴苛的政策,西班牙遭受了最嚴重的損失。西班牙不得不承受失去大部分出身於猶太人家庭的各行業的專家、熟練技工、商人和農民的代價。
摩爾人 摩爾人引發了另一個種族和宗教問題。儘管猶太人聚居在一起,尤其集中在巴倫西亞和卡斯蒂爾,但摩爾人的數量仍比猶太人多。西班牙吞併了格拉納達,使這個王國的所有摩爾人成了西班牙君主的臣民。西班牙致力於使摩爾人皈依基督教,但收效甚微。因此,摩爾人面臨著受洗或被驅逐的選擇。這是斐迪南二世和伊莎貝拉一世在格拉納達和卡斯蒂爾採取的政策。他們的繼任者查理一世在阿拉貢和巴倫西亞加強了這一政策的實施。許多摩爾人逃往北非,而其餘的摩爾人成為基督徒或莫里斯科人。清真寺變成基督教堂,《可蘭經》給《聖經》讓位。儘管是公認的信仰,但伊斯蘭教最終還是從整個西班牙消失了。
驅逐莫里斯科人 在西班牙,莫里斯科人只是名義上的基督徒。他們仍是外來的、令人憎惡的一類人。宗教不寬容本身不能完全解釋西班牙人對莫里斯科人的態度。人們還擔心莫里斯科人會與來自非洲的穆斯林合作,攻擊西班牙。為了應對莫里斯科人,西班牙人提出了各種建議,最終得到青睞的建議是,將莫里斯科人完全驅逐出境。在宗教裁判所的敦促下,1609年,西班牙國王腓力三世頒佈了一項法令。這項法令迫使五十萬左右不幸的莫里斯科人出售或處置自己的財產,然後乘船離開西班牙前往摩洛哥。到達摩洛哥時,他們中許多人或已餓死,或被綁架淪為奴隸。西班牙國王腓力三世對莫里斯科人的態度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支援。不過,在經濟方面,這次驅逐對西班牙的打擊比之前驅逐猶太人更嚴重。西班牙的人口減少、財富縮水。隨著對莫里斯科人的驅逐,西班牙失去了最精明、最節儉和最勤勞的居民。
西班牙的經濟 不過,我們絕對不會預見到故事的結局。1500年,西班牙開始從事殖民活動時,不是一個衰落的國家,而是一個迅速崛起的國家。西班牙的經濟結構、政治聯合和宗教信仰都很穩固。在整個中世紀,信奉基督教的西班牙只生產原材料,出口羊毛、鐵和葡萄酒,主要透過外國船進口製成品。斐迪南二世和伊莎貝拉一世推行了多種措施,包括大力促進製造業和商業發展,查理一世也採取了同樣的政策。據說,查理一世統治期間,以羊毛為基礎的產業養活了西班牙近三分之一的人。隨著絲綢加工業的發展,西班牙開始進口生絲,出口製成品。此外,西班牙在主要城市建立起其他製造業的大型工廠。大型交易會吸引了來自歐洲各地的買家。西班牙航運的發展同樣迅速。當時的西班牙有一千多艘商船和一支比任何國家都更大更強的海軍。腓力二世統治前,導致西班牙衰落的力量幾乎沒有顯現,直到1600年後,這種使西班牙衰落的力量才完全出現。我們在這裡不贅述經濟、社會和政治上導致西班牙衰落的原因。
葡萄牙王國 數百年的時光見證了腓尼基人與野蠻的凱爾特伊比利亞人進行貿易,見證了迦太基人和羅馬人先後在伊比利亞半島建立起政權,見證了蘇維匯人、艾倫人、汪達爾人入侵,見證了西哥特人定居與摩爾人到來。而葡萄牙只是伊比利亞半島的一部分,沒有單獨的名字或歷史。當時,葡萄牙還沒有任何政治實體,更不是一個國家。葡萄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世紀左右。當時,作為十字軍的戰士,勃艮第的一個騎士前往西班牙與摩爾人刀劍相向,隨後得到了西班牙北部的封地萊昂。兩個世紀後,葡萄牙作為一個王國獲得了完全的獨立並形成了現在的疆界。自那時起,里斯本就是葡萄牙的首都。
葡萄牙人 葡萄牙人與它的基督教鄰居和伊斯蘭教鄰居進行著幾乎無休止的邊界戰爭,這使葡萄牙人非常愛國。透過發展全面的法律制度,最重要的是透過形成共同的語言和文字,葡萄牙的民族情感隨著王權的穩步增長而加強。然而,這也犧牲了封建貴族的利益。15世紀,海外擴張的時代開始時,葡萄牙已經成為一個真正的國家,它隨時準備開始這一事業。這一事業一度使葡萄牙成為歐洲各國中最大的殖民帝國和商業強國。
西班牙文化 共同的起源、環境和歷史預示著,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有許多相似之處。他們都是具有明顯東方文化特徵的西歐人,部分與阿拉伯人、柏柏爾人和猶太人融合,部分源自與摩爾文明數百年的接觸。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對抗穆斯林入侵者的鬥爭持續了近八個世紀。這對他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使他們非常虔誠。法蘭西、德意志和英格蘭的騎士們在聖地為十字架而戰時,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騎士們在自己的國家發動了一場內部的十字軍東征。711年到1492年,戰爭幾乎持續不斷。結果在意料之中—戰爭升級、不寬容精神出現。宗教裁判所和對非基督徒的大規模驅逐體現了這種不寬容精神。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在政治和經濟方面也很相似。每個國家都有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的君主政體和一個能反映國王專制權力的政府架構。從封建時代開始,每個國家都保留了一種本質上以大莊園為基礎的土地所有制。依附於大莊園的農民在半奴役的情況下耕種莊園的土地。同時,在每個國家,上層階級仍保留著封建時期對體力勞動的輕視。
西班牙文化的移植 這些西班牙民族的國民特徵、風俗和制度在美洲新大陸得到了重現。我們可以用“福音、榮耀和黃金”三個詞來概括西班牙進行海外擴張的動機。至於第一個動機,在西班牙人看來,佔領美洲自然是一次十字軍東征。西班牙與摩爾異教徒的戰爭剛結束,但上帝賜予他們一個廣闊的區域—美洲。那裡充滿了異教民族,西班牙人需要讓那裡的異教民族皈依基督教並得到基督教文明的祝福。西班牙牧師經常陪伴著探險者和征服者,傳播正確的信仰幾乎成為每次探險的重要目標。至於第二個動機也可以理解,西班牙和葡萄牙騎士在國內已沒有什麼事情可做,而新大陸給他們提供了令人神往的前景—可以去冒險和英勇地建功立業。不過,宗教和軍事狂熱從來都不改變徵服中純粹的商業目的。和荷蘭人、法蘭西人和大部分英格蘭人一樣,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也在美洲尋找賺錢的途徑。荷蘭人透過商業來賺錢;法蘭西人利用漁業和毛皮貿易賺錢;事實上,英格蘭人主要靠耕種土地獲利。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對農業和真正定居於新大陸的興趣不大。他們想要貴金屬和寶石。他們的首要目標是奪取所有這類可獲得的財富,然後再找到礦產,讓印第安人去開採。墨西哥和秘魯的發展可以直接追溯到這些國家的銀礦。有一段時間,巴西處於被官方拋棄的邊緣,因為巴西似乎沒有礦產資源。後來,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侵佔了美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肥沃土地,引入了種植園制度,將一定份額的土地和相應份額的土著勞動力分配給每個探險家。對西班牙殖民者來說,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溫帶地區既無趣又令人厭煩。這些地區既不出產黃金,也不出產熱帶產品,殖民者稱為“毫無價值的土地”。正如我們現在瞭解到的,埃爾南多·科爾特斯、弗朗西斯科·皮薩羅和其他征服者的功績奠定了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的基礎。這些征服者恰好是發現美洲新大陸的人。在當時的美洲大陸上,阿茲特克人、瑪雅人、奇布查人和印加人的印第安文化發展到了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