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內卷”一詞,入選《咬文嚼字》2020年度十大流行語。
何為內卷?通俗的解釋就是:資源有限,但爭奪資源的人越來越多,導致內部惡性競爭,最後每個人付出得越來越多,但得到的卻越來越少。
民國曆史上的軍閥混戰,其實可以看成內卷之戰——全國地盤有限,但爭奪地盤的軍閥越來越多,導致混戰越來越激烈,爭奪地盤付出的代價越來越大。
這其中,貴州因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地瘠民貧的經濟環境,成為軍閥內卷最嚴重的省份。
從劉顯世到王家烈,歷任貴州軍閥頭子,都被內卷吞噬,幾乎無一善終。
01
在講貴州軍閥之前,我們先看一組資料。
貴州全省總面積17萬多平方公里,面積不是特別小,但地形以高原、山地、丘陵為主,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說法,民國時期,其耕地面積只佔全省總面積的6.82%。
以1935年為例,貴州人口有919萬,已耕地面積約1739萬畝,人均耕地面積1.9畝,遠低於全國人均3.1畝。而根據當時的生產力,一個農民維持一年溫飽,大約需要4畝地。
顯然,貴州的耕地面積,養不活這麼多人口,也養不起太多的軍隊。
再看財政收入,清朝時期,貴州財政收入一直入不敷出,每年需四川接濟18萬兩白銀,清末,隨著各項開銷增加,它每年需要四川接濟七八十萬兩白銀,而本省財政收入不到五十萬兩。
清朝滅亡後,失去了四川接濟,貴州全省財政收入還不及江蘇無錫一個縣,省政府只能依靠特貨(鴉片等)通關稅、禁菸罰金等非正常收入運轉。
1935年,國民政府接管貴州,廢除了這些不正常的收入來源,結果貴州省政府絕大部分的財政收入,依賴中央政府補貼,1937年補貼佔比高達78.98%。
說了這麼多,其實就一個意思:那個時代,貴州很窮,生存資源存量很小。
貴州軍閥為搶奪生存資源而引發的混戰,比別的省更殘酷,結果往往成功者不得好活,失敗者不得好死。
同樣是省內軍閥混戰,四川軍閥混戰的規模更大、情況更復雜,但四川是西南最富庶的省份,大清時期,西南各省都依賴四川財力接濟,其人力、財力體量更大,能承載得了這些戰爭。所以四川的內卷程度遠輕於貴州。
四川軍閥們幹仗歸幹仗,不影響他們在一起喝茶、打麻將,這種情況在貴州很難看到。
與貴州情況相似的是雲南,內卷程度也很厲害,所以北洋時期,雲南軍閥和貴州軍閥,曾多次聯合入侵四川,一個霸佔川南的鹽稅,一個霸佔川東的商稅,利用四川的財富養兵壯大——透過外卷,減輕內卷。
一旦駐川軍隊戰敗,被趕回本省,內卷又會加劇,本省政局也會發生危機。
比如1920年靖川之戰,滇軍和黔軍被趕出四川,結果滇軍將領顧品珍搞掉了老大唐繼堯,黔軍總司令王文華搞掉了老大劉顯世。
強悍的雲南軍閥上篇講過了(《西南霸主:滇系軍閥的野望》),今天說說內卷的貴州軍閥。
02
貴州軍閥的初代目是劉顯世,興義人,這位老兄生於1870年,祖上兩代都是辦團練的,家族業務做得很大,不僅掌握武裝力量,還獲得了朝廷賞賜的頂戴花翎,是興義著名土豪,縣令見了劉家都得靠邊站。
1911年武昌起義,全國震動。貴州巡撫沈瑜慶擔心局勢不穩,急命劉顯世率500人趕赴貴陽警戒。但是沒等劉顯世趕到,貴陽起義就爆發了,貴州革命黨人和立憲派掌握了大權,宣佈貴州獨立。
劉顯世見勢不妙,倒向了革命,被任命為樞密院軍事股股長、黔軍第四標標統(團長)。
貴州軍政府成立,革命黨和立憲派又展開了鬥爭。
論武力,革命黨人掌握貴州新軍,實力強於立憲派,但革命黨人大多是毛頭小夥子,勇有餘而謀不足,立憲派以舊官僚為主,江湖經驗豐富。
立憲派慫恿革命黨人,去支援武昌前線和四川革命,等革命黨人帶兵離開後,立憲派又派戴戡(蔡鍔的師弟)去雲南,找蔡鍔借兵,對付革命黨。
蔡鍔派小弟唐繼堯率軍去貴州助拳,唐繼堯野心勃勃,進入貴陽後,瘋狂屠殺貴州革命黨人,被貴州立憲派推舉為貴州都督。唐繼堯任命劉顯世為軍政部長,兩人關係處得不錯。
1913年11月,袁世凱調蔡鍔進京,雲南都督由唐繼堯接任。貴州都督一職被撤銷,改由劉顯世任護軍使(護軍使是介於督軍和鎮守使之間的一個職位),掌貴州軍權。
自此,貴州進入劉顯世時代。
劉顯世以宗族、血緣、鄉土、師生為紐帶,在軍隊和政府中大肆安插自己人,形成了以他為首的“興義系”軍閥。
貴州軍閥有兩個體系,一是劉顯世的“興義系”,一是周西成的“桐梓系”,興義和桐梓,分別是這兩位大佬的家鄉,也是這兩派軍閥的發源地。
03
任何一個集團,大了之後都會分派,“興義系”也不例外。
“興義系”分為元老派和少壯派,元老派是以劉顯世為首的一幫老頭子,少壯派是以王文華為首的中下層青年軍官。
王文華,1888年出生,是劉顯世的外甥,當年劉顯世帶兵進貴陽時,王文華就在其中任隊官。劉顯世升任護軍使後,任命王文華為護軍使官署副官長,負責擴編軍隊。
王文華將貴州舊巡防營(清朝遺留下來的軍隊)改編為6個團,用新式軍事教材訓練他們,掌控了這支軍隊,他還引進日本士官學校、保定軍校以及雲南講武堂的學生,充實軍官隊伍,形成了自己的班底。
在1916年護國戰爭中,王文華率軍在湘西擊敗北洋軍,聲名鵲起,被報紙譽為“黔中第一偉人”,第二年,他當上了黔軍總司令。
緊接著,護法戰爭爆發,王文華率領黔軍入川,捲進四川軍閥混戰,期間,黔軍透過掠奪四川鹽稅和其他稅收,實現跨越式發展。
1920年9月,駐川黔軍已擴充為5個旅,加上留在貴州省內的軍隊,總兵力達6萬人。
隨著實力的增長,少壯派要求更大的話語權,他們與元老派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
早在1918年,王文華與劉顯世之間的鬥法就已經開始了。
當時,劉顯世想提拔王文華的小弟袁祖銘,以分其軍權,王文華很剛,解除了袁祖銘的軍權,還把元老派在軍隊中的人馬全部撤換了。
1919年,雙方鬥爭到了白熱化階段,少壯派軍官何應欽、谷正倫甚至組織了暗殺團,刺殺元老派。老頭子們認為年輕人不講武德,想多活幾年,紛紛逃走,劉顯世越來越孤立。
1920年8月,原本混戰不休的四川軍閥,突然團結起來,發起了靖川之戰,驅趕盤踞在四川的滇軍和黔軍。
他們先擊敗了川南的滇軍,然後調轉槍頭進攻駐重慶的黔軍,王文華頂不住,打算撤回貴州。
失去了四川的稅款,貴州根本養不活這些軍隊,回去後不知道會內捲成什麼樣子。
王文華決定一不做二不休,以“清君側”的名義搞掉劉顯世,奪取大權。
軍權在手,政變跟玩似的。1920年11月,劉顯世通電下野,流亡雲南。
王文華為了避嫌(外甥搞掉舅舅,說起來不好聽),提前跑到了上海,政變是由他手下的五個旅長完成的,他們分別是:盧燾、谷正倫、胡瑛、張春圃、何應欽。
04
王文華遠走上海避嫌,享受生活之餘,還抽空去了廣州一趟,與孫中山談笑風生。
他的想法是,等手下襬平一切後,他回去吃現成的,他相信以自己的威望和實力,貴州老大的位置,非他莫屬。
但是,上天偏偏不遂人意——1921年3月,王文華在上海被刺殺了,年僅33歲。
刺殺的主謀,是袁祖銘。
袁祖銘,生於1889年,安龍縣人(屬於興義府),貴州陸軍小學畢業,一直在王文華手下做事,憑藉勇敢善戰,屢立戰功,成為黔軍中僅次於王文華的實權派人物。
護法戰爭期間,袁祖銘在四川打了勝仗,慫恿部下給劉顯世發電報,要求給他自己升官。
劉顯世想用袁祖銘牽制王文華,於是任命他為黔軍第二師師長,名義上與第一師師長王文華平起平坐。
不料王文華太強勢,他親自跑到重慶,把袁祖銘搞回貴州當總參議(沒實權),把第二師併入了第一師,還要清查袁祖銘虛報8萬元軍費的問題。
袁祖銘對王文華的恨意,可想而知。
王文華去上海時,擔心袁祖銘從中作梗,把他也帶走了,但不久,袁祖銘擺脫了王文華的監視,跑到北京,投靠了直係軍閥。
當時,吳佩孚在謀劃武力統一中國,他想在貴州埋一顆釘子,以解決西南軍閥,便大手一揮,給了袁祖銘30萬大洋和6000支漢陽造,支援他回貴州奪權。
刺殺王文華只是這盤大棋的第一步,王文華一死,貴州群龍無首,方便袁祖銘趁亂殺回去。
事情的發展,正如計劃的一樣。
王文華死後,手下五個旅長相互爭鬥,都想當老大。等五個旅長打得精疲力竭後,袁祖銘率軍殺到,在內應王天培、彭漢章等人的配合下,袁祖銘於1922年4月進入貴陽,掌握了貴州大權。
王文華的手下何應欽、谷正倫、朱紹良等人,輾轉投奔廣東,混國民黨,後來都混得很好。
05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袁祖銘成為貴州老大沒幾天,滇軍又殺來了。
原來,劉顯世下野後,跑到雲南蟄伏。袁祖銘殺回貴州,劉顯世出了力,兩人約定成功後,劉當省長,袁當總司令。但袁祖銘卻撕毀約定,自己當了省長。
劉顯世被擺了一道,很生氣,請求老朋友唐繼堯幫自己打回貴州,唐繼堯派弟弟唐繼虞率軍,向貴州殺奔而來。
袁祖銘大意了,頂不住滇軍進攻,撤往四川,劉顯世成功復位,但他只是傀儡,實權掌握在唐繼虞手中。
滇軍在貴州飛揚跋扈,所到之處,燒殺搶掠,搜刮勒索,民不聊生。劉顯世束手無策,抑鬱不已。不久,劉顯世的親信、財政廳長唐忠被滇軍當街打死,劉顯世受了刺激,精神開始不正常,見人嘻笑,語無倫次。
1924年,劉顯世再次下野,前往昆明養病,直至1927年客死昆明。
袁祖銘退到四川后,正逢吳佩孚支援楊森重返四川,吳佩孚見他閒著沒事,要他協助楊森,袁祖銘又捲入了四川軍閥混戰。
前面說過,貴州內卷的不行,留在貴州的軍閥,都混得不咋地,但只要他們一離開貴州,變內卷為外卷,就能獲得大發展。王文華如此,袁祖銘也如此。
在四川混戰期間,袁祖銘被推舉為五省聯軍總司令,打下了成都,還被北京政府任命為川黔邊防督辦,軍隊擴充至5萬人,聲望和勢力達到了頂峰。
相反,滇軍佔領貴州後,搜刮的油水還不夠駐軍軍費——倒貼,且主力困在貴州不能動彈,耽誤外出爭霸,完全是得不償失的買賣。
唐繼堯權衡良久,決定與袁祖銘和解,從貴州撤軍,擺脫這個包袱。1924年底,雙方達成協議,由彭漢章回黔主政。
彭漢章是袁祖銘的手下,又與滇軍素有淵源,是雙方都能接受的人。
1925年1月,彭漢章率軍進駐貴陽,接管省政府大權。袁祖銘自己則留在四川,繼續與川軍將領混戰,掠奪資源,發展壯大。
06
彭漢章沒什麼政治才能,當上貴州省長後,毫無作為,還縱兵擾民,惹得各方不滿。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軍務會辦周西成,在黔西北勵精圖治,把地盤治理得井井有條。貴州七十二縣,有四十幾個縣,或主動或被動歸附周西成。
袁祖銘認為彭漢章不行,把兩人的位置對調了:周西成當省長,彭漢章當軍務會辦。
1926年6月,也就是周西成剛接任省長的這個月,袁祖銘在四川戰敗了,想回貴州老家。
周西成面見袁祖銘,對他說:你是幹大事的人,註定領袖西南,問鼎中原,貴州配不上你,交給我就行了。你逐鹿中原所需的軍餉、兵員、後勤,兄弟我一定支援。
袁祖銘本是好高騖遠之人,又擔心回貴州後養不活手下幾萬軍隊,便聽從周西成的建議,帶領王天培、彭漢章兩部,去湘西發展了。
就這樣,貴州進入了周西成時代。
周西成,1893年出生,桐梓人,1913年進入貴州講武堂學習,畢業後在黔軍中當中下級軍官。
1922年,王文華被刺,五旅長混戰,第一混成旅旅長被排擠出走,走前把軍隊交給了參謀長,時任營長周西成,用計逼走參謀長,趁機控制了這個混成旅,自稱旅長。
在袁祖銘返回貴州,以及唐繼虞滇軍殺進貴州期間,周西成率軍轉戰四川和黔北,躲避這兩方勢力的打擊。
滇軍撤走後,周西成趁機回到貴州,佔領了黔北大片地盤,他以赤水、習水、懷仁為中心,整頓交通,發展商貿,創辦兵工廠、鑄幣廠,囤積糧食,勢力日益壯大。形成了虎踞黔北和黔西北,進而窺視貴州全省的態勢。
袁祖銘雖然不喜歡周西成,但也不得不承認他的實力,尋求與之和解。
周西成呢,也想借助袁祖銘,掌控貴州全省,於是名義上投靠了袁祖銘,兩人結成了兒女親家。這才有袁祖銘將他和彭漢章對調一事。
07
周西成上臺後,也大肆安插同鄉、同學以及親友,排斥異己,形成了以他為首的“桐梓系”軍閥集團,原“興義系”則被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
貴州軍閥中,以王文華和周西成能力最強,但王早死,沒有機會一展抱負,周西成主政貴州三年,治理成效很顯著,他推進的各項近代化事業,至今為貴州人津津樂道。
我們回過頭再說袁祖銘。
1926年7月,北伐軍在湖南戰場節節勝利,袁祖銘覺得這是潛力股,加入了北伐軍,手下彭漢章、王天培分別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九、十軍軍長。
袁祖銘把部隊拉到湘西后,完全不把自己當外人,所到之處自行委任官吏,強取稅款,還大張旗鼓招收遊兵散勇,一如他們之前在四川的做法。
但湘西畢竟不是四川,湘西是唐生智的地盤,唐生智是北伐軍前敵總指揮,年輕氣盛,位高權重,連蔣介石他都不放在眼裡,他豈能容忍袁祖銘染指自己的地盤。
1927年1月,唐生智讓手下襬好年夜飯,邀請袁祖銘歡度除夕,酒酣耳熱,摔杯為號,伏兵盡出,當場殺之。
8月,彭漢章因縱兵擾民,在漢口被唐生智槍斃,9月,王天培因丟失徐州,在杭州被蔣介石槍斃。
至此,黔軍還剩兩部,留在貴州的,是周西成的第二十五軍(周西成也加入了國民革命軍),留在省外的,是李燊率領的袁祖銘殘部——袁祖銘死後,其直轄部隊一部分被唐生智消滅,一部分在李燊的帶領下,逃往川鄂湘三省交界處,後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四十三軍。
李燊在外面混得很艱難,寄人籬下不說,兵員、糧餉得不到及時補充,還要時刻提防周西成挖牆腳,他特別想打回貴州。
周西成雖然通電擁護蔣介石,但陽奉陰違,野心勃勃,蔣介石也想搞掉他,於是支援李燊武力奪權。周李之戰,一觸即發。
08
1928年10月,李燊第一次攻打貴州,失敗。
半年後,李燊與龍雲一起出兵,第二次攻打貴州,周西成親赴前線督戰,結果中彈負傷,落水身亡。
龍云為什麼要幫助李燊?原來,雲南軍閥唐繼堯垮臺後,手下四大鎮守使混戰,周西成派兵支援龍雲的敵人,龍雲獲得最終勝利後,要報復周西成,於是和李燊聯手了。
1929年5月,李燊率軍進入貴陽,蔣介石任命他為貴州省主席。
周西成雖然戰死,但他的部下並沒有被消滅,6月,周西成舊部毛光翔、王家烈、猶國材等,聯合圍攻李燊,李燊戰敗,逃往雲南,不久在香港鬱郁而死,搞了個寂寞。
根據周西成早年定下的繼承順序,他死後,第一繼承人是毛光翔,第二繼承人是王家烈。
就這樣,毛光翔成了“桐梓系”二代目。
毛光翔能力平平,他之所以能被周西成看重,是因為他既是周西成的同鄉加同學,又是周西成的表弟加妹夫,關係很硬。
王家烈、猶國材等人認為他是靠關係上去的,非常鄙視他,不買他的帳,彼此明爭暗鬥不斷。
1930年中原大戰後,蔣介石開始騰出手來收拾西南軍閥,他把突破口選在了貴州。
蔣介石的辦法是驅虎吞狼——大力支援和資助王家烈,讓王家烈手撕毛光翔,等毛、王二人兩敗俱傷時,一起帶走。
1932年2月,被蔣介石養肥了的王家烈,帶兵包圍貴陽,向毛光翔攤牌,毛的部下要求一戰,但他的母親反對。毛光翔估計有點媽寶男,聽媽媽的話,把大權拱手讓給了王家烈,帶兵退到了遵義。
王家烈被蔣介石任命為第二十五軍軍長兼貴州省主席,但是他無法掌控全省,猶國材、毛光翔、江國璠等人割據一方,也不買他的賬。
從毛光翔開始,貴州軍閥就失去了向外省發展的意願和能力,守著這一畝三分地,繼續內卷。
09
王家烈上臺後,縱情享樂,不理政事,把事情全推給了老婆萬淑芬。
萬淑芬是一個很有能力且野心勃勃的女人,行軍打仗、內政外交,沒有她不會的。
萬淑芬不斷提拔自己的孃家人,形成了一個外戚集團,因萬家在銅仁,所以這個集團被稱為“銅仁派”。
“桐梓系”對“銅仁派”的崛起十分不滿,政治利益就那麼多,“銅仁派”多拿一點,“桐梓系”的既得利益就會少一點——這就是內卷。他們開始聯合起來對付王家烈。
1932年11月,倒王戰爭爆發,戰爭是猶國材領銜的,所以被稱為王猶之戰。
王猶之戰打了一年多,王家烈獲得了不完全勝利——王家烈雖然贏了,但元氣大傷,猶國材等人雖然敗了,但沒有被徹底消滅。雙方都打累了,於是劃地停戰,各霸一方。
王猶之戰後,毛光翔心灰意冷,隱退赤水,徹底躺平了,1947年病逝。
1934年,紅軍長征進入貴州,蔣介石派薛嶽率軍尾隨紅軍也進入了貴州。
從這時候起,貴州就不姓王了。
蔣介石逼王家烈讓出省主席一職,命令他率軍與紅軍作戰,把他攆出了貴陽。
王家烈被紅軍擊敗後,蔣介石停發了第二十五軍的軍餉,煽動官兵找王家烈鬧餉,又收買了王家烈手下的兩個師長何知重、柏輝章。
一套組合拳下來,王家烈頂不住了,連續向蔣介石發了四份辭職電報。
1935年5月初,蔣介石給了他一個參議的虛銜,讓他離開貴州。貴州末代軍閥,黯然謝幕。
王家烈後來留在大陸,1966年8月去世。
最後,我們總結一下貴州歷代軍閥的結局:劉顯世,被搞成神經病;王文華,被刺殺;袁祖銘,被誘殺;周西成,戰死;李燊,鬱郁而死;毛光翔,失敗隱退;王家烈,眾叛親離,被逼交權。
算下來,也就毛光翔和王家烈結局好一點。
【參考資料】
《西南軍閥史》
《民國時期黔系軍閥研究(1912-1935)》
《貴州軍閥“桐梓系”軍政集團執政史略》
《“興義系”軍閥派系鬥爭及其對近代貴州的統治》