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是聞名的紅色故都,共和國搖籃,紅軍長征出發地。在瑞金武陽上山壩村,曾經傳頌著一段催人淚下的紅色故事,這是一個跨越兩個世紀的等郎故事。
故事的主人翁是一位名叫陳發姑的客家女人,她用自己親手編織的草鞋送丈夫參加紅軍。丈夫走後的每一年,她都給丈夫織一雙草鞋,十雙、三十雙、六十雙、七十五雙。她用75雙草鞋盼著丈夫歸來,只為了丈夫的一句“等我回來”。
有人說,愛情最好的模樣就是在一起。但在兵荒馬亂的歲月裡,有許多的情意從頭望到尾,唯有一個“等”字。那是一顆琉璃般單純透亮的心對革命勝利、家國一體的堅定信念。
陳發姑,江西瑞金人,1894年10月,出生於武陽圍石水鄉下山壩大屋村一戶陳姓貧苦農民家裡。那是中華大地風雨飄搖的舊時代,中國老百姓多災多難的歲月。
陳發姑剛滿月,村子裡的一位長輩老先生便拍著她的小手,嘆道:“相貌好啊,恐怕將來要出人頭地!”然而窮人家的孩子更加地命運多舛。
1895年5月,在她出生不到7個月,母親就因重病撒手人寰。父親艱辛地把她拉扯到兩歲多,他自己的身體也快扛不住了,貧病交加的陳父把發姑送給本鄉上山壩村,同樣是窮得禾刀子掛上梁、日無過夜米的窮苦人朱家做細媳婦仔——童養媳。半個月後,陳發姑的父親就去世了。
2歲的陳發姑還不諳人事,被抱到朱家,朱家的婆婆只有一個獨子朱吉燻,比發姑大3歲。忠厚善良的朱家夫婦拿發姑親閨女一樣看待,從來不打不罵。
5歲的朱吉燻,像對待妹妹一領著陳發姑到處玩耍,每當回家的時候弄得滿身狼狽,倆人一起被大人責備,卻彼此暗自偷笑,就這樣兩個人青梅竹馬自小一起長大,感情甚好。
後來懂事了,要幫家裡做農活,朱吉燻會迫不及待地捎上農具拉起發姑跑到自家的田裡,枯燥費力的農活似乎成了一項娛樂,一邊幹活一邊嬉戲,日子就這樣在兩小無猜中飛快地流走。
1913年初,眨眼間朱吉燻已經22歲、陳發姑也長成19歲的大姑娘了,兩個青梅竹馬的一對兒,在朱氏大祠堂裡拜了天地,結為夫妻。物質的生活依舊還是苦的,但小兩口卻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幸福的甜蜜。
相扶相持的日子過了十幾年,美中不足的是夫妻倆沒有生下一男半女。1931年9月,毛澤東、朱德等同志來到瑞金,以瑞金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形成,瑞金從此成為紅色都城。
陳發姑家裡和其他瑞金老百姓一樣,迎來了當家做主的好日子。紅軍,四處打土豪分田地,貧苦的朱家也分到了好幾畝地。
就在這年年底,蘇區各地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擴紅運動”,一時間,父送子,兄送弟,妻送郎參加工農紅軍上前線的熱潮四處洶湧。
陳發姑清楚地記得,蘇區紅軍幹部來到上山壩召開群眾動員大會,鼓勵青壯年積極參軍,朱吉薰在大會上聽到參加紅軍是為了打土豪,讓農民翻身,解放天下窮苦百姓,參軍的念頭在他心中萌生。
那日,陳發姑剛從田裡忙完回家,準備做晚飯,從廚房的窗子看見朱吉薰一路小跑進來,他剛一進屋,便迫不及待地說:“媽,發姑,我要去參加紅軍!”
妻子還沒有表態,母親一聽,一下子慌神了,趕緊說:“兒啊!你打消這個念頭吧!你走了,萬一有個三長兩短,叫我們婆媳怎麼活?”那時朱吉薰的父親已經不在身世,他是家中的獨子,並且還沒有子嗣,母親認為,於情於理兒子都應該留在家中。
兒子明白母親的心思,可是又忍不住說道:“今天我去聽了宣講,紅軍是真的好。以前那些軍閥不管老百姓死活,可紅軍是為了讓我們農民翻身做主人!”
隔壁的大伯父聽到他們說話,跑過來說:“大侄子,你都近四十歲的人了,你好糊塗呀!當紅軍去前線打仗,槍子不長眼哪!你是個獨生子,你要留在家中安心過日子!”
唯獨妻子陳發姑,支援丈夫的做法,晚上,陳發姑溫聲細語地對丈夫說:“我們都是窮苦人家,如果都不去參軍紅軍,苦日子什麼時候能到頭?村上參加紅軍的男人也不少,別人那麼無私,我們也不能落後,這樣的事情應該去做。”
聽了妻子的話,朱吉薰打消了顧慮,堅定了參軍的決心。第二天,他瞞著母親,便到區蘇維埃政府報名應徵,成為當時全區第一批參加紅軍的青年。
許多年以後,回想起那個夜晚的決定,陳發姑不確定有沒有後悔將丈夫送去參軍,她心底有個聲音告訴她,這是正確的。
丈夫臨行之際,陳發姑默默地替丈夫收拾行李,她用自己平時挖藥材賣得的錢到集市上扯來幾尺棉布,為丈夫縫製了兩套穿在裡面的新衣,把草鞋編織的厚厚實實放到丈夫的行李中。
《發姑》劇照
丈夫參軍離家後,陳發姑挑起了家庭的擔子,裡裡外外操持著。多虧有政府的扶持,耕田有耕田隊,沒牛找耕牛合作社,缺米少油,有消費合作社幫助……。身為紅軍家屬,陳發姑一家沒有發愁的事。
戰事平息的時候,朱吉薰會抽空回家探望母親和妻子,待的時間不長,一邊和妻子講紅軍的好,一邊幫忙把重活做完。有時候他回家碰巧妻子在田裡忙活,他便拿些乾糧來地裡看妻子,順便說最近紅軍新的進展,每年陳發姑都能和丈夫見上幾面,她倒是也能安心。
男人在前線,女人在家也擁軍支前,村裡的女人做完自己家的活計,就忙著打草鞋,一天任務20雙,陳發姑最多一天做了36雙,不眠不休,她想著女人多出一份力,前線的男人少受一點苦。1932年,陳發姑加入了武陽區藍衫團,學唱紅軍歌,演紅軍戲,宣傳擴紅。
陳發姑和婆婆。天天盼著革命勝利,盼著親人安全歸來。轉眼到了1934年,中央蘇區的第五次反“圍剿”失利,朱吉燻從前線送回一封家書,信中說:“眼下部隊作戰不利,戰友犧牲很多,恐怕我們要突圍轉移了,我可能要走得更遠了,出發前,我會回家一趟。”
10月10日這一天,每天翹首以待的陳發姑終於等來了前線回家的朱吉燻。只有半天的團聚時間,丈夫緊握住妻子的手,一遍一遍地說:“發姑,替我照顧好母親,以後,如果有人說我不在人世了,你千萬不要相信,等我,等到革命勝利的那一天,我一定會回來的!”發姑說:“紅軍是我讓你參加的,我一定會等你回來的!”
為了防止敵人的轟炸和偵查,部隊選擇晚上出發。10日晚,中央紅軍北上,開始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徵,陳發姑拿著家裡唯一的一盞馬燈送別丈夫。
那是一個難捨難分的場面,在紅軍長征時期,瑞金24萬人口,11萬青壯年男子都毅然加入了革命隊伍。年邁的父母,年輕的妻子,幼小的孩子,送自己的親人遠征,送了一程又一程,直到隊伍消失在瑞金境內。
這年,朱吉燻已經四十三歲,他帶著妻子編織的草鞋和“我會等你回來”的承諾,帶著生的希望離家,帶著歸來的希望出發。
部隊離開不久,國民黨軍隊便攻佔了瑞金,開始對革命家屬進行逮捕迫害。那段日子,是陳發姑最灰暗的日子。作為紅軍家屬,陳發姑受到了敵人的一次次“特殊待遇”,他們試圖逼迫陳發姑脫離革命隊伍,與丈夫離婚。
陳發姑自己怎麼挺過來的都忘了,只記得敵人不管怎麼打她,她都在心裡說:“革命會勝利,我家吉薰會回來。”她得等著他啊!她哪裡知道那個男人從此一走就像沉入滔滔江水的石頭,再也回不來了。
1937年冬天,與發姑相依為命的婆婆太過思念兒子,加上體弱,因病無錢醫治去世。原本只有兩個女人的小土屋只剩下陳發姑孤身一人。而國民黨當局對紅軍家屬徵繳“追逃費”又苦苦相逼。無奈之下,陳發姑只好走上了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涯。
這年除夕,她孤身一人逃到深山中的石洞裡,與風相伴。她為離別後的丈夫打了第四雙草鞋,並哼唱起那首送別丈夫時的歌:“說了等你就等你,不怕鐵樹開花水倒流。水打石子翻轉身,不曉我郎幾時歸?”
陳發姑做著草鞋,哼著“送郎歌”,心酸而又悲苦!一個小腳的婦人歷經了十來年的逃亡生涯。十幾年中,她躲避反動派的視線,逃到哪算哪,到深山老林裡給伐木工做飯,逃到福建省的四都給人家挑竹蔴,最後逃到葉坪鄉的大戶做傭人。
隨著革命的節節勝利,陳發姑心裡越來越亮堂,她回到了自己原來的家,她常常獨自坐在冷清的大門前,看著不遠處的山坳,盼望著那個日夜思念的身影出現。
全國解放後,縣裡許多參加長征的瑞金籍紅軍陸續回到家鄉了。陳發姑一一詢問吉薰的蹤跡,他們都表示不知道他的下落。政府進行調查,認為她的丈夫可能在長征途中失蹤了,也可能犧牲了。
她從不相信來自任何人關於自己丈夫的噩耗,她想:“他可能在執行任務,既不能回家,也不能通訊,只要任務一完成,就一定會回家與自己團聚。”
一天盼一天,一月盼一月,一年盼一年,三年、五年……。村裡人再也忍不住了,跑去勸她,阿婆阿婆他不會回來了,還是別等他了。陳阿婆,一個十頭牛也拉不回來的女人,苦澀的笑笑不說話,依然每年打一雙草鞋高高摞在那個男人睡過的土炕上。
1958年,已經64歲的且又沒兒沒女的陳發姑挑著24雙草鞋住進了葉坪鄉光榮敬老院。敬老院的工作人員,給予她無微不至的關懷。社會各界瞭解到陳發姑老人的經歷,都尊敬地稱她為“共和國第一軍嫂”。逢年過節,總有一群人自發的陪護老人。
陳發姑一聽到“上面來人了”,她就會拄著柺杖,向來人打聽:“那天同去的我家吉燻有什麼訊息?他的鞋子一定爛了,我給他打了好多草鞋, 他怎麼不回來拿呀? 你們幫我帶給他,行嗎?”再鐵石心腸的人聽了這話,也會動容……。
葉坪鄉青年楊青山的爺爺也是長征中犧牲的老紅軍,他經常週末去陪陳發姑老奶奶說說話。楊青山說,老人家有個很奇怪的習慣,就是吃什麼都會留一半,比如給她個蘋果,她也會切一半,給塊餅乾也會掰一半。
2008年9月12日,農曆八月十三中秋節前夕,電視臺要來採訪老人家。上午8點多,陳發姑在等電視臺採訪的時候,問楊青山怎麼記者還不來,如果不來的話,先扶她進去躺一躺。
楊青山給老人家拿了一塊月餅,她吃了半塊後就躺下休息了。9點多,記者來了,楊青山再去喊陳發姑的時候,發現老人家已經在睡夢中離世。
這位生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搖籃、紅色故都、紅軍長征出發地瑞金市的“共和國第一軍嫂”,安然長逝,享年115歲。
1934年至2008年,已逾75個春秋,75年來,她獨飲那份孤獨;75年來,她堅守著那份愛情;75年來,她心路不改,矢志不渝。
細心的人們在整理老人的遺物時,發現在老人的床前屋角,赫然擺放著一雙雙或舊或新的草鞋。有人數了數,一共75雙,一雙也沒落下。
歲月荏苒利如刀割,一雙,十雙、七十五雙,第七十六雙鞋子才做一隻的時候,陳阿婆決定不做了。她得去找他了,去找那個讓她苦苦盼了七十五年的男人。
陳阿婆去了,去找她的丈夫了,去時她穿一身嶄新的衣裳,她覺得應該體體面面去見自己的丈夫,陳阿婆一定能找到他……。
感謝你看完全文。
文字由作者主觀思想+歷史客觀事實梳理撰寫。
讀歷史生智慧,讀歷史長學問,讀歷史明事理。關注@文乎
更多文章請點選下方藍色標題檢視
一輩子沒見到丈夫,守著婆家領養兒女,李鳳蘭是沂蒙最痴情的新娘
解放初,郭伍士在沂蒙尋“娘”九年,他跪著走向救命的母親祖秀蓮
1938年,22歲飛行員陳懷民撞敵機捨身成仁,女友王璐璐投江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