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親如兄弟的同學,畢業後走向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信仰和見解也逐漸發生變化。當他們幾年後在戰場上相遇,互相呼喊著對方的名字,並表示投降不殺。
但是,往日同學情仍舊難以抵抗政黨之間的刀兵相見。陳賡就曾在會昌戰役中,遭到了黃埔同學率領的軍隊進攻,而腿部受傷難以逃離現場。他佯裝死亡,黃埔同學在打掃戰場時,認出了他踢了他一腳便走開了,陳賡這才躲過一劫。
這其中究竟是怎麼回事?那個放過他的黃埔同學究竟是誰呢?
蔡廷鍇反水,起義軍大受損失
國共兩黨原本相安無事,是共同為民族獨立而奮鬥的兄弟、戰友,但是隨著蔣介石發動了反革命叛變,國共兩黨之間的矛盾也逐漸激化。原本在黃埔軍校裡的共產黨學生,都被驅逐或主動離開了校園。他們之間建立了深厚的情誼,但不久後卻在戰場上再次相見。
1927年南昌起義爆發,起義軍奪取了南昌城的控制權,但由於起義倉促且兵力不足,很快就遭到了國民黨的追殺,失去了南昌城。
緊接著起義軍便決定離開南昌,想要學習蘇俄革命裡佔據中心大城市,然後再向四周開花的辦法,南下廣東佔領廣州市。
但這談何容易,廣東這時已經被軍閥佔據著,其在整個廣東省都布有兵力,剛組織起來的起義軍想要攻入廣州十分困難。但那時起義軍一心想要模仿蘇俄革命方式,並沒有考慮得特別周全。
於是,起義軍決定取道瑞金、尋烏一線進入廣東省內,先攻下東江地區然後再 進一步考慮如何攻入廣州。
還沒有進入廣東省內,起義軍自身就出現了叛變。蔡廷鍇帶領著自己的部下七千餘人直接出走,投靠了國民黨。原先僅有2萬餘人的起義軍,一下子銳減到1.3萬人。且由於蔡廷鍇的反水,軍心也變得不穩定起來。
而更可惡的是,蔡廷鍇將起義軍南下意圖奪取廣州的路線也意圖告知給了國民黨。使得起義軍接下來的戰鬥更為艱鉅,也註定會失敗,畢竟敵人得知你的動向會更賣命的做準備阻攔。
會昌戰役的突然喪失
1927年8月起義軍到達了瑞金,但粵系軍閥已經派錢瑞鈞部提前抵達了瑞金,和起義軍相遇,一場戰爭不可避免就要展開了。而桂軍黃紹竑也率領了將近一萬兵力,前來支援錢瑞鈞。這場惡戰,起義軍在兵力上就不佔優勢。
錢瑞鈞率領的這支部隊,是由黃埔軍校的教師和導師改編而來的,可以說整支隊伍都是黃埔軍校。而抵達瑞金的起義軍是由陳賡率領的,他也曾經是黃埔生,和錢瑞鈞部隊是同窗。
為了突出敵人的包圍圈,起義軍想在錢瑞鈞和黃紹竑兩部未能匯合之前率先出擊,阻止其匯合,並各個擊破。
緊接著,起義軍派出了兩個團在正面吸引敵人火力,另外派出25師穿插進入到敵人深腹,到位後再一起合力殲滅敵人。
但25師未能順利完成任務,夜晚穿插時在深山裡迷了路,遲遲沒能到位。正面吸引敵人注意力的兩個團就逐漸被敵人包圍,處於被殲滅的危險中。
由於25師的失誤,攻下會昌的這場戰役直接就被取消了,面對敵人猛烈的攻擊,陳賡決定斷後,讓師部趕緊轉移陣地儲存實力。
在雙方開展前,兩方指揮員是黃埔故交,敵軍也不忍心打起義軍,不斷地呼喊對方的名字,希望能夠不流血犧牲,而投靠蔣介石這一邊。但起義軍裡沒有一個人走出佇列,這場戰鬥打得慘烈,陳賡腿部被子彈擊中,根本無法逃離戰場。
於是他趁勢倒在地上,將身上的軍服脫了下來,並將血抹在自己臉上,想要裝死矇混逃生。起義軍撤退後,敵人前來打掃戰場,他們翻遍了每一個士兵的遺體,就想要找到重要的起義軍將領,陳賡更是在他們的尋找之列。
但陳賡被發現後,黃埔軍發現了他還活著,並沒有報告出來,而是踢了他一腳然後就走開了。
25師抵達戰場後,陳賡也獲救了。但那個放過陳賡一馬的黃埔生究竟是誰,陳賡自己也不清楚。但昔日的同學情,同是中國人的民族大義面前,那個黃埔生還是不忍心殺害陳賡。
起義軍進攻廣東的失敗
革命初期,由於組織、軍隊和革命經驗不足,使得起義軍吃了不少苦頭。起義軍在1927年9月攻下了廣東大埔之後,決定兵分兩路,將實力強大的朱德第25師留守在大埔,剩下兵力由賀龍葉挺率領,進一步朝廣州市挺進。
但是這樣將本就兵力不足的起義軍分為兩部分,更容易遭遇到敵人的攻擊而無力抵抗。且賀龍葉挺率領的部隊實力不足,更容易被廣東省內的軍閥殲滅掉。其次,起義軍原本想要進入廣東省佔領廣州這種革命策略,也無益於以卵擊石,是一條錯誤的路線。
毛主席在進入廣東省內前,就預測過其實攻佔偏僻的閩西、贛東南等地其實更容易發展實力和根據地。
但可惜那時候起義軍一心想著效仿蘇俄革命,便走入了滅亡道路上。起義軍攻下了潮州和汕頭後,國民黨見勢頭不妙,於是派大量兵力前來圍殲,起義軍抵擋不住只得撤兵到揭陽地區,損失慘重。
在撤軍過程中,賀龍率領的起義軍也受到了曾經兄弟李岳陽的關照,直接放走了他,使得李岳陽在國民黨內再也沒有受到過重用。
在廣東省內連續多次吃了敗仗的起義軍,最終決定隱藏起來,尋找時機再革命。而起義軍的領導們也轉移到了上海地區,繼續尋找革命機會。
小結:
起義軍在南下進攻廣東,遭遇了多次挫折,而陳賡和賀龍都在戰場上與故交相遇,並放過了他們。雖然他們政見不同,但曾經熱血投入軍旅之中,都有著一顆報效國家,為民族大義而浴血奮戰的忠心。
和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相比,國民黨內部的一些將領更具人情味,更沒有丟失同為中國人不可互相殘殺的那份情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